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

2019-12-09 02:01李鹤
当代旅游 2019年5期
关键词:民族唱法发展现状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的形成历史悠久。“五四”运动展开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史上崭新的篇章。伴随着西方音乐和西方美声唱法的传入,我国民族声乐新唱法在吸收与借鉴中兴起,在继承与创新中成长。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民族声乐注入新的活力。伴随着革新开放,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挖掘与改造中繁荣,在交流与融合中走向成熟,成为世界音乐大观园中一朵奇葩。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 民族唱法; 发展现状

一、中国民族声乐唱法在近现代演变与发展的历程

(一)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1919年“五四”运动后,以意大利学派为代表的美声唱法以及西方教会音乐大量传入中国,对传统音乐以及民间小调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逐渐兴起,出现了民族声乐新唱法。郎毓秀、斯义佳、黄友葵、周小燕等一批海外归国歌唱家,通过独唱音乐会,将新创作的歌曲纳入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声乐作品,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中国的成立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艺术歌曲创作在怎样植根于自身的民族民间曲调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大量珍贵的民间歌曲被采纳和重新编配,并进行了中国本土化和声的加工和修饰,按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要求,为它们加上极具艺术感染力的钢琴伴奏谱,使钢琴伴奏与音律走向、演唱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不但提高了这些歌曲小调的艺术品味和音乐渲染能力,而且还使他们焕发出了新的艺术感染力和音乐感召力。挖掘与改造,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的繁荣。根据原生态曲调创作的《牧马之歌》等,在我国民族风格歌曲中的属上乘之作;抒情歌曲《马儿啊,你慢些走》等,也深受群众的喜爱。这些声乐作品,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50年代,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极大的激发了音乐家们创作热情。经过“土洋”之争,在 “双百”方针指引下,他们努力吸收丰富的民族声乐营养,在探索音乐作品本土化风格的道路上努力学习欧美曲调创作技法并不断深化改编。当时,王昆、王玉珍等歌唱家们的演唱,虽然借鉴和运用了西洋唱法,但始终保持了本土演唱风格;《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江姐》、《红霞》等声乐作品,更是将本土化的音乐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的风格特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融合的社会主义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身的语言,不同的语言音调确定了各个民族的演唱风格。近百年来,通过对我国传统声乐的继承和发扬,对西方音乐及唱法的吸收和借鉴,当代中国民族声乐唱法已经形成具有其独有的演唱特点的规律和科学的方法。

我国民族声乐注重对作品背后所引申的含义和心境的描绘和表现。中国民族唱法要求演唱者的音色圆润、清脆、结实、明亮,要求声音自然纯净,讲究字正腔圆,代表了我国悠久的审美情趣。如郭兰英、王昆、吴雁泽、李双江、李谷一、胡松华、胡宝善、彭丽媛、蒋大为、阎维文、吕继宏、魏金栋、王宏伟、刘和刚等我国近现代的民族演唱家,无不具有这一特色。“四川清音”、“京韵大鼓”、“陕北道情”、“河南坠子”、“山东琴书”、“河北梆子”、“东北二人转”等,它们在润腔、歌唱技法、发音部位及咬字吐字等运用上,为中国民族声乐提供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近现代声乐创作中借助这些经验,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三、审美方面的特点

在我国丰富的歌唱语言中,音韵美是声乐作品独有的美学特征。行腔韵味是民族唱法的魅力所在,是主观情思与客观意境的高度统一。唱腔之美就是演唱中以语言表现为中心,按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演唱技法对唱腔进行修饰和个性美化,是作曲家情感和个性特色的延展和新创作。例如陕北民歌,由于地域和居住的特點,唱腔具有高亢悠长、直爽豁达、幽默诙谐的特点,曲调游离、装饰音较多,用曲谱记录较为复杂和困难,然而,正因为本土方言的这一修饰润腔,“陕北味”的芳香就散发出来了,《王贵与李香香》等歌曲,就是吸收了陕北民歌特别是“信天游”的音乐素材。王昆、郭兰英、彭丽媛三位歌唱家演唱的《我的祖国》,表现出来的唱腔风格各不相同,王昆质朴大方、活泼细腻的唱腔风格,郭兰英高亢亮丽、亲切甜美的唱腔风格,彭丽媛圆润激情、清新秀丽的唱腔风格,但都体现出了唱腔之美。通俗地讲,民族声乐唱法要注重情感的表达,“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四、民族声乐的新特点和新挑战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首先,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广播、电视、新媒体、自媒体大量的充斥着观众的眼球和听觉,当下的观众每时每刻都感受着新鲜的事物和艺术表现形式,声乐作品也不再是单一的接受方式。音乐人也渐渐的增加了更多自己能够驾驭和阐释的音乐元素。其中由新民谣是的歌曲《春天来了》,带有戏曲风味的歌曲《悟空》《卷珠帘》等,这些民族声乐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再是单一的民族唱法或者美声唱法。而更多的采用流行唱法演唱,以谭维维、谭晶、哈辉为代表的一批新实验派的民歌手逐步登上了歌唱舞台,其特点是都具有高等音乐学院民族演唱技法的学习背景,但却运用流行演唱方式阐释中国民族音乐的各个方面。代表作有《华阴老腔》《在那东山顶上》《关雎》。这些新的变化都是民族唱法为了适应新的时代潮流以及随着时下大众的审美特点变化而产生的并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和观众反响。

时间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这个十年之中,人民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我国正在消除贫困化的道路上面大幅向前,同时人民在满足了日常的物质层面的消费后势必需求一个更高的精神消费。作为民族声乐的演唱者传承者,有必要也有义务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发展民族声乐利用前人留下的经验武装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深层次发掘我中华民族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历史,从中找到更加贴合群众需求的音乐演唱方式和表演方式,使我们自己创立的民族唱法(也叫中国唱法)能够更加贴近群众,更能传递新时期的群众之声和共鸣。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鹤,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国家三级演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独唱演员、主持人。

猜你喜欢
民族唱法发展现状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在声乐教学中融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策略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