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梅
近年来,我国将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突出发展职业教育密切联系,通过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凸显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为国家发展和民族的强盛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性,以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同步培养来雄厚和强壮我国人力资源队伍,乃至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国际竞争的认识,引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到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与国际接轨的轨道。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完善,从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到中高职的职业教育,再到社会各方的可持续就业者职业生涯全过程的职业培训,已经基本构成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完整系统。在此基础上,我国职业教育也暴露出某些短板,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弱视和弱化职业素养职业适应能力的“软实力”培养。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和加强我国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适应品质“软实力”的培养。
有专家对职业素质给出的定义是: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也有对职业素养核心要素概括为三的论点,即: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据此,职业素养职业适应能力品质的含义作以分析,职业信念也可称之为职业理念,包括的是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品质与操守;职业知识技能是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职业行为习惯是职场适应过程中需要不断练习再练习、调整再调整的个性特质与岗位需求特质的不断磨合和适应,及至形成个体与岗位群体需求的品质。那么,对于职业素养“软实力”包括职业适应能力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取义,就可以说这是相对于职业知识技能而言的,将职业知识技能视为入职人的“硬实力”,就可以将职业信念和职业行为习惯等职业适应品质视为“软实力”,称其软,就是因为职业教育乃至入职人职业能力的学习和养成,大都重视的是职业知识技能,而忽视或弱势职业信念和职业行为习惯的职业品质。
基于职业素养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既要重视和强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和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形象、团队合作、奉献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包容意识、竞争意识、抗挫意识、组织管理、解决问题、学习与创新等诸多职业适应品质的培养,但从目前职业教育的状况看,这方面的培养教育显然是不够的。由此也导致学生就业后往往不适应岗位需要,被看成是职业的情商不足,成为一些从校门迈入职场的学生不断地“跳槽”,难于稳定工作的重要原因。也成为一些社会上的再就业人员不断地乱换岗位,难于稳定就业的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我国有俗语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是虽然职业会有各种各类,但各种各类的职业都可以做出成绩,都可以出人头地,但是职业素养职业适应品质“软实力”不足,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样程度的。
其一,教师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文化传递者。文化传承是一切教育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功能。传承文化是教育从业者的第一要务,作为教师将所学知识以准确清晰的方式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真正领悟是我们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好老师”的基础,也是教育从业的基础。并且根据目前社会发展情况,能够在教学中举一反三,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贯通各领域的运用也成为现在很多教育从业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二,教师是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适应品质形成的导引者。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那在学生真正形成三观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视。在学生三观形成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在学习生活甚至情感等诸多问题,很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并不得法,那教师就要作为学生的领路人,正确引导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教师必须完成的人物。让学生不仅在教学中体会到知识的作用,同时也要兼顾其人格个性的形成。
其三教师是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适应品质形成的践行者。我们在任何的行业中都不能做一成不变的打算。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顺应的变化才能保证时刻走在社会的前段,不被发展浪潮淘汰。教育作为各行业发展的先行军。德国著名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②将科研能力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成为了很多高校尝试的新道路,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既为企业提供了人才驱动,又可以让高校人才将理论等到验证,以此方式达到共赢。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投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为大众提供更多便利。
其四教师是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适应能力形成的率领者。职业道德作为教育从业者的第一准则,必须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教师必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规范为统领,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要紧跟社会脚步,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在自己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带动下给予学生正确的师范作用。教师的示范作用非常作用,正如古训,“师者,道德之父,智慧之母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