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2019-12-09 23:54刘卿黄莉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营销界 2019年20期
关键词:岗位物流院校

■ 刘卿 黄莉(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进入“十三五”以来,我国各行业都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物流产业就是其中发展的佼佼者。高职院校是教育和社会的链接者,它一边根据市场需求、企业要求来培育人才,一边又利用人才的输出来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在新时代下重点发展的专业,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课程教学等方面都面临着符合时代发展的鲜明特点。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内容

(一)职业核心能力

目前,公认的职业核心能力有:与人沟通能力、与人协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这些能力无论对哪一岗位的员工都非常重要。不同岗位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又各有不同,如:物流基层作业人员更加注重技能操作能力;基层管理人员重视与人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协调和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更为重要;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要求最高[1]。

(二)专业能力

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主要集中在仓储作业、运输作业和配送作业等实际操作技能上,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的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员在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越来越重视;物流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在专业能力方面应更加偏向于物流规划能力和企业核心业务在市场的推广及占有能力。

(三)个人素养

物流行业有着鲜明的从业特征,尤其是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淡季和旺季的工作量有着明显区别,因此,企业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吃苦耐劳的精神非常看重,其次是抗压能力和团队精神,最后是团队沟通能力和执行力。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科学依据

我国高职教育长期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满意为宗旨”的办学理念,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在相关物流系统内就业,胜任不同的物流岗位群所要求的传统物流工作任务,其职业能力要与物流活动中对工作任务要求相匹配,这就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前期必须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随意性较强,一味追求高大上,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计划近乎“臆想”,与实际需求脱轨较大,不能准确把握培养的人才能服务于哪些岗位,与企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有哪些培养需求,因此,闭门造车制定出来的培养目标无法与实际工作岗位匹配,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就无法高质量就业,最终产生“企业所需要的是我没能培养的”局面。

(二)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一方面是做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备行业基本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是搞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根据过往物流行业人才发展规律来看,物流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涯发展进程中至少要经历职业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对应的岗位群分别是:初级岗群、发展岗群和稳定岗群,而每个岗位群所对应的相应能力也不同。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培养目标定位层次偏低,把过多的重心放在物流采购、运输、仓储与配送等操作能力上,定位过度考虑了实际动手能力,进而忽视了人文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塑造,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以就业为导向,而是为就业而就业[2]。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缺乏系统性

很多高职院校把人才培养目标仅仅界定在特定的职业能力上,忽视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技能培养。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划分是将物流管理的技能分为物流、商业和管理三大类别,并且按照人才层次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导致这三大技能的重要性也逐步提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求掌握物流操作及管理能力,如:运输、仓储、配送等职业特定能力,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如:计算机操作、商业谈判、法律知识、吃苦、抗压力、执行力、责任心等相关能力。最后,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与人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革新等职业素养。这三种能力相互联系,互成体系,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专业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3]。

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内容

(一)准确定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要立足于“产业一行业一企业”的校企共建模式,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为社会培养物流专业的实操型技能人才和初级管理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中更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实操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爱岗敬业精神的强化培养。

(二)创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办学思路,我们根据上百家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展开调研,并结合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经过多次反复论证,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三融合、二阶段、一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三融合”即: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和目标;“二阶段”即:学生培养途径是以项目为驱动的课堂教学以及以任务为导向的岗位实践;“一中心”即:利用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中心、物流产业园区等平台进行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精湛的职业技能+出色的双创能力”的高端复合型技能人才。

(三)打造商业项目课程化、教学过程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积极与企业进行开展深度合作,引入真实商业项目贯穿教学始终,教学模式采用项目驱动式,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掌握项目实践经验。另外,引进大型商业项目提供给学生实践和运营,所有项目由企业投入资金及技术指导,项目实践从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产品策划及设计、营销推广、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项目运营评估等各项流程,由共建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全程负责实施。通过教学实训和商业项目实践,提高学习兴趣,丰富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实习就业竞争力。

(四)积极构建“双师型”素质教学团队

构建一支“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师资团队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双师型”队伍建设由于要求高、资金投入大,我院从内外结合两方面考虑,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引、聘、送、下、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学团队[4]。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广泛运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根据专业中课程性质的不同,实施不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如: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推行讨论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改革;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化教学。[5]实施以能力考核为主线的考核方式改革;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注重学生职业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构建与现代物流岗位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针对物流运输、物流仓储、物流配送等物流职能岗位进行调研,确定物流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并对物流各职能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分解各职能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核心工作任务对于员工能力的要求,根据职业认知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参照物流行业标准,进一步整合课程相关内容,对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

四、结束语

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改革有助于更好的转变教学观念,助推专业紧跟行业发展和企业变革,对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起着积极作用,为物流行业培养专业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从业素质较高、实操能力强、具备良好创新精神的物流管理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对学生拓展就业途径、提升就业层次产生积极影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能有效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企业实践等方面的参与度,为现代物流业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

猜你喜欢
岗位物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