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的形式也日益增多,其中美声、民族及通俗是最为常见的唱法。新时代的声乐教学中,将这三种唱法相融合成为一种创新的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关系,探讨了声乐教学中融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策略。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声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095-01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领域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尤其是音乐领域,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音乐审美有着更高的要求[1]。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人喜爱美声,有人偏爱民族,有人欣赏通俗。在这种大环境下,单调的唱法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创新声乐教育方法十分重要。在声乐教学中融合美声、民族、通俗的唱法是一种新方式。本文主要对声乐教学中融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关系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三者实质是相通的,但每种唱法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关系奠定了三者相融合的基础[2]。
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并于文艺复兴后逐步成形,也可以称为柔声唱法。它要求歌唱者采用半分力量演唱,在高音部分,无需使用强烈的气息冲击,而是以自然柔和的发声进行演唱。新时代的美声唱法在欧洲的歌剧、清唱剧及音乐会中广泛应用,其最主要的特点为混合声区唱法。
民族唱法是建立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及审美的基础上,根据汉字的发音吐字,结合美声唱法的特点,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唱法。其不仅具有传统民族唱法的优点,而且融入了美声唱法的特点。民族唱法包括戏曲、民歌、歌剧等,民族唱法对吐字咬字、形体台风、声韵的处理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民族唱法主要是以真声为主,需要打开胸腔,适度地打开喉咙,喉咽不要求开的太宽,注重喉结的稳定性,通过气息和声带的变化形成细长且灵活的共鸣管。
通俗唱法也称为流行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相比,通俗唱法的形成相对较晚,始于我国20世纪30年代。这种唱法比较接近自然说话,完全使用真声唱,在演唱过程中富有激情与感染力。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通俗唱法比较注重气息的运用,在演唱过程中,将气与声不按发声规律组合,有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全振动的声带发出,因此发出的声音较为自然,且富有情感。
二、声乐教学中融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策略
(一)树立创新教学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音乐消费也发生了改变,为了满足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需要采用创新的方式,将各种唱法相互融合,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音乐享受[3]。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将美声、民族、通俗这三者唱法相融合,使这三者的结合发挥独特韵味,满足当前音乐多元化的需求。
(二)帮助学生了解各唱法间的异同,把握声乐教学的本质规律
演唱需要运用丹田发力,以气进行发声,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主要侧重于气息的运用。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不同唱法的特点,把握声乐教学的本质规律。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唱法,达到不同唱法的相融合。声乐教学中的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练习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让学生能够掌握声乐技巧。
(三)因材施教,构建多种唱法相融的声乐教学观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摸索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声乐这门课程。如果只是采用一种固定的方式进行声乐训练,那么就有悖于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给教学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有效结合起来。在歌曲中将美声与通俗相结合,能达到独特的效果,使歌曲更加充实、丰满。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的开幕曲《我和你》就运用了这种唱法,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演唱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满足人们对音乐艺术审美的需求,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声乐教学中,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相融合是一种创新模式。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教学的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各唱法间的异同,把握声乐教学的本质规律;因材施教,构建多种唱法相融的声乐教学观,使学生理解不同唱法的规律,掌握不同唱法相融合的方法,从而让融合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声乐艺术茁壮成长,以此促进音乐多样化、开放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雅旭.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J].长沙大学学报,2011,(3):149-151.
[2]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2):122-126.
[3]李悦.关于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相融性研究[J].音乐时空,2014,(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