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凯
(云南省水富市人民医院 云南 昭通 657800)
肠梗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主要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疼痛、肛门停止排气与排便且出现腹胀现象,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腹部疼痛频率会逐渐升高,腹胀明显,且小肠梗阻患者易出现呕吐症状,若患者为低位小肠梗阻,甚至会出现呕粪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与心理状态,死亡率较高,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疾病早期患者症状多不明显,至后期后才会出现呕吐情况,临床往往难以及时对疾病进行诊断,且后期患者易因肠腔积液等出现脱水症状,易引起疾病的迅速恶化,使患者高烧甚至昏迷,不利于治疗的顺利开展,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十分重要[1]。
选取87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纳入的患者均无血液性疾病、自身免疫缺陷疾病、恶性肿瘤、心肝肾功能障碍或精神系统疾病等,无相关手术禁忌症,且患者最终被证实为肠梗阻者。87例患者中男性病患54例,女性病患33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4岁,平均(43.61±4.55)岁。
分别对纳入的87例肠梗阻患者进行腹部X线检查以及CT检查。①腹部X线检查: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在检查前应对患者进行胃肠减压处理,并由胃管注入60ml造影剂,造影剂多采用浓度60%的泛影葡胺,使用X线机进行腹部摄片;②CT检查:使用GE公司生产的64排CT机对患者进行检查,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分别对患者进行腹部平扫与增强扫描,设置层间距为0.5mm,设置层厚为0.5cm,并将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由专业工作人员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类型肠梗阻的诊断准确性以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次研究使用SPSS19.0软件对87例肠梗阻患者的各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探究,诊断准确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用(%)表示,数据采用χ2检验方式,若显示P<0.05则表示对比价值较高。
CT检查方式检出单纯机械性肠梗阻30例,占比34.48%;绞窄性肠梗阻49例,占比56.32%;动力性肠梗阻6例,占比6.90%;诊断总有效率为97.70%(85/87)。腹部X线检查方法检出单纯机械性肠梗阻31例,占比35.63%;绞窄性肠梗阻26例,占比29.89%;动力性肠梗阻5例,占比5.75%;诊断总有效率为71.26%(62/87)。CT检查方式的诊断有效率显著高于腹部X线检查方法,且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准确率较高,P<0.05,对比价值显著。CT检查方式中患者出现1例恶心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腹部X线检查中患者出现4例恶心,3例皮肤瘙痒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5%,CT检查导致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X线检查,P<0.05,对比价值较高。说明对肠梗阻患者采用CT检查方式的效果较好,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影像学方法对肠梗阻患者进行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与CT检查方式,但由于患者往往无特异性症状表现,X线检查难以对疾病类型进行准确判断,且造影剂的使用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用效果并不显著,而CT检查方法可有效对患者的病灶情况进行清晰地反映,且操作较为简便,具有无创性、成本低的优点,可重复对患者进行检查,有效对患者的疾病类型进行鉴别,临床应用价值显著[2]。
唐显映[3]等的研究显示应用腹部X线方法对肠梗阻患者进行诊断时具有较高的漏诊率与误诊率,不能对肠梗阻类型进行准确鉴别,不利于患者治疗的顺利开展,而CY方法可有效对患者肠管扩张情况以及肠腔积液情况进行反映,并可有效对周围病灶情况进行观察,诊断有效率较高;楼其赟[4]等人的研究显示对肠梗阻患者进行CT检查的成本较低,准确性较高,且可重复进行检查,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与不良反应,应用价值较高。CT检查方法可有效对患者病灶情况以及肠腔积液情况进行反映,具有较高的清晰度,能够对不同类型肠梗阻进行有效鉴别,与X线检查方式相比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小,对促进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5]。
综上所述,采用CT检查方式对肠梗阻患者进行诊断的效果显著优于腹部X线检查,可有效降低漏诊率与误诊率,提高对不同类型肠梗阻的诊断准确率,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有效依据,且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