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良,张文胜,姬云翔,肖仕印,曾思铭,殷建瑞,杨新光,龙友明,梁建峰(通讯作者)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介入科 广东 广州 510260)(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广东 广州 510260)(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广州 510260)
急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有很高的致死率[1],随着介入技术、介入材料和造影机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急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可以得到及时的诊治,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导致出血量增大和病情进一步加重,让众多动脉瘤破裂患者恢复健康[2]。双C臂造影机可减少造影剂用量,可以行头颅CT平扫(即DynaCT)检查,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治中有独特的优势[3],本文就双C臂造影机在拟诊为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中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探讨。
收集2017年6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拟诊为动脉瘤破裂出血,且在双C臂造影机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32例,男性9例,女性23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54.75±9.97岁。
双C臂造影中,32例患者检出30例动脉瘤患者,检出率为93.75%,单发动脉瘤患者25例,多发动脉瘤患者5例,共检出动脉瘤35个,其中颈内动脉9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后交通动脉瘤5个、基底动脉瘤4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大脑前动脉瘤3个、椎动脉瘤2个、小脑后下动脉瘤1个、小脑上动脉瘤1个、脉络膜前动脉瘤1个。2例患者术前CT平扫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A或MRA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破裂,双C臂造影机造影中未发现动脉瘤。
所有患者均行可疑责任血管3D全脑血管造影重建检查,对动脉瘤的瘤颈进行准确判断,精确测量动脉瘤大小,并选择最佳治疗角度。决定治疗行全身麻醉前常规行Dyna-CT检查,排除颅脑中线移位和动脉瘤二次破裂出血。在双C臂造影机最佳治疗角度下,借助导引导管、微导管、微导丝、支架等材料,用各种型号弹簧圈对动脉瘤进行填塞,填塞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认无误后,对弹簧圈进行解脱,动脉瘤填塞完毕后再次行责任血管的正侧位造影及3D重建造影,确认动脉瘤填塞完毕和弹簧圈位置固定后,结束手术。
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或MRA检查拟诊为动脉瘤破裂出血,但造影未发现动脉瘤,发病1月后再次借助双C臂造影机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
30例在双C臂造影机确诊为动脉瘤且行弹簧圈填塞术的患者,出院后3~6月再次在双C臂造影机行造影检查,结果发现2例患者有动脉瘤残留和复发。2例均为多发动脉瘤患者,予再次行弹簧圈填塞,填塞后患者弹簧圈位置固定,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弹簧圈填塞后3~6月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且临床症状逐渐缓解。
双C臂造影机可以减少脑血管造影中造影剂用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动脉瘤填塞治疗中因造影剂用量过大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损害等,相比单C臂造影机更有优势[4]。我院神经介入手术包括动脉瘤介入栓塞多选择在双C臂造影机中完成,既方便神经介入医生操作,也将对病人的伤害降到最低。
本研究32例拟诊为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术前行头颅CTA或MRA检查,均提示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但双C臂造影机造影中未检出动脉瘤。目前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是全脑血管造影,且借助3D重建技术,可以发现非常微小的动脉瘤,往往很少漏诊[5-6]。头颅CTA和MRA提示动脉瘤,而造影未发现动脉瘤,其可能解释是两者的呈现方式不同,脑血管造影为动态变化过程,而CTA和MRA则为静态显像,容易产生伪差[7]。
双C臂造影机具有头颅CT平扫功能,即Dyna-CT,可以在发现动脉瘤后,决定治疗和全身麻醉前,行Dyna-CT检查可以排除颅脑中线移位,排除动脉瘤二次破裂出血,避免因为填塞弹簧圈而延误开颅去骨瓣或侧脑室引流减压的时机[8-9]。
弹簧圈填塞动脉瘤进行造影检查满意后,再行3D造影,可以更准确观察动脉瘤是否完全填塞,载瘤动脉是否通畅,是介入医生判断动脉瘤介入治疗影像学效果的金标准[10]。
本研究借助双C臂造影机确诊为动脉瘤且行弹簧圈填塞的30例患者中,3~6月随访期内复查脑血管造影,2例多发动脉瘤患者出现复发,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临床症状逐渐缓解。关于动脉瘤复发,结合3D重建技术已确认弹簧圈填塞取得满意的影像学效果,考虑可能是患者自身血管、血流和免疫因素等使动脉瘤出现复发[11]。复查发现动脉瘤复发后,再次予弹簧圈填塞,仍可取得较好的影像学结果[12]。
综上所述,双C臂造影机在拟诊为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