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亮
(吉林省前卫医院肾内科 吉林 长春 130012)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细菌性肾盂肾炎,在我国临床并不常见,但其对机体健康造成危害远大于其他类型的肾盂肾炎。因此,实现该类型肾盂肾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CT为我国临床诊断肾脏疾病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CT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与其他肾脏疾病的鉴别要点,旨在为该疾病日后的临床诊断实践提供参考价值。
回顾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确诊为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80例患者的CT诊断资料。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61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59.69±4.88)岁。
80例患者均于入院当日接受CT检查,我院近几年使用的CT扫描仪均为飞利浦双排螺旋CT扫描仪。具体检查过程为:指导患者取平卧位、侧卧位等体位,扫描范围为双肾及上段输尿管,CT平扫参数:层厚3~5mm,层距3~5mm,螺距1.0。增强扫描的对比剂为碘海醇(100ml),经肘静脉以2.5ml/s的速度注射,注射结束后30s进行实质期扫描,90~120s进行动脉期扫描。
观察80例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总结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80例患者经CT检查均确诊为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均为单侧患病,其中左肾46例,右肾34例,弥漫型59例,局限型21例。
59例弥漫型患者中,50例患者CT平扫可见肾脏增大,肾实质内径密度混杂,边缘不规整,其余9例患者肾脏增大不明显。59例患者均可见肾实质内部有不规则多发性囊实性肿块影,且均有脂肪囊密度增加,周围筋膜粘连,边界模糊。其中4例患者可见出血,4例患者肾上腺内侧有脓肿形成。CT增强扫描可见肾实质内部分实性强化以及肿块实性边缘强化,囊性边缘和坏死区均无明显强化,其中31例患者全身功能明显受损,5例患者全身功能轻度受损,23例患者功能消失。
21例局限型患者CT平扫均可见肾结石,肾实质内有囊性局灶性肿块影,肾周围脂肪囊密度明显增加,筋膜呈炎症性增厚、粘连。CT增强扫描可见实质期时和动脉期时囊壁持续强化,坏死区无明显强化。
由于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在临床上较少见,因此,关于该疾病影像学诊断的经验报道并不是十分丰富,仍需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CT为现阶段我国临床诊断该类型肾盂肾炎较常用的一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具有安全、无创、成像质量高的特点[2]。本研究主要总结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和鉴别要点,旨在促进该疾病影像学诊断的顺利进行。通过回顾收治患者的CT诊断资料发现,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多为单侧患病,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种类型的肾盂肾炎CT扫描均可见肾实质内有囊实性肿块影,增强扫描可见囊实性肿块边缘强化,坏死区域无明显强化。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影像学表现整体上与肾肿瘤、肾结核、肾脓肿的影像学表现较相似,需加强鉴别分析。
肾肿瘤、肾结核、肾脓肿CT扫描也均可见实质内有肿块影,与肾肿瘤进行鉴别时,主要观察病灶边缘强化情况,肾肿瘤患者病灶边缘多无强化,而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实性病灶边缘多可见明显强化[3]。与肾结核进行鉴别时,主要观察病灶有无钙化点,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病灶钙化较少见[4]。与肾脓肿鉴别时,主要观察有无明显的泌尿系感染表现,肾脓肿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的特点,发病早期接受CT检查多可见明显的泌尿系感染体征,而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这一影像学特点并不突出。
综上所述,CT为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有效方法,但由于该疾病的CT影像学表现与肾肿瘤、肾结核等多种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较相似,因此,临床诊断时仍需加强鉴别分析,以减少疾病漏诊和误诊,避免患者错过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