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肌理制作”在当代工笔画作品中盛行之成因

2019-12-09 01:54葛丽丽
大观 2019年10期
关键词:绘画

葛丽丽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不断交融,艺术观念受到新的启发,绘画作品的语言不再单一,新元素的涌入为其增添了不同的媒介。其中,肌理作为当代工笔画家经常运用的技法之一,在工笔画作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文章主要从“肌理制作”方面,分析其在当代工笔画中盛行之成因。

关键词:当代工笔画;肌理制作;绘画

中国传统工笔画已有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到了唐宋时期,佳作频出。然而,至明清时期,因绘画美学观念转为“重水墨而轻彩绘,尚写意而抑工谨”的趋向,工笔画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至20世纪80年代,受西方绘画思潮的影响,对工笔画中各种问题的讨论愈来愈多。

当今工笔画界,多维度和多形式的表现手法使绘画语言更为丰富。近些年,“肌理制作”逐渐成为许多工笔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表现语言之一,并在当代工笔画家的创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肌理制作”在当代工笔画创作中盛行之成因进行了相关分析。

一、审美取向

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审美取向,唐代崇尚“浓丽华美、与世事新”,画面注重“明艳鲜丽,随类赋彩”;宋元以来,禅宗理学思潮兴盛,文人画家应运而生,追求“感观写照、清静悠远、明心见性”,映射在画面中,更多地追求“平淡天真、典雅闲趣、清秀隐逸”;至明清时期,石涛提倡“笔墨当随时代”的审美观,给一味推崇“摹古”的画家们树立了新的旗帜;改革开放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随之“八五思潮”接踵而至,大量西方现代审美观念启迪了艺术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声学、光学、新媒体等以全新的姿态步入了艺术的领域。与此同时,高节奏、高效率、高分贝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追求更为多变、更为新颖的画面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美术界当代化的进程,为当代工笔画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传统的绘画审美观,已经很难与当代的审美取向相吻合,找寻新的绘画语言成为当今美术界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

传统的工笔画家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提倡“道为上,术为下,以道统术,以术得道”。致使传统工笔画后期步入“程式化、匠气化、自然化”的樊笼。

当代工笔画家和理论家吸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尼采的非理性思潮及生命哲学等现代绘画理念的营养,将艺术哲学化、观念化、意象化,甚至于市场化。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当代艺术家在工笔画的创作手法、价值取向上也更趋成熟和理性。其间,不断涌现出优秀的艺术家,如蒋采苹、范迪安、王广义等,然而在当代工笔画创作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画面的肌理制作的讨论。

而肌理制作,画面中的不确定性、未知性、随机性给人们更多想象的空间,不仅增加了作画者的探索欲,弥补了传统工笔技法传递的单一视觉感受,而且迎合了大众“碎片化”的审美方式,从而赋予画面更强烈的可读性。加之,其呈现的效果更多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切体验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所以更能启发观众的审美意识,进而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

二、图像语言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工笔诗书画印的形式,逐渐转向图像语言,图像的直观性与装饰性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节奏感与视觉冲击力。从心理方面看,社会的飞速发展无形中给人们带来隐性的压力,人们渴望新奇的、刺激的、唯美的事物,从而得到精神缓解与心理安慰;从视觉方面看,高压(医疗、教育、住房等)下的人们,视觉上需要更多的空间与余地,无暇顾及极度精微化的瑕疵,取而代之的是对过度繁琐的事物产生审美疲劳,而图像之间的穿插变化,锐化了视觉上短暂的消遣方式;从社会大环境看,经济转型时期,人们普遍躁动不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呈现多元化,为此,大多数人很少關注与自身无关的事物,即便是自己关注的事物,深度较以前已相去甚远。比如“浅阅读”“碎片化”“休闲化”等等现实的词汇,正切切实实地围绕在我们的周围。

综上所述,图像语言的出现决非偶然存在,这是当今多元时代必然的产物。那么,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同样造就图像语言的多样化,其中“肌理制作”作为图像语言组成部分出现于当代工笔画中亦是必然。

当代许多工笔画家在保留传统工笔画的基本技法上,吸收西方“肌理制作”的营养,整体呈现出新风貌。例如:艺术家唐秀玲《吴哥窟》的底色制作,是在用蛤粉打底的白色上,根据画面色调进行泼洒,色与色之间交织变幻,生发出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以胡明哲为首的岩彩艺术家,系统归纳总结分析形、色、质,并采用刮、擦、吹、贴、堆砌等不同的制作手法,创作出非同寻常的特殊肌理效果;工笔画家江宏伟首创“洗”的技法,使画面产生清晰朦胧的肌理新意象。

三、材料工具

千百年来,中国工笔画在历史上留下了华美的篇章,然而,传统工笔画技法是古人在一段时期内,某种审美理想的体现。

宋元时期,由于崇尚“宋画求真,元画尚意”追求“含蓄柔和,平淡天真”的绘画观念,工笔画日渐式微。20世纪初,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给工笔画吹来了新风,但是几千年固有的画材——笔、墨以及屈指可数的颜色,限制了工笔画艺术形式的突破。直至20世纪中叶,在材料与技法上,并没有新的拓展与改进,“三矾九染”的工笔画技法,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当代艺术家对绘画的创新性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会将传统的勾染技法作为绘画表现形式的唯一途径,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艺术家们也愿意在画面上寻找视觉冲击力、画面感染力和肌理制作效果更强的表现方式,以达到作品形式与内在精神上的相互呼应的效果。

近些年来,蒋采苹先生、中央美院附中以及国内一些颜料厂研制的新矿物颜料,丰富了工笔画创作材料的品类,为工笔画形式语言空间的开拓提供了空间。另外,一些进口的水彩、颜彩、金粉、银粉、丙烯颜料等,也被广泛运用在工笔画制作中。

材料工具呈现多样化状态,排笔、喷枪、刮刀、滚筒等成为当代工笔画常用的绘画工具,技法也更为丰富。其中“肌理制作”多为渲染、涂抹、喷洒、堆积、揉纸、贴箔等等。例如:材质可以用画板、油画布、麻布、纤维等;可将水彩、水粉、丙烯等颜料运用到工笔画的肌理效果中;也可通过胶矾水、牛奶、豆浆等,把纸做熟,再通过把纸揉皱、厚涂等方法,做成理想的肌理效果。

事实证明,新材料与新技法的广泛运用,在短时间内吸引了人们的视觉注意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取向。

四、现实意义

肌理,作为当代工笔画家寻找个性绘画风格的重要语言之一,为工笔画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广阔的空间,同时,激发画家们的探索欲,进而引发深度思考,为工笔画面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近些年,喜欢运用“肌理制作”的工笔画家越来越多。从第十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看,画家们并没有完全沉浸于“三矾九染”的传统技法樊笼里,其中,80%的作品进行了肌理制作,画面效果呈现多样化趋势,引领观者品味新的视觉盛宴。例如,工笔画家——栾剑,画中独特的色彩配置与粗细不同的岩彩材质,对比金属箔等有机复合材料的应用,巧妙地绽放出艺术的光芒。画家郭继英曾说:“在‘中国画发展上,无论是向内挖掘,还是向外借鉴,认同‘制作性都会是一个突破点。”

毋庸置疑,这是时代的产物,它从视觉和触觉上激发了观者最原始的感受力与好奇心,标志着传统工笔画以全新的面貌步入了当代艺术的舞台。

五、结语

通过“肌理制作”,当代工笔画作品,给人带来更强烈的视觉效果,但是,不能过于追求肌理效果,导致自身作品的内在精神与传统笔墨意味减少。反之,也不能过分依赖传统技法,怠于创新,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坏,阻碍当代工笔画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辨证地看待肌理制作之风,秉持 “批判性继承,继承性创新”的态度,思考作品中蕴涵的审美价值和内在精神,并在借鉴的同时保持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形成标新立异的审美观,从而产生更多符合时代审美特征的艺术作品。优秀的“肌理制作”不单单是绘画技巧,它是画家表达感情时自然而然的方式,是传递心理感受的一种媒介,更是绘画语言之一。

參考文献:

[1]卞小燕.析当代工笔画肌理制作之风[D].扬州大学,2007.

[2]宋晶.当代工笔重彩画中的肌理美感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3]李红.中国画肌理的类型把握及多重关系[D].山东理工大学,2014.

[4]刘诗琪.工笔画创作中肌理技法的研究与表现[D].沈阳师范大学,2015.

[5]臧蕾.论中国画与水彩画表现技法上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1(8).

[6]张宁.论重彩画的材料、技法和艺术创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7]常珊珊.没骨画的转型及现代意义[D].山东理工大学,2015.

[8]梁倩雅.当代工笔重彩画的色彩在外国影响下的变更[J].大众文艺,2012(17).

[9]江心.学院教育与当代工笔画的发展[D].中南民族大学,2013.

[10]白柳青,当代工笔画中肌理表现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

猜你喜欢
绘画
一慢改写星火绘画
乒乓猪
绘画
绘画班的困惑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刘奇伟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