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书配例重合现象研究

2019-12-09 01:54程荣
辞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搭配义项重合

程荣

摘 要 文章从辞书配例理性避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难度和应允度等方面研讨辞书配例的重合问题。在考察中发现,配例重合的发生,有时表现为偶然,有时表现为必然,或跟出条立目的方式有关,或跟配例的体例要求有关,也难免跟编写或修订时无防范意识有关。分析认为,配例精配避重有利于突出重点衬托要义;不必要的配例重合影响最佳信息量的有效传达;相关条义项配例的权衡精选有利于减少重合。《现代汉语词典》的实践证明,对于普通语文词典来说,配例的重合率占比不超过5%具有可行性,合理的配例避重尚有提升空间。计算机化的辞书配例系统数据库,将能极大地提高自身快捷统查及与同类辞书对比统查的效率,从整体上提高辞书配例的质量。建立计算机化的辞书配例系统数据库十分重要。

关键词 配例 重合 词例 语例 句例 搭配 义项

辞书配例是释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典型的词例、语例、句例,揭示被释条的典型用法和常用搭配,对释义起补充说明作用,这是语文辞书成功配例的主要特征。计算机化的全媒体时代,给辞书编修者带来了较多的便利,也为提升辞书配例的精配度提供了前提条件,正因为如此,才促使我们敢于挑战辞书研究难点,沿着吕叔湘先生和丁声树先生开创的《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以学术引航的求真务实之路,研讨现代语文辞书配例中至今较为模糊难解的问题。例如: 一个两字格的适配词,是在首字下配置,还是在尾字下配置?如果两处都符合配例条件的话,是否重出?同此,三字及其以上的适配词语,是否适合多处重现?该如何把握尺度?普通语文词典配例的要求是否也适用于学习型词典?等等。相关的编修规则均跟配例重合有较大关系。在规则不很明确的情况下,难以达到配例精配的理想预期。由于辞书的类型和品种多样,情况各不相同,配例的特点和处理方式也存在差异。本文拟以普通的现代汉语辞书为主要考察对象,以《现汉》为重点,分析辞书配例的重合现象及其应允度,试探合理避重的可行性原则和方法。

一、 配例避重的理性分析

同一个词或短语或句子在同一部辞书的配例里出现两次以上,可称之为配例重合,这是现代汉语辞书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1]。该如何看待这种重合?这种重合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完全不可避免,还是可以合理避免?经考察分析初步认为,普通语文辞书配例的理性避重很有必要,出现少量的配例重合,不必太过苛求,但过多过度的配例重合应当也可以加以避免。

(一) 理性避重的必要性

辞书配例系统的理性避重是指有意识地主动避开某些重合,使有限的条目空间得以最佳利用,产生更好的效果。一个词、短语或句子,在同一个系统范围里重复使用,或是有意突出强调,为产生加强效果,或是出现在无意之间,理性避重的对象应当从后者不经意发生的重合配例中筛选。尽管辞书配例重合是常见现象,不属硬伤问题,但是按高标准要求,理想的辞书配例系统,不应当存在过多的重复冗余。减少不必要的重合,增强配例系统的精配度,是进一步提高辞书质量的一个必要环节。

1. 配例精配避重有利于突出重点衬托要义

吕叔湘先生在1958年拟定的《〈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中就提出过《现汉》举例“要考虑篇幅”“非必要不举二、三例,不用两个例句说明同一意义或用法”;在《细则》“(119)对例句的总要求”的第二条提出了要“简短”;在(120)条款里特别提出“例句要能起补充释义的作用,如果例句不能起这样的作用,不能使读者在注解之外更有所得,就失掉存在的理由变成形式主义,徒然占去篇幅”;在(124)条款里强调“敷衍的例句,有了不如没有”;在(102)条款涉及“专用量词举例”时谈到“基本词已经表明了用什么量词,派生词就不再表示”,“如【 灯 】……一盏~│电~│煤油~”“‘电灯条不必再加‘一盏~例”。从《细则》精细的设计要求里,我们可以看到吕先生对词典配例简要性的重视,既在(116)条款中指明了“举例的作用是补释义之不足”“用例句衬托词语的意义,阐明词语的用法”“用合成词和词组作为构词和组合的实例”,还在其他多个条款中特别提出举例要简短,要节省篇幅,亦即: 用较少的篇幅提供最佳最有效的信息,配合释义举例。尽管未直接提及应减少配例的重合,实际上在“要考虑篇幅”等规约要求里已包含了这层意思。由此说明,在保证反映所属条目义项义典型用法的前提下,配合释义的举例尽量避重是有必要的。

兹古斯塔(1983)在《词典学概论》里说:“例句的用途在于揭示词目在与其他词汇单位的组合中的功能”,同时还特别说明“全面性在多数类似情况下是超出了词典编纂者的力所能及”,“他只能列举一些他认为是典型的例子,让词典使用者凭抽象能力依此类推,构成其他的组合”。胡明扬先生(1982)从词典学的角度归纳配例要求时说“在大量的资料卡片中选择进入词典的例证应该有一定的标准,而不是随便哪一条例证都适用的”,“在贴切、完整的前提下例证应力求简洁,一方面节省读者的精力,一方面节约词典的篇幅”。

事实上在《现汉》这部中型語文词典里,已基本体现了配例精配避重的原则。李开先生(1990)对《现汉》实践吕叔湘先生“不用两个例句说明同一意义或用法”等配例要求称许时说,经过严格挑选后的配例“已具有抽象之具体的特征,它和释义共同担负着解释条目的作用”,《现汉》“更具有这种抽象之具体的性质”,其“用法举例甚至具有类推作用”。当配例具有类推作用时,自然能减少重合。

江蓝生先生正在主编的《现代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现汉》)的配例做法,也体现出配例精配避重的基本精神。她在论及对《大现汉》配例要求时,提出了“例句要典型,要能够反映词目的意义和典型用法或常用搭配信息。应根据每个词的具体情况,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以避繁琐重复”,使之“简明,凝练”(江蓝生2014)。当各配例都突出重点、配合要义,择要精选适配例之时,冗余重复的占比肯定会有所降低。由此可以看到,江先生遵循了吕先生的词典编纂理念,《大现汉》的配例系统跟尽量避重原则相吻合。

又如,“老成”除了能跟“持重”搭配,组构成“老成持重”这个常见的四字格固定语以外,还能跟“少年”搭配,组构成“少年老成”的四字格固定语,因此“老成”和“持重”在通行辞书中常分别出条,“老成”最典型常用的固定语搭配例自然就是“老成持重”和“少年老成”,其常用频率难估高下,可以同时配例,而“持重”最典型常用的固定语搭配例只有“老成持重”最适合作例,这样配置的结果就必然形成“老成持重”的固定语例在“老成”和“持重”下发生配例重合。此种情况似乎也应被视作不可避的正常重合。相比之下,如果“少年老成”中的“少年”条相应的意义后也选配“少年老成”的用例,由此而出现的重合,就属于另外一种可避免的重合现象,因为该义可选的常用例较多,有条件精选避重。

(2) 当为了更好地配合释义而优选常用的固定短语作单字条义项的语素义配例时,最佳的适配语例有可能在两处或两处以上发生重合。

例如,在现代汉语里,“秣”主要用于“秣马厉兵”(也说“厉兵秣马”)的成语,其“喂牲口”的义项,只有用该成语配例,才能更好地说明其意义用法;该成语中的“兵”表示兵器的意义,现代已不单独使用,只体现于很有限的几个词语当中,而用成语“秣马厉兵”“短兵相接”的配例来说明“兵”的武器义用法,或许比用“兵工厂”配例显赫得多;当多字條目下收录“秣马厉兵”时,若“秣”和“兵”单字条相应的义项都配例“秣马厉兵”的话,对这一四字格成语意义的加深理解还能形成关联配合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此时避重与否或许就不那么重要了。

按照这个思路,有的条件符合的四字格固定语似乎就可以在四个单字条义项下都用作配例。比如,“和颜悦色”中的四个字在其分别具有的“和缓”“面部表情”“愉悦”“面部神情”的意义上,现代都不单用,四处用“和颜悦色”这个固定语配例,对配合理解相应的义项释义都能起到具体的补充说明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从四字合在一起的字面义“温和的表情和愉悦的神情”到“形容态度和蔼可亲”的引申义。而当节省篇幅显得重要时,也可适当减少重合,仅保留适配固定语除此无他的两处,只配置在“和颜”“悦色”之下作例,四个单字下另择其他适配例。

一部辞书的体例,如果定为单字条目的各个义项,词例、语例、句例三者兼顾,或是允许词例较多的话,避重的困难就会相应增加,难以避重的情况相应增多,重合的几率就可能上升。因此,不同类型的辞书有必要根据自身设定的编纂特点和读者对象,对配例选配做适合自身的相应规定。

以上只是粗线条地对较为常见而又难以避免的配例重合现象进行大致归纳。而各类语文辞书在总体规模以及收条、释义、举例等方面都会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该如何对待配例重合问题,具体哪些是应允范围的重合,哪些是应避的重合,也会因书而异,我们不必专门锁定某一个统一的模板进行衡量评判,轻下断语。

二、 合理避重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李芸对《现汉》第6版配例重合情况的统计[2],其配例的重合率约占全书正文总配例的4.635%。经考察发现,《现汉》配例的重合率之所以占比不高,是因为在编纂之初和后来的修订中,或已注意到配例避重问题。按照吕叔湘先生和丁声树先生为《现汉》最初制订的编写方案中对配例的要求,有些条款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限制了配例的重合。

(一) 适当约束单字条成词语素义项词例的配置有利于避重

从《现汉》诸多单字条目成词语素的义项中可以看到,当短语例能够很好地说明意义用法和搭配时,就不一定再出词例。例如:

《现汉》第7版[3]:

爱 ① 动 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祖国|~人民|他~上了一个姑娘。② 动 喜欢: ~游泳|~劳动|~看电影。③ 动 爱惜;爱护: ~公物|~集体荣誉。④ 动 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通常是说话人主观上不愿发生的): ~哭|~晕车|铁~生锈。⑤ 名 姓。

“爱”在姓氏义以外的四个义项义上既能独立使用,也能作构词语素构词,其四个义项的配例合计11个(义项①②④各三个,义项③是两个),包括短语配例10个,短句配例1个。虽然这几个义项也有相应的词例能通过其中的语素配合释义,但由于已有能体现各释义用法的常用短语、短句优配,就没有再配置词例。这样既简明,也能有词例避重效果。假如这里给“爱①”配置词例“热爱”的话,就会跟“热⑤情意深厚”的配例“热爱”发生重合。又如:

新 xīn ① 形 刚出现的或刚经验到的(跟“旧、老”相对): ~风气~品种~的工作岗位。② 形 性质上改变得更好的(跟“旧”相对): ~社会~文艺粉刷一~。③ 使变成新的: 改过自~|一~耳目。④ 形 没有用过的(跟“旧”相对): ~笔~锄头这套衣服是全~的。⑤ 指新的人或事物: 尝~以老带~|花样翻~推陈出~。⑥ 形 刚结婚的或结婚不久的: ~女婿~媳妇。⑦ 副 新近;刚: 我是~来的这几本书是~买的。⑧ 名 姓。

“新”的姓氏义以外的七个义项里,①②④⑥⑦既能独立使用,也能作构词语素构词,这五个成词语素义项的配例包括短语10个,短句3个,合计13个,全书无重合;虽然这几个义项也有相应的词例能通过其中的语素配合释义,但由于已有常用短语、短句适配,就没有再配置词例。这样便减少了词例重合的可能性。假如这里给“新①”配置词例“新闻”、给“新②”配置词例“革新”的话,就会分别跟不成词语素“闻②听见的事情;消息”的词例“新闻”、“革②改变”的词例“革新”发生重合;由于“新”后的成词语素的义项配例中未配词例,当“闻”和“革”后的不成词语素的义项配例只能限制在词例和固定语例时,仍然有效地避免了有可能发生的词例重合。也就是说,单字条成词语素义项尽量不用或少用词例的做法,有利于减少词例重合的可能性。

然而通看全书各条各义的配例细节就会发现,全部避重的操作难度是很大的。在单字条成词语素义项减少词配例的同时,非成词语素的配例仍然需要用词例。按学界的通常观点,词典配例不应跨层配置,依此操作的结果便使非成词语素义项的配例只适宜用词例,而不适宜用句例和非固定的短语例。《现汉》第7版“新”的义项③⑤不标词类,是按不成词语素对待的,六个配例中有一个词例,“新⑤”的词例“尝新”,按不能跨层的要求,就不宜换成“参观者见到新品西瓜,尝新热情都很高”类的跨层句例或“尝新热情高”类的跨层非固定短语例;“新③”两个固定语例中的“改过自新”跟“改过”条下的配例重合;“新⑤”三个固定语例中的“花样翻新”跟“花样”和“翻新”条下的配例重合,“推陈出新”跟“陈2时间久”义项的配例重合。而如果把“新”下“推陈出新”的配例换成“现代零售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或“推陈出新的书展”,把“改过自新”和“花样翻新”也进行类似的句例或非固定短语例调换的话,虽能避免配例的完全重合,却又违反了配例不跨层原则。

由此说明,彼此相互关联的释义配例系统是以辞书方式对汉语词汇语义的具体呈现和综合体现,辞书编纂的现有体例细则有时很难全面照顾到配例系统的方方面面,配例的重合问题比较复杂,简单的操作规则难以控制多种情况的重合,是否需要做到全面避重还有待研讨。当篇幅有限而试图多避重时,较为有效的办法或许只能是在进行配例时环顾左邻右舍后,再权衡利弊,协调处理。

(二) 相关条义项配例的权衡精选有利于减少重合

《现汉》在相关条义项配例的权衡精选上,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例如:

“安家落户”这一固定语,如果忽略权衡优配的话,便可以分别在“安”“家”“落”“户”“安家”“落户”六个条目的相应义项下作例,而《现汉》采取权衡精选的方式,只在“安家①安置家庭”的义项下配置“安家落户”例,在“落户①在他乡安家长期居住”的义项下配置“在边疆落户已有三年”例,在“安”和“落”的相关义项下均未使用“安家落户”的配例,未发生重合。六处只有“安家①”用了“安家落户”的配例,这是六个可配位置的最佳适配,因为“安家”+“落户”的组合,最容易配合说明“安家”的意义,又有利于从整体上理解使用“安家落户”这一固定语,而放在其他五处的任何一处作例,都不如放在“安家”后的效果明显。又如:

“奉公”和“守法”在《现汉》第7版里都收立为多字条目,如果不考虑避重优配的话,这两个条目的配例都可以用“奉公守法”,但书中给“奉公”条的配例是“克己奉公”,跟“守法”条的配例之一“奉公守法”未发生重合;与此同时“守③遵守”义的配例“守法、守约、守纪律”,“公①属于国家和集体的”义项配例“公款、公物、公事公办”,也未举“奉公守法”例,都避开了跟“守法”的配例发生重合,而又都很好地配合释义说明和体现了其意义用法,这几处配例的权衡优选达到了精配避重的效果。再如:

“装腔作势”这一固定语,《现汉》一直精选为在“作势”条的释义后配例,在“装”“作”“势”的释义后均选用另外的配例,未发生重合;而有的词典除了“作势”后配例“装腔作势”以外,还在“装”“腔”“作”“势”下都配例“装腔作势”,五处选用了同样的一个固定语例,出现了较多的重合。

以上避重实例表明,如果能够对配例避重适当注意并加以协调优配的话,就能减少配例重合的次数。理性避重具有可行性。

三、 理性避重尚有提升空间

通过对《现汉》配例重合情况的分析,我们感觉尽管现有的重合率不高,但似乎仍有进一步减少重合的可能性。

(一) 名物专名重合的改进空间较为明显

从考察到的《现汉》语料看,名物专名作例时一般可以避重。

1. 两字格名物词现存配例重合的试改进

(1) “川菜”被用作配例,分别见于《现汉》第7版“川③指川菜”和“菜④经过烹调供下饭下酒的蔬菜、蛋品、鱼、肉等”义项的释义之后,存在重合。而如果把“菜④”的“川菜”例换成“粤菜”,在避重的同时也使配例系统增加了丰富性:

川 ① 名 指四川: ~马|~菜。

菜 ④ 名 经过烹调供下饭下酒的蔬菜、蛋品、鱼、肉等: 荤~|川  粤~|四~一汤。

(2) “假發”在《现汉》第7版里用作“假①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释义的配例,也被用作“发”的“头发”释义的配例,出现了重合。按说“发”的“头发”义已有“毛发、须发、白发、理发”多个配例,已能很好地配合释义,此时“假发”这个配例如若删去,就可以不跟“假①”的配例重合,同时也能更好地配合释义词“头发”,因为“头发”词条的释义是“人的前额以上、两耳以上和后颈部以上生长的毛”,而“假发”当中有的是人造的头发,跟“头发”条的释义不能完全合拍,在此处不作配例反而更合理一些:

假 jiǎ ① 形 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对): ~话~发~山~证件~仁~义。

发 fà 头发: 毛~须~白~假~ 理~。

2. 三字格名物词现存配例重合的试改进

(1) “单人床”是《现汉》第7版“单①只有一个的”义项释义后的配例,跟“床①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的家具”义项释义后的配例重合。而如果把“床①”的配例“单人床”换成“双人床”,对“床”这个意义用法的配合作用没有什么区别,却可以避免配例重合:

单 dān ① 形 属性词。只有一个的(跟“双”相对): ~扇门|~人床。

床 ① 名 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的家具: 铁~|单 —双人~|一张~。

(2) 《现汉》第7版“钢精”条的释义是“指制造日用器皿的铝”,配例是“钢精锅”,“锅①炊事用具,圆形中凹,多用铁、铝等制成”义项释义后的配例有“铁锅、砂锅、钢精锅、一口锅”,“钢精锅”跟“钢精”的配例发生重合。而我们仔细分析,“锅①”的配例“钢精锅”如果略去,不妨碍理解,有避重条件。因为这种锅从字面上看,有可能被理解成跟钢的材料关系大,而事实上根据“钢精”的释义,它是跟铝的材料关系大,作为“锅①”的配例,保留的意义不是很大,况且其后已有“铁锅、砂锅”两个由材料跟“锅”搭配的名物词作配例,删去此处“钢精锅”,避重无碍整体:

钢精 名 指制造日用器皿的铝: ~锅。也叫钢种。

锅 ① 名 炊事用具,圆形中凹,多用铁、铝等制成: 铁~砂~钢精~ 一口~。

3. 四字格名物专名现存配例重合的试改进

(1) “滑熘里脊”的菜品名在《现汉》第7版里见于“熘”“烹调方法,炸或炒后,加上作料和淀粉汁”释义后的配例,也见于“滑熘”条“烹调方法,把肉、鱼等切好,用淀粉拌匀,再用油炒,加葱、蒜等作料,再勾上芡,使汁变稠”释义后的配例;两处出现重合。似可考虑“熘”后换例(如“滑熘鸡片儿”):

滑熘 动 烹调方法,把肉、鱼等切好,用淀粉拌匀,再用油炒,加葱、蒜等作料,再勾上芡,使汁变稠: ~鱼片~里脊。

熘 动 烹调方法,炸或炒后,加上作料和淀粉汁: ~肝尖醋~白菜滑~鸡片儿里脊 。

当然也可考虑删去“熘”后“滑熘里脊”的配例,因为其配例已有“熘肝尖、醋熘白菜”,对于菜品名的配例能显示出常用典型搭配就可以了,不一定非在两处配例强调。

(2) “红烧鲤鱼”的菜品名在《现汉》第7版里也出现在两处配例当中,见于“烧③烹调方法,先用油炸,再加汤汁来炒或炖,或先煮熟再用油炸”义项释义后的配例,也见于“红烧”条“烹调方法,把肉、鱼等加油、糖略炒,并加酱油等作料,焖熟使成黑红色”释义后的配例,出现重合。似可考虑只在一处用“红烧鲤鱼”的配例,另一处换例(或可给“红烧”条换成“红烧鱼块”的配例)。因为常见菜品名中能跟“红烧”搭配的不止“红烧鲤鱼”:

红烧 动 烹调方法,把肉、鱼等加油、糖略炒,并加酱油等作料,焖熟使成黑红色: ~肉~鲤鱼。

烧 ③ 动 烹调方法,先用油炸,再加汤汁来炒或炖,或先煮熟再用油炸: ~茄子红~鱼块 鲤鱼 ~羊肉。

提高辞书配例系统的信息量和丰富度,是对品牌辞书的高标准高要求,也是《现汉》需要继续努力的一个方面。名物专名除非特有必要,在配例中应当尽量避免重合。

(二) 有的普通词语搭配例的重合或可讨论改进

一般来说,普通词语比名物专名词语所能关联的搭配关系相对多些,在配例中的重现避重问题,有时就显得复杂一些,避重时更需左顾右看,防止避重换例时引发另一处的配例新重合。

1. 二字搭配例重合的试改进

例如,“函授”一词见于《现汉》第7版“函②信件”释义后的配例,也见于“授②传授;教”释义后的配例,出现重合。两处的这个重合配例均属于条件允许能更换避重的情况,况且“函授”方式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少,没有必要两处重出强调。因此似可仅在一处保留原配例,把另一处换成其他的配例,如“函②”后的配例“函授”换成“函告”:

函 ② 信件: 公~来~~告授 ~复发~致谢。

授 ② 传授;教: 讲~~课函~。

经查,“告”后相关义项后的配例无“函告”,不会在换例后引发新重合。

2. 三字搭配例重合的试改进

例如,“呼口号”这个动宾搭配式的短语,见于《现汉》第7版“呼1②大声喊”释义后的配例,也见于“口号①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释义后的配例,发生重合。“喊口号”的搭配很常用,但已在“喊①大声叫”的释义后作配例,如果用来替换“口号”配例,等于减少了一处重合,又出现了一处新的重合,不宜用此例调换;如果用“齐声高呼口号”这个常用搭配替换“口号”条“呼口号”的配例,又会出现跟“齐声”条配例的重合,但可以对“齐声”的配例作调整,因为“齐声”可选的常用搭配相对较多,例如从“齐声呼喊”“齐声呼唤”“齐声高喊”“齐声朗诵”等当中选一个替换“齐声高呼口号”不是困难的事:

呼1 ② 动 大声喊: ~声欢~~口号大声疾~。

口号 名 ① 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 呼~ 标语~│齐声高呼~。

齐声 副(许多人)一齐发出同样的声音: ~歌唱~高喊 高呼口号 。

3. 四字搭配例重合的試改进

例如,“款式新颖”这个主谓式的短语搭配,分别见于《现汉》第7版“款式”和“新颖”两个词条的配例中,发生重合。如果用其他与之相仿的常用搭配(如“款式时尚”或“款式老旧”),替换“款式”条后的“款式新颖”例,或将解决此处的配例重合问题:

款式 名 格式;样式: ~老旧 新颖 这个书柜的~很好。

新颖 形 新而别致: 题材~款式~|~的表现手法。

经查,“时尚”条释义后的配例无“款式老旧”的搭配,不会因换例引发新重合。

(三) 句子配例的重合似可改进避开

句例的重合在《现汉》第7版里偶见。“海洋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这个见于“孕育”条释义后的配例,也见于“温床”条释义后的配例。类似这样非固定的普通句例,原则上应当完全避重。因为汉语是丰富的,句例的选择局限性相对较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条件精选优配避重。江蓝生先生为“孕育”条提供了颇具生活气息的精配例句,替换后避免了跟“温床”条配例的重合,还增加了配例的丰富性:

孕育 动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母亲腹中~着一个小生命│危机中~着转机 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温床 。

温床 名 ② 比喻对某种事物产生或发展有利的环境或重要条件: 海洋是孕育原始生命的~|父母的溺爱是孩子变坏的~。

总而言之,在这次对《现汉》配例系统的查重分析中,我们看到了《现汉》在配例上的精要,也发现了少量可以研究改进的空间。然而微瑕不掩真玉,《现汉》精选精配原则的贯彻,使其配例系统的重合率一直很低。尽管经过几次修订,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现汉》的配例已有不少增改调整,但依然体现着《细则》的基本精神。《现汉》编修者秉承吕先生和丁先生的词典编纂思想,始终走在不断改进完善保持精品地位的前进道路上。

重视配例重合现象的研究,综合考虑采用较好的处理方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配例重合,通常来说应当可以做到。

四、 结语

通过对以上各种实例重合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汉语辞书中的配例重合问题是错综复杂的。配例重合的发生,有时表现为偶然,有时表现为必然,或跟出条立目的方式有关,或跟配例的体例要求有关,也难免跟编写或修订时的不经意有关。《现汉》的实践证明,多数的配例重合能够实现合理避免;对于普通语文词典来说,配例的重合率占比不超过5%具有可行性。学习类的词典和组词造句类的词典有其特殊性,字典的配例与词典的配例存在客观差异,本文暂未论及,但有一点或许是共通的,即: 一部辞书中的配例并不是重合的次数多,才方便读者的查检使用,理性降低配例的重合率应当是优秀经典辞书的努力方向。

减少辞书配例重合,首先要靠编修者充分重视并有意识地去防止,但真正得以实现,只有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避重和查重的手段。一部词典几万甚至十几万以上的配例,单靠人工是难以发现全部重合,无法真正解决重合问题的。配例系统是辞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跟收条系统和释义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统看全书配例系统可以发现配例具体处理上的不足,加以改进。而计算机化的辞书配例系统数据库,将能极大地提高自身快捷统查及与同类辞书对比统查的效率,从整体上提高辞书配例的质量;如果计算机化的收条系统数据库和释义系统数据库也同时建立的话,必将促使收条、释义、配例三大系统的协调改进。因此可以说,建立计算机化的辞书全息系统数据库,对于全面提高辞书总体质量至关重要。笔者认为,理想的辞书配例系统数据库,似应首先包括: (1) 为拟编词典提供有相当数量可供选择的多种类型的配例,以应词典编修之需;(2) 为词典初稿配例提供全面快捷的穷尽式查重结果,为重合例的识别和替换挑选不会引发新重合的适配例。

综上所述,辞书配例的重合现象应当引起辞书编修者的关注;理性避重,精选优配,探寻更多更好的辞书编修方法,提高辞书整体质量,需要我们付出进一步的更大努力。

附 注

[1]配例重合也可指一部辞书与另一部辞书的某些配例全同的情况,这不在本文的研討范围。

[2]见本刊本期李芸《配例查重技术在辞书编纂中的应用》一文。

[3]文中引用《现汉》内容时,一般略去跟论述无关的各处,义项号用①②等表示。

参考文献

1. 陈炳迢.辞书编纂学概论.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2. 陈原.社会语言学.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3.

3. 符淮清.词义的分析和描写.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6.

4. 胡明扬.词典学概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5. 黄建华.词典论(修订版).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6. 江蓝生.现代汉语大词典编纂手册(试用稿).内部材料,2014.

7. 李开.现代词典学教程.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8. 卢润祥.例证十要.辞书研究,1992(2).

9. 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修订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五十年.北京: 商务印书馆,1958/2005.

10. 鄢先觉.谈引证.辞书研究,1983(2).

11.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2. 章宜华,雍和明.当代词典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1—7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1983、1996、2005、2012、2016.

14. 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

15. Sidney I.Landau.词典编纂的艺术与技巧.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北京 100732)

(责任编辑 刘 博)

猜你喜欢
搭配义项重合
电力系统单回线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
《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教材之我见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动词open的搭配研究
“反而”的语义韵考察
基于BYU语料库的英语专四词汇试题解析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考虑暂态稳定优化的自适应重合闸方法
220kV线路重合闸运行分析
表针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