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柳江
摘 要:歌劇《江姐》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歌剧大发展时期,由我国著名剧作家阎肃老师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中江姐的故事改编而成,由著名作曲家羊鸣、金砂、姜春阳集体创作。这部歌剧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它不但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而且直至今日仍然广为传唱,作品中的20首唱段,大多数成为后世的经典之作。《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就是这众多经典中最典型的一段,歌曲是江姐被捕后,在狱中所唱的片段。此时中国即将迎来解放,而国民党反动派打算提前杀害江姐,在受尽各种非人的折磨之后,江姐在狱中百感交集,演唱了这首《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
关键词:民族歌剧;《江姐》;演唱分析
一、歌剧《江姐》的创作背景
歌剧《江姐》描述了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最后的生死决战,重庆地下党员江竹筠(江姐)带着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四川革命根据地与党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汇合,刚到达重庆,江姐便得知丈夫彭松涛同志已经被国民党杀害的消息。悲痛欲绝的江姐为了不暴露身份和目的,只能化悲痛为力量,与双枪老太婆一同率领革命队伍与国民党反动派继续斗争。在一次执行重要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敌人关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里,在渣滓洞集中营江姐受尽各种非人折磨,面对国民党特务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仍然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表现出了一位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最后,在组织狱友越狱的过程中为了不暴露越狱计划,保护大家的生命安全,江姐英勇就义。
二、《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要演唱好《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仔细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很有必要。首先,一个即将要奔赴刑场的女英雄,在牺牲之前思想是复杂的,但最终大义战胜了小我。在演唱这一段时,既要考虑江姐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也要考虑江姐作为一位从小父母双亡、丈夫牺牲、孩子即将成为孤儿的母亲的心情。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最终江姐还是果断地选择了英勇就义,保全同志们。综合各种考虑,笔者认为这段歌剧演唱的情绪不能太过于刚烈,过于刚烈将不能突显江姐作为母亲即将永远地离开孩子时的柔情,又不能太过柔情,太过柔情突显不出江姐的坚贞不屈的精神,而选择用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情绪来诠释这首经典歌曲更加准确。
三、《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中曲式结构的分析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是一段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以F徵七声清乐调式为主。首部的第一乐段“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一字多音绵长委婉的句式,表现出江姐沉重复杂但乐观的心境,也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甘于奉献,迫切希望革命胜利,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部分由慢板进入到快板再回到慢板,表现出江姐不畏生死的坚定信念。从“久盼望”开始,到后面的复乐段在“照大地”与“满腔热血”上拉长了乐句,表现出江姐坚定不移的决心与勇气,为后面的快板作铺垫。第三部分从“粉碎了旧世界”开始,运用了传统戏曲声腔中板腔体紧拉慢唱的方式,造成一种紧迫感。用一拍一板的演唱方式表达出江姐对祖国解放坚定的信念和对旧世界的无限憎恨。
四、《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技巧分析
(一)气息的运用
古语有云:欲发其声,必先调其气。一位优秀的演唱者,想要表达好一首作品,在详细了解分析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之时,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尤为重要。科学的演唱方法是准确表达作品、实现情感与声音完美结合的基础,要获得科学的演唱方法首先就要从气息的合理运用着手。《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这首作品情绪跌宕起伏,各种人物心理的变化、戏剧冲突交织在一起。例如,在演唱第一部分第一句 “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时,吸气要深吸慢呼,情绪不能太过激动,要用诉说的语气饱含深情地娓娓道来,演唱时音量不宜过大,保持良好的高位面罩感,声线要像一条珍珠项链一样,在气息的支撑下保持连贯、均匀并做到收放自如、声断而气不断。而从第一部分的第二乐句开始“一颗红心忠于党”到“粉身碎骨心也甘”的演唱,气息一定要沉住,快吐快吸,一字一音坚定有力。情绪随着作品渐强并充满激情,声音要突显明亮的色彩。同时最后一遍中“骨”字和“甘”字要将气息拉长加重,保持好腔体与声音的统一。又如第三部分中,“粉碎你旧世界”到“幸福的明天”的演唱,由于这一段是板腔体中的紧拉慢唱,那么气息的运用就要做到快吸慢呼,把字头咬住,抓住重拍,坚定有力,将情感一步一步推进高潮。尤其是最后一句“不觉辛苦只觉甜”,这一句的音域较高,在演唱这一句前,一定要深吸一口气,将腔体完全打开,气息要有一种从身体的下腹部往外掏的感觉。
(二)咬字和行腔
在演唱《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选段中,咬字和吐字的清晰准确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中国民族声乐最讲究字正腔圆。戏曲声腔中板腔体的运用也是民族歌剧的一大特点,尤其是在《江姐》的创作中,大量使用了板腔体、甩腔等传统戏曲声腔,这就要求我们在咬字吐字上也要借鉴戏曲的咬字吐字特点和行腔方法。如《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中段“粉碎了旧世界”到“为后代换来幸福的明天”这一段是一段摇板,行腔要求紧拉慢唱。歌曲中大量使用了各种装饰音记号,如倚音、任意延长音,各种力度、速度记号等都是为了烘托及加强音乐的表现力。节奏均匀自由,演唱时要随情绪起伏衬托散板唱腔,咬字要强调重拍,字头要突出,字腹字尾咬到位并要归韵。气息要深吸慢呼,腔体打开,字与腔体有机结合,每一个字都要在高位置站好、站稳并保持完整性。这样的板式与唱腔能更有力地表现江姐的坚强与忠贞,表达出她在经历了敌人的种种酷刑后,仍然保持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尚品格。
接下来这段“我为祖国生,我为革命长”到“百折不挠志如山”是一段快板,行腔要求一拍一板,这一段的旋律无论节奏还是速度,都和前一段形成鲜明对比,演唱这一段情绪要坚定有力,同时注意将一拍一板的唱词和一字多音的甩腔在坚定有力的情绪下完整流畅不露痕迹地转换。一拍一板的演唱要加强腰部肌肉的弹跳能力,而甩腔要在保持深呼吸的基础上将腔体完全打开,不管唱到哪一个字,声音的高位置始终保持不变,一气呵成。这对于刻画江姐这一有着坚定信念的共产主义者是最恰当的。
(三)情感的处理
音乐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情感,歌剧艺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更加强调情感的表达与意境的塑造。因而,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是演唱者追求的最高艺术水准。当下,随着艺术的全球化,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在吸收西洋唱法精髓的同时,立足本民族音乐,在演唱方法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唱法。中国唱法也强调气息的重要性,强调音乐要从作品出发,作品需要什么声音、什么情感就选择什么声音和情感去表现作品。 笔者认为,不管什么声音和演唱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所谓“气之欲呼,情必先至”。 不管什么类型的作品,只有声音与情感达到完美结合,歌唱才能被称为“声乐艺术”。江姐这个人物形象生动,性格丰满,情感真挚,人物塑造极富感染力。在整部歌剧中,江姐的情感表达在音乐的衬托下,抒发得淋漓尽致,这既是作品创作的成功之处,也是演唱者二度创作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中,则要更加突出情感的变化,这段歌剧无论是曲式结构还是声音对音色的要求,如果离开了情感二字,或是情感处理不恰当,都会使得歌曲失去光彩,没有特点。在酝酿演唱这首歌曲之前,笔者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欣赏了不同年代不同艺术家的各個版本的演唱,都各有特色。但他们的演唱也有着一个共同点,即情感处理的个性化和时代感。这部歌剧的推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55个春秋,55年的时代变迁,日新月异。在今天再次演唱新时代的《江姐》时,我们脑海中江姐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高大挺拔。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江姐这样的共产党人,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时代、锦绣中华。有了这样的情感准备,演唱者在演唱此曲时,就变成了一位新时代的真正的江姐,江姐的所思所想所感就是演唱者的所思所想所感。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歌剧《江姐》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这首作品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分析,分析作品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即表情达意,塑造人物。根据作品的需要和个人对于江姐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内化,在演唱不同的段落时,音色和音量的选择也是很有讲究的。另外,这部歌剧选段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润腔”的方法,如装饰音和各种力度、速度记号的运用,对于更加完美地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品情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歌剧《江姐》是我国民族歌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本文旨在通过个人的一些见解,为中国民族歌剧及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秦晓敏.浅析豫剧常派甩腔在民族歌剧中的吸收和运用[J].大众文艺,2015(13):153-154.
[2]樊凤龙.润腔及其在晋剧唱腔中的运用[J].中国音乐学,2016(1):54-62.
[3]李雯靓.歌剧《江姐》选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分析[J].艺术研究,2016(4):27-29.
[4]王个松.声乐艺术实践中“想象”及其运用[J].歌唱艺术,2017(4):46-50.
[5杨彩霞.传统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的关联性分析[J].音乐创作,2017(6):84-85.
[6]邹爱舒.论歌唱呼吸高级阶段与“良性循环”的建立[J].歌唱艺术,2017(3):34-40.
[7]齐柏平.黄友葵的气息理论研究[J].歌唱艺术,2017(2):27-31.
作者单位: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