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雯心
摘 要: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史上,半音化(Chromaticism)可谓历史悠久,到了20世纪,虽然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及观念在不断创新,半音化依旧占有一席之地,并且与旋律、和声、调性调式、音响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半音化也体现了某些乐派的风格特征。文章以波兰作曲家鲁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最后一部管弦乐作品《新事曲》为例,主要以时间为观测点和以半音和声构成的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划分,以及半音进行与其他进行的结合几个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中半音化和声的应用。
关键词:鲁托斯拉夫斯基;《新事曲》;半音化;和声分析
说起半音化的发展,早在14至15世纪之时,由于临时变音促使调式萌芽就初见端倪,经过16至17 世纪的发展,半音进行成为了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例如巴赫,其半音进行大部分是为了体现色彩性的变化以达到表现悲伤、痛苦或对特定情境描绘的目的。后来到18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半音进行的种类丰富了不少,在调性功能体系的光环下,有离调半音和装饰半音进行,如贝多芬,他运用的半音连续进行和变音和声主要是为了加强音乐的推动力,营造紧张氛围,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非主要音乐语言。在注重和追求主观情感宣泄的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半音进行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 其广泛使用开阔了调性的意义,比如舒伯特。瓦格纳是19世纪半音化和声大师,他的和声语言均为表达戏剧内容,其半音进行的特点是在调性和声范围内的最大限制使用,具有调性扩张的意味。印象派风格代表人物德彪西的半音进行手法体现了他的音乐风格,追求梦境变幻的色彩性多于对情感的抒發。
而到了20世纪,虽然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及观念在不断的创新,“半音化仍然是各种新的风格和手法演进中一项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风格与手法特征,无论在现代音乐的旋律与和声方面、音响与色彩方面都与半音化有密切关系,半音化渗透在音乐的纵与横、旋律与和声、调性与调式等各个方面,成为某些乐派的风格特征”。
本文主要是分析这部作品中半音化和声的应用,以时间为观测点和以半音和声构成的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划分,再分析半音进行与其他进行的结合。
一、以时间为观测点进行划分
《新事曲》里半音化和声的使用很频繁,每一处精妙的设计都能体现出创作者的严谨和创造力。首先我们从时间为观测点进行划分。
(一)连续性的半音进行
连续性的半音进行是最常见的一种,早在传统和声里就很常见。尽管《新事曲》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作品,从中也能找到一些连续性的半音进行,主要分为短时值和长时值的半音进行。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快速的连续性半音进行,它们的出现也起到了调节色彩的作用。
当然,作者对于连续性半音进行的使用绝不是仅限于此的,有些地方使用了大面积的相对而言长时值的连续性半音进行,通过改变音符的时值来造成层次清晰、细微的节奏错位,加强了色彩感,增强了音响效果。
总体来说,这个作品里连续性的半音进行还是很常见的,并且有常规偏传统的也有别出心裁的一些设计。
(二)片断性的半音进行
片断性的半音进行比起连续性半音进行多了一些生动的色彩感,这种进行方式在印象派音乐风格作品中较为多用。作曲家深受德彪西的影响,所以,他在《新事曲》里选择片断性的半音进行就很合理了。
片断性半音的出现,节奏上也相对自由,并且通过这种音区的对比也可以形成一种不一样的色彩感。而且从整体来看,织体的层次是通过一层一层叠加并且长度依次延长形成,在音响效果上也会造成一种音色层次逐渐变厚的效果。
片断性的半音也体现了色彩的调节,它们虽然短小,但是在出现时增加了律动感,丰富了整体的音响效果。
二、以半音和声构成的方式进行划分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新事曲》中半音化和声的应用——构成的方式。
(一)横向运动中的半音进行
如图1所示,这个木管组的多层线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并且非常有特色的横向半音进行。它位于高音区,音符时值相同,节奏密度也一样,不过进出口是不同的,这样就造成了进行的过程中带有了一定的等差性质,但是又并没有那么严格。从视觉上来看,就有了这种纵向结构被斜线切割成两半,并且被切割的两个部分节奏型成逆行的形态。不过,结构依然是很清晰、鲜明,但由于速度造成的音响效果还是连绵而繁复的,色彩感很突出。
(二)纵向结构中的半音和声
在《新事曲》里同样也有很多纵向的半音构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鲁托斯拉夫斯基的和声思维是基于十二音的,分为不完整与完整结构的十二音和弦垂直聚集。在作品中,能找到有很多处由纵向半音构成的不完整十二音和弦,也能找到个别完整的十二音和弦。
完整的十二音垂直聚集在鲁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作品里大量出现,在《新事曲》中,我们也能找到这样的完整十二音结构。比如 “事件三”里排练号30处,四个结构均构成了完整的十二音和弦。它不是单纯的半音进行形态,而是十二音和弦向上的滑奏,它们集中在一起出现。除此以外,两把小提琴有单独演奏两条横向半音化进行的线条,并且在节奏上也有错层,每一层本身也有音区的分层。纵向上半音排列的十二音和弦音块结合横向线条上的半音进行,和声音响毋庸置疑是厚重的、繁复的。虽然半音化和声音响是灰暗的,但是作曲家巧妙地调配出了不一样的色彩感。
三、半音与其他材料的结合
(一)半音与微分音
《新事曲》里还有一些半音与其他材料的结合,比如半音与微分音的结合。弦乐组十二音和弦之间的滑奏就体现出来微分音了,而且通过滑奏呈现出来的微分音是更加细微的。
在《新事曲》的第一个部分——“公告”里,就出现了两次半音和微分音结合的横向上行,密集的音符快速呈现出来,作曲家将这些音符分解得这么细微,在乐曲的刚开始就调节了色彩。半音与微分音结合的这种进行方式在20世纪的音乐作品里是很常见的,比如同是波兰代表作曲家的潘德列茨基的作品。
(二)半音与三全音
《新事曲》的两个音乐片段中对于材料的设计都是用半音与三全音音程的水平间隔配对占主导地位的,图2就是很典型的,尤其第三列就是严格按照半音、增四度、半音、减五度这样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纵向结构。
在所有音程关系里面,小二度和三全音音程是最不协和的,作曲家还将这两种音程关系水平间隔配对,那造成的纵向结构之间的和声音响反差还是比较大。20世纪德国作曲家欣德米特对于紧张度的划分,半音与三全音的结合是最高的,并且根据数量的多少,紧张度会增加。这里的音响效果无疑是很激进的。这样的设计还占主导地位,可见音响色彩感都是很突出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这部作品的半音化结合了传统的特点,比如连续性的半音进行,还结合了 20 世纪半音化的特性,比如和微分音的结合。同时,从纵向的半音构成,我们也可以看到作曲家用半音排列的完整与不完整的十二音和弦结构,以及它们结合横向上的半音运动线条,能制造出不一样的和声音响。除此之外,他在作品里还使用了极其不协和的半音与三全音的水平间隔配对。所有的半音化和声的应用,作曲家都是精心设计。笔者将这些半音化进行或者结构,尤其是不具有调性意义的半音进行中的所有音按音阶排列后,可排列出半音阶,那么,这些半音进行就是在半音阶的基础上自由地运用,特别是片断性的半音进行,它避免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半音化特点,再加上其他声部的综合和辅助,更多的是强调色彩化的调和。这说明鲁托斯拉夫斯基的和声非常注重色彩效能。
参考文献:
[1]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十六)[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3).
[2]刘永平.双级控制论:鲁托斯拉夫斯基音乐中有控制偶然的作曲技法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8(3).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