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洪
(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骨伤科 江苏 常州 213003)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经常伴有腰部及双下肢的疼痛,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了社会医疗治疗成本。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非手术治疗特别是康复治疗依然是一项重要治疗方法[1]。有研究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症患者在颈椎牵引治疗后可以很好的缓解腰腿部症状,进而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于此,作者结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CT分型分析两者的相关性,进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康复工作。现汇报如下。
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接受康复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0例,依据CT分型分为膨出组15例,突出组27例和膨出+突出组18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为27~65(46.7±17.3)岁;BMI指数为16 ~ 21(18.7±2.5)kg/m2;病程为 2 ~ 11(6.2±4.3)个月。三组间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病程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②康复治疗前后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搜集不全;③有明显精神疾病无法完成随访。
所有患者治疗采用采用综合康复方案。具体概括为:骨盆牵引:15日为一个疗程,每日2小时;局部重要热敷及手法按摩治疗;腰背肌的力量锻炼。
所有患者采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3]进行腰部功能评定,主要针对临床症状(腰痛、下肢痛及步行能力),临床体格检查(感觉、肌力及直腿抬高试验)和日常活动能力(翻身、行走、站立、弯腰、重物上举、洗脸及久坐)进行综合评分,总分最高位29分。
改善指数为治疗前后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的差值与治疗后评分的比值。
三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分别为25.17±3.61、21.86±4.25和20.35±4.52分,均较术前得以明显改善(P<0.05),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症状。
膨出组改善指数为0.652,明显好于突出组的0.568和膨出+突出组的0.593(P=0.017,0.023)。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康复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综合物理治疗措施达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4]。物理治疗可以很好的通过改善椎间盘局部压力环境,结合自身韧带组织的张力及完整性,有效回缩突出髓核,进而较好的改善髓核与神经根之间的压迫及炎性反应,进而改善临床症状[5]。韩永珍等通过对1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发现,物理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及功能,并推荐CT作为临床随访的重要方法[6]。李镇锋等通过对比不同物理治疗方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发现,腰椎牵引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7]。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分别为25.17±3.61、21.86±4.25和20.35±4.52分,均较术前得以明显改善,认为康复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型可以较为客观的反应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并显示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完整性,进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彭耀庆等通过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病理形态与CT计量诊断两者间的关系时发现,CT计量诊断可以较为准确地反应LDH的病理形态,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好的指导作用[8]。曾小松等同样得出类似的结论,认为CT分型可以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有效的保障[9]。本研究显示膨出组改善指数为0.652,明显好于突出组的0.568和膨出+突出组的0.593(P=0.017,0.023),较好的反应了CT分型与康复治疗预后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CT分型与康复效果密切相关,在临床诊疗中应重视影像学分型对于临床诊疗的指导,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