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东
(四川省气象局,四川成都610000)
野生羊肚菌自然生长在山区,一年只长一次,每年发生时间仅1~2周,量少而且不易把控采摘时机[1]。2016年起四川省气象局在对口帮扶点旺苍县石锣村指导农民如何利用当地气象条件因地制宜栽培六妹羊肚菌。现简要总结如下。
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周边无大规模牲畜养殖的田地修建大棚。
以单棚为例,整个大棚主体长25m,宽8m,选用直径为32mm钢管。大棚内侧每米一根且纵向由钢质卡槽连接,然后覆盖白色塑料薄膜,外侧每3m一根长钢管垂直距离塑料薄膜顶部高度约为70cm,再覆盖密度为6针黑色遮阳网,使用压膜簧将塑料薄膜和遮阳网固定在钢管上,最后将压膜卡无规律卡在遮阳网上。大棚内部畦面宽1~1.2m,中间过道宽40~50cm。畦面与过道落差应控制在30cm以内最为适宜(图1)。
图1 羊肚菌栽培大棚外景
从旺苍县气象局气象数据分析(图2)。由图2可见(2018年旺苍县逐日平均气温),旺苍县从10月开始气温开始下降到20℃以下,10月中旬到11月初气温基本维持在15℃。
图2 逐日平均气温曲线
羊肚菌属于低温型蕈菌,自然界在2-5月雨后发生。羊肚菌生长期长,除需较低气温外,还需要较大温差,以刺激菌丝体分化。羊肚菌菌丝生长速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加快,但是超过25℃后菌丝生长速度太快会导致营养供给不足,菌苔层薄,容易老化[2]。相反气温低于10℃菌丝生长较为缓慢,所以羊肚菌菌丝体最适生长温度为15~22℃。
因此石锣村大棚人工栽培羊肚菌,每年10月中下旬为最适宜播种期。由图2可知,旺苍县从11月初至翌年2月底平均气温基本维持在10℃左右,个别时段出现气温骤降至0℃附近的极端天气。气温过低会直接冻死菌种。2018年3月当地遭遇极端的气温骤升骤降,温度落差达到15℃,导致已形成的羊肚菌原基、幼菇全部死亡(图3)。为应对极端气温变化,2019年全部采用地膜技术,即播种完成,用黑色的地膜覆盖在厢面上,使羊肚菌菌丝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生长。黑色地膜的使用既有效地保证了菌种生长温度需求又可以有效地防止杂草丛生,极大地提高了菌种的萌发率,此外还能起到保墒作用。同时,为及时掌握气候变化情况,四川省气象局经过实地勘察,建议在石锣村种植园区安装一套四要素自动监测站,旺苍县气象局抽调专人牵头成立为农服务气象小组,定期推送当地气象周报和旬报。
羊肚菌是喜湿蕈菌。菌丝生长适宜的培养料含水量与一般食用菌要求的含水量相近,最适含水量为60%~65%,不低于55%,也不超过70%[3]。测试方法:徒手抓一把培养基使劲捏,观察手指间泥土情况。最理想的情况是,指间稍感湿润,有水迹但不形成水滴,手掌摊开泥土成块状,落地后能散开。目前石锣村大棚栽培羊肚菌,棚内相对密闭,空气相对湿度高,羊肚菌生长后期容易发生土面菌丝浓白、不褪色,分生孢子粉多(图4),用手拍打土面会形成浓雾状的孢子云。可以在地面、营养袋表面撒一层石灰降低湿度,同时防止杂菌的感染。注意:土壤含水量过高,土壤中缺乏氧气,菌丝会被淹死。
旺苍县2018年10月到2019年4月的逐日平均相对湿度基本稳定在60%~80%(图5)。由图5可知从2月至4月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有时波动较大,低时40%左右,而这一时段正是羊肚菌出菇阶段需要控制保持土壤水分20%~30%。针对这一情况在栽培区域统一安装可调控喷头,根据气象周报和旬报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对大棚内土壤含水和空气相对湿度进行调控,从而保证羊肚菌的生长适宜的湿度。
图3 高温高湿导致羊肚菌幼菇死亡
图4 高湿造成分生孢子粉过多
图5 逐日平均相对湿度曲线
羊肚菌的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因此大棚外覆盖黑色遮光网(图1),光会抑制菌丝生长,所以在羊肚菌生长前期若没有出现极端天气变化,不宜揭开黑色膜。第二年春天来临,温度回升之后,揭膜催菇。后期,光照可刺激菌丝体上形成菌核,也可以促进土壤表面的羊肚菌菌丝由白色转变为褐色、棕褐色。子实体发育时,有明显的趋光性,在大棚边沿附近最容易观察到这一现象。因此在后期可以收起大棚四周遮阳网给予一定的光照和通风(图6)。
图6 生长后期给予羊肚菌适当光照度
不同地方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差异,在人工栽培羊肚菌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所采取栽培技术措施有所差异。要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羊肚菌品种及栽培技术,并且对栽培环境进行精细化管理,保证羊肚菌各阶段生长,有适宜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这样才能保证羊肚菌的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