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惠清
(高密市市立医院,山东 261000)
前列腺癌疾病的产生多与患者的性活动、遗传和饮食习惯等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改变,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也导致前列腺癌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在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应用超声影像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疾病诊断率,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超声影像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作用和应用方式等进行综合探究[1]。
前列腺癌是一种泌尿外科疾病,多发生在有家族病史的中老年男性群体中,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种恶性肿瘤疾病在早期的诊断和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容易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命危险。超声影像技术诊断和治疗前列腺癌已经经过了数十年的演变和发展,技术优势明显,诊断作用受到广泛的认可[2]。前列腺癌疾病的病灶较多,并且病理具有多中心的特点,容易隐匿发病,患者早期诊断不及时,容易导致病灶的局部转移和全身转移后才被确诊,影响预后。超声影像技术诊断前列腺癌具有经济、便捷的特点,并且操作简单,不会产生辐射作用,对前列腺癌患者疾病诊断不会产生副作用,且随着超声新技术的出现,实时弹性影像、多模态超声影像、经直肠三维超声和能量多普勒超声技术在相互融合发展中,大大提高了前列腺癌诊断率。
前列腺癌的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相比增殖更快,这就导致肿瘤的新生血管发育受到不良影响,肿瘤的新生血管组织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形态异常,通常情况下,肿瘤内部的走形更加扭曲,并且内血管的密度异常,容易形成动脉瘘和静脉瘘。在超声影像诊断的过程中,运用CDFI和能量多普勒超声诊断,可以显示出前列腺癌肿瘤组织内部的异常血流信号,使早期的前列腺癌临床诊断更加敏感。能量多普勒超声诊断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作用不可替代,但是其自身也具有技术局限性,这是因为良性的结节组织也可能会出现血流异常信号,这就给前列腺癌诊断带来干扰。
早在20世纪90年代,超声成像技术诊断就能够对组织硬度进行评估,最早出现的是静态弹性成像技术,这种成像技术能够完成助压式的成像,在规律性的手动压放下,组织形变,继而对其组织相对硬度进行计算[3]。随着ARFI声辐射脉冲力成像技术以及SWEI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前列腺癌临床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得到了显著地提升,在这种弹性的成像诊断模式下可以进一步实现对患者的前列腺穿刺,但是考虑到弹性成像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对于较大体积的前列腺癌以及病灶位置深、坏死、出血、钙化问题,均需要保持技术谨慎性,防止临床样本评分标准受影响。
前列腺癌肿瘤在生长发育阶段,使抑血管生长因素和血管生成因素之间的平衡被破坏,继而导致生成肿瘤血管,微血管在肿瘤细胞的诱导下建立血流循环,无平滑肌和粗大迂曲的病理特点突出,降低管壁弹性,血流信号也由此变大。使用超声造影剂能够对微泡振动形成非线性的基波信号,增强血管血池,继而对前列腺肿瘤内部的微循环状况进行客观的反映,使恶性结节的微血管灌注更加具有可视化的特点,提高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准确率。
前列腺癌临床诊断的实践中运用三维超声技术,可以同时进行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的成像,这种多面成像技术对于患者的前列腺容积可以进行精确的计算。在三维超声诊断中,前列腺肿瘤血管树的主要分布信息更加具有精确、直观和立体的效果,成像技术明显优于二维成像。三维超声成像对前列腺癌的定量、定位和定性分析优势极为突出,可以及时显示出患者前列腺癌病灶的立体结构以及与毗邻空间的关系程度,使得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结果更加具有精确性和可信度。前列腺癌超声诊断的典型表现为前列腺形态不一、左右不对称,且体积明显增大,超声检查内部回声不均匀,存在不规则局灶性低回声区,伴有光团和强光点,左右侧叶和后叶出现病灶,内外膜结构的界限不清。且PSA前列腺特异抗原,这是一种肿瘤标记,正常值为4.0ng/ml,PSA升高,并且排除前列腺炎等疾病,考虑为前列腺癌的可能,需进一步检查。临床研究发现,三维超声成像诊断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敏感度达到84%,特异性超过95%,对前列腺癌的阳性预测93%,阴性预测超过90%,且三维超声技术诊断对于前列腺邻近器官如精囊腺的受侵判断也更为准确。
前列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这种肿瘤发生在男性患者的前列腺上皮,病理类型包括导管腺瘤、腺鳞癌、尿路上皮癌、腺泡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等,55岁前男性患者的前列腺癌发病率相对较低,超过55岁后,患者的发病率明显提升,高峰年龄在70-80岁。前列腺癌的病死率较高,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就已经是晚期,对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可以应用超声影像技术,提高前列腺癌疾病的诊断率。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治疗这种疾病,要在前列腺癌发病早期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早发现、早治疗,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