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之路

2019-12-09 01:54何青
大观 2019年10期

何青

摘 要:张洹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上至今已有16个年头,横跨油画、装置、行为艺术与摄影的勤劳创作使他成为当代目前摄影中拍卖成交总额最高的艺术家。其摄影作品拍卖价格在2004年至2015年间步步高升,但从2016到2017年则略有降低,2018年稍有回暖,但仍和盛时差距甚远。

关键词:张洹;当代摄影;摄影拍卖

2018年11月25日下午,香港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专场第0257号拍品《泡沫系列》以28.8275万元人民币落槌。这是张洹2018年在艺术市场上的最后一件摄影拍品,也是2018年总共成交的两件作品之一。相比惨淡的2016年和2017年,2018年的成交金额大于这两年的总数之和。但如果查阅2005年至

2015年间的拍卖总额,张洹的摄影作品只有2009年度成交额略低,其他年份都远高于2016年—2018年。那么可以提出问题:应该如何对张洹的摄影艺术品进行投资?

一、东村与纽约的迁徙

张洹的艺术是从北京东村开启的。在此之前张洹以美术生考学,后成为美术教师,又移居北京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院研修。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前一年,张洹搬入北京艺术家聚居区——东村。东村里的艺术家成日无所事事,混迹在一起创作生活,张洹也因此认识了荣荣、马六明、左小祖咒等游民艺术家。无所顾忌的、离经叛道的即兴创作得到了他们的宠爱,于是张洹也开始学会将内心骚动的情绪经由行为艺术来表达,并用摄影的方式记录下来。《12平方米》、《65公斤》以及里程碑式的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等行为作品均创作于东村。东村塑造了张洹,但东村也容纳不下张洹,1998年张洹带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前往美国纽约。

在纽约的张洹继续着不出名不罢休的行为表演,并多次参加国际重要当代艺术展,如1998年于旧金山现代美术馆及纽约亚洲社会艺廊所举办的“内与外:新中国艺术展”,同年在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的“朝圣—风与水展”等等。1998年9月,在由高名潞策划下的“蜕变与突破:华人新艺术”展中,张洹以他的创作作品“为鱼塘增高水位”被选为展览目录及媒体宣传封面,也开始在国际艺术圈受到瞩目。

二、拍场上刮起的“中国风”

2002年4月28日,张洹的作品首次登上拍卖的舞台,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东村创作的《12平方米》在香港佳士得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中以3.8万人民币成交,从此便开启了张洹的拍卖时代。据雅昌艺术网所示,张洹目前个人最高价摄影作品为2014年11月22日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成交的《家谱》(2000年作),成交价位496万港元(391.34万元人民币)。这件作品在笔者统计的中国当代摄影作品拍卖排行榜中位于第三,仅次于王庆松的《跟我学》(2003年作)和艾未未的《摔破汉瓮》(1995—2004年作)。截至2018年12月28日,张洹的摄影作品在中国(含港澳台)共上拍126件,成交件数99件,成交率78%,总成交额为3998.162万元,是目前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最高的艺术家。在所有成交的作品中,累计拍卖金额最高的三件作品分别为《家谱》(2000年作于纽约),成交12次,1718.23万元;《泡沫》(1998年作于北京),成交14次,440.58万元;《我的纽约》(2002年作于纽约),成交8次,338.9万元。

《家谱》是目前最受市场青睐的作品,创作于纽约的艾姆赫斯特。张洹邀请了三位书法家在他脸上书写“天、人、福、禄”等带有中国传统意味的字符和一个家庭的故事,并将 “愚公移山”四个字写在脑门上。从早写到晚,书法劳作和中国传统文化吞没了张洹的脸。他的解释是“天黑的时候,我的脸已经成一片黑了,我的特征也随之消失了,没有人知道我是什么肤色,就好像我的身份没有了,这个人消失了。”“其他的文字还有对一个人未来命运的预测,比如说颧骨的形状代表什么,痣长在不同的位置意味着什么。人的命运难以琢磨,有一种神秘的东西在控制我们的命运。”书法和氏族这些令西方人倍感新奇的中国文化符号被张洹粗暴地运用在人的面孔上,生成了一种讳莫如深的视觉形象。但是在身体上进行书写的张洹并不是第一人,早在1964年日本电影《怪谈》里就出现了在脸部书写的镜头。1997年彼得·格林纳威的枕边书也多次出现在身体上书写的画面。虽然张洹的表达内容有所不同,但其创作手法的创新性仍有待考量。因此,《家谱》这件作品的拍卖高价主要与西方语境下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追逐有关,从纯粹艺术价值和创造力的体现来说,并不是张洹所有作品中最高的一件。

《泡沫》与《我的纽约》在张洹的摄影作品拍卖纪录中分别位于二三名,与《家谱》不同,这两件作品中更强调个人情绪的表达,中国符号相对弱化一些。《泡沫》中张洹完成了十五次口含家庭不同老照片并在全脸涂满肥皂泡的行为表现,人生如梦似泡影,一切都是短暂的也是被决定好的。但用这种两者直接的混合来表达“吃掉自己、吃掉家庭、人生如泡沫”的观点有一些牵强,而且选择了15个同样的泡沫除了数量上可以形成陈列以外,没有感觉到其他的必要性,数量的含义在此失效了,并显得有些莫名。相比之下,《我的纽约》直白很多,但这种全身贴满生肉片在纽约街头行走的行为艺术更像是一种滑稽的噱头表演,方式同样简单粗暴,缺少了艺术的深思和创意的趣味。张洹的创作时间是2002年,当时也许较少有中国人会在西方公共空间做出这样大胆的行为表演,所以从这个的角度来讲张洹是成功的。但如果作为艺术品来评价,《泡沫》和《我的纽约》仍显得粗糙,缺乏经过深思的表现方式与内涵。

三、早期作品更具升值潜力

佳士得官网曾有这样一段话:“市场价值未必反映艺术品的历史价值,中国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但市场价值却被低估。举例而言,荣荣的摄影作品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东村一些前卫艺术家的著名行为艺术表演。这些表演瞬间消逝,探索人体与自然及都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现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非常重要。”1994年,张洹与荣荣合作创作了《12平方米》,他浑身涂满蜂蜜在逼仄肮脏的厕所里待了整整一小时,任由苍蝇和飞虫爬满他的全身。对于艺术家来说这只是一场行为艺术,但对于生活在城市底层缝隙的人们来说这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也是一种心理状态。1995年,张洹、马六明、左小祖咒等11人策划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一米多高堆叠的层层人体给了观众对于性、自然以及人類生存的一切的丰富的解读空间。1997年,张洹以《为鱼塘增高水位》重现了《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概念,对生命的局限、徒劳和无效再次进行表达。这些作品的拍卖巅峰均在2006年,之后便逐年下跌,除了《无名山》之外,《12平方米》和《为鱼塘增高水位》从2010年以后甚少出现在拍卖场。这些早期作品生猛、自然且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是有可能记入中国当代艺术史和摄影史的经典之作,因此有着更好的市场前景。与前文所述已在市场上拍出高价的作品相比,张洹早期的摄影作品更具升值潜力。

观察图2、图3张洹摄影作品的成交金额图表我们可以看到,张洹的摄影作品拍卖出现过三个小高潮,分别是2006年、2008年和2014年。2003—2006年是金额增长最快的几年,在经历了2008年奥运的中国热后,2009年出现了第一次大幅下跌,成交量最低至38%。2009年到2014年进行了小幅回暖,而2014—2016年又跌了一段。在市场的浮浮沉沉中,虽然张洹的交易数据并不平稳,时而波动,但仍稳坐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市场交易排行榜的首位。然而张洹去纽约后的作品与早期作品相比缺少艺术性,观点也不够明确,表达方式简单粗暴,说的内容含糊其辞。20世纪90年代在东村的作品生猛有力,不需要太多语言阐释也能感受到其艺术激情与思想,因此这些早期北京东村的作品更具有投资价值。张洹是艺术家工厂化创作的先锋军,开启了中国艺术家工作室的新方式,他的整体上升空间取决于是否能在未来拿出更有力的作品,并在艺术史和摄影史上留名。

参考文献:

[1]李欣.影像艺术品收藏与投资[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7.

[2]顾铮.世界摄影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

[3]马健.收藏品拍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武汉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