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轩,胡贤铧
(湖北省黄石市第二医院 湖北 黄石 435002)
肝脏肿瘤有良性、恶性两种,恶性肿瘤在患者中占据比例相对较高,在肝脏恶性肿瘤以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较为常见[1]。肝脏肿瘤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等患者出现自觉症状到院诊治时已经进入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良性、恶性肿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也是截然不同,因此对肝脏肿瘤早期诊断、鉴别有重要意义[2]。螺旋CT是医疗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熟产品技术,本院近年来应用该手段检测肝脏肿瘤以确诊疾病类型,效果令人满意。报道如下。
选笔者所在医院影像科2016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肝脏肿瘤、肿瘤样病变患者为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到院后均应用64排螺旋CT手段诊断检查,在该群体中随机抽取120例。抽选患者中男性77例,女性43例;年龄在36~78岁间,平均为(57.1±10.7)岁。
本文所用64排螺旋CT仪器为飞利浦Ingenuity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嘱咐患者在受检前5h禁食。在进行CT扫描前30min饮用清水,水量约为500ml。各参数如下:发生器功率100kV;工作电流在10~800mA间;层厚最薄为0.625mm,扫描时间为0.35s,每一圈层面数为128层,螺距在0.15~1.375间,扫描视野调整最大为50cm,将探测器Z轴设置为40mm,矩阵规格为512×512mm。扫描完成所取得的图像输入GE AW4.4工作站。对所纳入患者在平扫外还应用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手段用SmartPerp方法,选碘帕醇注射液作为对比剂,剂量为1.5ml/kg,最多不得超过100ml,增强流速控制在每秒2.0~2.5ml间。
动脉期:注射后20~25s;门静脉期:注射后60~70s;延迟期:扫描后5min[3]。
肝血管瘤患者45例,检测影像有典型表现比例为91.1%(41/45),动脉期发现有病灶边缘结节强化,门静脉期发现病灶边缘表现点状/云絮状强化状态,延迟期表现出等密度或者稍高密度变化。
原发性肝癌患者33例,检测影像有典型表现比例为78.8%(26/33),动脉期发现一过性结节样强化,可发现有增粗肿瘤血管影,门静脉期提示肝实质密度高于病灶密度,延迟期呈现低密度变化。
肝转移患者28例,检测影像有典型表现比例为96.4%(27/28),动脉期无强化表现,门静脉期边缘发生连续环状强化且病灶中心供血量减少,延迟期表现出等密度/低密度变化。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7例,检测影像有典型表现比例为71.4%(5/7),动脉期边缘强化表现出高密度,门静脉期呈现出一定的高密度或者等密度变化,延迟期表现出相对低密度。
肝脓肿患者有7例,检测影像有典型表现比例为85.7%(6/7),动脉期脓肿壁出现强化,门静脉期脓肿壁和病灶出现内分隔且有持续强化趋势,延迟期病灶内分隔。
肝脏肿瘤常见类型有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脓肿、肝局灶结节性增生等类型,除非患者属于典型病情类型,否则对其用平扫方式难以发现显著特征,鉴别存在较大困难[4]。
肝脏血管瘤病理结构直接影响到CT强化特征,肝脏血管瘤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因扩张异常的纤维组织之间不完全间隔组成的海绵状肝血窦,肝动脉是血窦学工来源,因此动脉期可发现病灶边缘存在点状、片状强化,而在门静脉期、延迟期则出现高密度,与肝动脉越接近则强化现象越明显。
原发性肝癌血供丰富且在动脉期会明显增强,由肝动脉作为肿瘤结节的供养源,因此会有肝动脉增粗以及肿瘤内血管网丰富情况。
肝转移瘤大部分缺乏足够血供,大部分瘤体在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则出现边缘强化以及肝实质强化情况,延迟期表现出等密度或者相对较低密度。
肝脓肿容易和炎症相混淆,平扫下难以有效区分,螺旋CT扫描动脉期可见有脓肿壁强化,门静脉期发现存在病灶内分隔,此时脓肿周围实性区域强化程度稍微低于肝实质,进入延迟期则有等密度强化的情况。
综上所述,对临床收治大部分肝脏肿瘤、肿瘤样病变患者用64排螺旋CT方式检测能够达到准确鉴别的效果,指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