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京 肖建云 肖志锋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内部成分检出及斑块稳定性判断的价值。 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0例,对入选的50例患者进行MRI检查,主要检查项目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双翻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质子密度(PD)加权成像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研究、分析斑块内成分及其分型。结果50例患者经过MRI检查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7个,其中包括Ⅰ~Ⅱ型12个;Ⅲ型25个;Ⅳ~Ⅴ型18个;Ⅵ型28个;Ⅷ型4个;每种类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患者颈动脉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患者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7个;其中稳定性斑块共43个,钙化率为51.2%;不稳定性斑块共44个,钙化率为47.7%;两种斑块的钙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3,P>0.05);稳定性斑块中出现脂质核心、出血以及纤维帽破裂的分别有8个、7个以及5个,且未见血栓形成;不稳定性斑块中出现出现脂质核心、出血以及纤维帽破裂的分别有26个、14个以及12个,出现血栓形成的有5个;不稳定性斑块出现脂质核心、出血、血栓形成以及纤维帽破裂的个数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χ2=6.231、5.159、3.892、5.161,P<0.05)。结论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情诊断过程中,应用3.0T高分辨率MRI能够有效区分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内部成分,并且能够准确鉴别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9(c)-000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3.0T 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detection of internal component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the stability of plaque stability. Methods 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who were randomly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19 were enrolled. MRI was performed on 50 patients who were enrolled. The main items included 3D-TOF imaging. Double flip T1 weighted imaging, T2 weighted imaging, proton density (PD) weighted imaging and enhanced neck angiography were used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classification in plaques. Results A total of 87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ere detected by MRI in 50 patients, including 12 I-II; 25 III; IV-V 18; VI 28; VIII 4;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n each type of carotid artery (P>0.05). A total of 87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ere detected in 50 patients. There were 43 plaques with a calcification rate of 51.2%; 44 unstable plaques with a calcification rate of 47.7%; the difference in calcification rates between the two plaques was small,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f the difference(χ2=0.103, P>0.05); there were 8, 7, and 5 ruptured lipid cores, bleeding, and fibrous caps in stable plaques, and no thrombosis was observed; There were 26, 14 and 12 ruptures of lipid cores, hemorrhages and fibrous caps in the plaques, and 5 thrombosis occurred in the plaques; lipid cores, hemorrhage, thrombosis and instability in unstable plaques, and the number of fiber cap ruptur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table plaques(χ2=6.231, 5.159, 3.892, 5.161, P<0.05). Conclus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3.0 T high-resolution MRI can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the internal components of carotid plaque, and can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plaque in patients during clinical treatment. It has very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Plaque stability
脑卒中属于神经系统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危险的常见疾病之一。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导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近几年来,随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原因的并不是导致脑卒中的单一因素,还包括多种因素,其中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部成分以及斑块是否具有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1]。同时,国内外对此有多项研究,结果显示3.0T高分辨率MRI可以清晰的显示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的各种成分,并且对斑块进行定性以及定量分析,最终判断出斑块的稳定性[2]。该文就2018年1月—2019年1月的研究对象(共50例)探讨分析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内部成分检出及斑块稳定性判断的价值,在该项研究中,得出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0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平均年龄(64.2±3.5)岁。纳入标准:①所有在该院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②除颈动脉粥样硬化外,患者不患有其他脑血管疾病[3]。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有MRI检查禁忌证。②患者自身对MRI检查中使用的对比剂存在过敏反应。③患者在此之前经历过颈动脉剥脱术[4]。所有参与该次研究的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该项研究,且该项研究已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查方法
对50例患者进行MRI检查。其中,对于患者的颈动脉血管使用3.0T磁共振设备,使用四十通道头颈联合线圈,主要目的将患者的头部以及下颌进行固定,一面在检查过程中因为患者的动作导致检查中段。在该项检查中应该优先使用仰卧位,进行轴位2D-TOFMRA定位,对患者颈动脉血管的行横断面进行扫描,最后对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成像处理[5]。检查完毕后,经由该院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对结果进行评价,判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各种内部成分的信号改变,并且对检查出的斑块进行分型并统计。
1.3 观察指标
1.3.1 图像质量分析 质量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颈动脉管壁的结构、轮廓清晰度,排除出低信噪比、具有明显血管搏动伪影的图像;对检查结果中患者颈动脉分叉部上下大约2 cm周围颈总动脉等部位的斑块内部成分以及斑块性质进行判断;对检出斑块结果判断并进行分型统计,主要判断标准依据美国心脏协会修正后动脉粥样斑块MRI分型标准。
1.3.2 区分斑块是否具有稳定性 根据斑块的分型结果,在该研究中,将Ⅳ、Ⅴ和Ⅵ型分型标准的斑块归为不稳定斑块,其余类型归为稳定斑块。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斑块各型病变的分布
50例患者经过MRI检查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7个,其中包括Ⅰ~Ⅱ型12个,占13.8%;Ⅲ型25个,占28.7%;Ⅳ~Ⅴ型18个,占20.7%;Ⅵ型28个,占32.2%;Ⅷ型4个,占4.6%。见表1。
2.2 斑块各成分的MRI信号表现
50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MRI上均表现为环形或者是管壁增厚,其中在患者的管腔内还表现出局部的新月形或者半月形信号。由于各种类型的斑块含有的内部成分不同,因此在MRI上的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斑块内部的脂质成分结果表现为:如果斑块发生脂质坏死,表现出较高信号,如果斑块发生钙化现象,表现为条状低信号。斑块内部有新鲜出血,表现出高信号,血在板块中凝固成为血栓时,就会表现出管腔内低信号充盈缺损;完整的纤维帽表现为带状低信号,以纤维成分为主的斑块主要表现为低信号。
2.3 稳定性与钙化情况
50例患者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7个;其中稳定性斑块共43个,钙化率为51.2%;不稳定性斑块共44个,钙化率为47.7%;两种斑块的钙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内成分差异比较
稳定性斑块中出现脂质核心、出血以及纤维帽破裂的分别有8个、7个以及5个,且未见血栓形成;不稳定性斑块中出现出现脂质核心、出血以及纤维帽破裂的分别有26个、14个以及12个,出现血栓形成的有5个;不稳定性斑块出现脂质核心、出血、血栓形成以及纤维帽破裂的个数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χ2=6.231、5.159、3.892、5.161、P<0.05),见表3。
3 讨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性不是取决于它存在的数量而是取决于斑块内部成分,目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筛查和稳定性评估是诊断的重点。在临床上MRI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不仅能够判断斑块的分布范围、斑块的分布数量,而且还能够对斑块内部的成分进行有效准确的分析,包括是否含有脂质核心、是否伴有出血、血栓、钙化等情况[6-7]。
依据美国心脏协会修正后动脉粥样斑块MRI分型标准,将斑块进行分型,并且根據斑块的分型结果,将Ⅳ、Ⅴ和Ⅵ型分型标准的斑块归为不稳定斑块,其余类型归为稳定斑块[8]。在该文的研究中,50例患者经过MRI检查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7个,其中包括Ⅰ~Ⅱ型12个,占13.8%;Ⅲ型25个,占28.7%;Ⅳ~Ⅴ型18个,占20.7%;Ⅵ型28个,占32.2%;Ⅷ型4个,占4.6%,显示出处于中期标准的斑块比较多,处于后期标准的斑块较少。每种类型的斑块在成分上都有所差异,其中Ⅰ~Ⅱ型斑块被认为是早期病变,Ⅲ型斑块属于病变过渡,Ⅳ~Ⅴ型斑块成分复杂,常已经发生脂质坏死,Ⅵ型斑块被认为与脑缺血性事件有关,常易发生斑块破裂[9]。
斑块与脑卒中等疾病密切相关,主要原因就是斑块的内部成分,如果板块中含有较大的脂质核心,斑块内部伴有新鲜出血且出血会在管腔中形成血栓,斑块出现纤维帽破裂等,那么就意味着脑卒中的发病率大大提高[10]。该文研究中,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总共检出87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中26例出现脂质核心,14例出现出血,5例有血栓形成,12例出现纤维帽破裂,两种稳定性不同的颈动脉斑块在是否出现脂质核心、出血、血栓形成及纤维帽、破裂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知对于稳定性与不稳定性斑块的判断,一般认为伴有出血和血栓,出现纤维帽破裂等现象是不稳定性斑块的高度敏感标志。相关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选取的68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数量为98个,其中稳定斑块以及不稳定斑块的数量分别是48个以及50个,不稳定斑块中出现血栓、纤维帽破裂、脂质核心以及出血的个数分别为0个、11个、15个以及14个,明显少于稳定斑块的12个、25个、22个以及34个;这与该研究的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成为高危斑块的主要形态学方面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种:斑块内部含有较大的富脂质核心;斑块内部伴有较多出血;斑块发生纤维帽的破裂甚至崩溃等,这些主要特征都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存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很大的原因就是斑块内部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引发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因素[12]。脂质核心在斑块内部的比例影响着整个斑块整体的负荷,脂质核心所占的比例如果增加,那么就会直接导致斑块负荷加重,导致斑块破裂,从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斑块内部出血现象是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性进程的重要原因,被认为是稳定性斑块高危化的重要标志。
在该文的研究中,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MRI检查时,使用的是四十通道头颈联合线圈,这种线圈相对来说,它的信噪比降低,对于斑块内部成分的判断,准确性不是很高。另外,针对患者的MRI检查结果,进行人工分析时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导致一些判断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情诊断过程中,应用3.0 T高分辨率MRI能够有效区分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内部成分,并且能够准确鉴别患者颈动脉板块的稳定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辉,董爱琴,左凤同,等.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不同序列检查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临床意义[J]. 医药, 2017, 4(10):123.
[2] 曲旸,夏章勇,赵振美,等.汉族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率MRI与病理特征的对照研究[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2):94.
[3] 王康, 陈欢, 马景旭,等.磁共振SNAP序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8,27(1): 40-46.
[4] Xu Y, Yuan C , Zhou Z,et al.Co-existing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and recurrent stroke risk: a three-dimensional multicontrast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study[J].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2016, 18(1):90.
[5] 郑兆凤, 王琦, 钟池.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磁共振成像分析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指导价值及与超声的对比[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9):2136-2137.
[6] 刘海燕, 刘明, 隋宪明,等.磁共振成像评估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8):4478-4480.
[7] Gao J , Zhao P , Liu M X . Effect of atorvastatin calcium on th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cerebral blood flow indicators in patients with TIA[J].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7, 23(1):61-63.
[8] 祁杰, 李秀红, 钟妮儿,等.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表现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30):10-12.
[9] 陈建梅, 王秋霜, 黄党生,等.超声造影技术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 2016, 13(7):64-67.
[10] Rafailidis V,Chryssogonidis I, Tegos T , et al. Imaging of the ulcerate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Insights into Imaging, 2017, 8(2):213-225.
[11] 江睿,陳喆祎,李梅.颈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价斑块易损性特征的可靠性研究[J]. 上海医学,2017(2):747-750.
[12] 金彪,王永杰,邹明,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3水平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6, 22(4):293-296.
(收稿日期:201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