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飞,陈静宜,朱雁鸿
(玉溪市人民医院暨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麻醉科,云南 玉溪 653100)
临床麻醉工作中大约有90%以上的困难气道是可以通过麻醉前评估发现的[1],因此麻醉医师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科学的评估和预测[2~4]。困难气道又可分为明确的和可疑的困难气道,明确困难气道如气道周围严重烧伤疤痕等,临床上常采用清醒状态下纤支镜引导的气管插管;而可疑困难气道为仅评估存在困难危险因素者[1],其中真正的困难气道所占比例并不一定高。由于清醒插管舒适性差,患者较难接受,而对所有可疑困难气道患者均采用清醒插管方式并不科学,因此如何对此类患者进行再评估成为麻醉医师所关注的问题。丙泊酚作为临床常用的全麻镇静药物,具有入睡及苏醒快、停药后不伴药物蓄积、不良反应少等优点[5,6],术中常采用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 方式给药,通过对靶部位药物浓度调节而控制、维持麻醉深度,从而确保麻醉有效、安全[7]。本研究将近两年来对丙泊酚靶控镇静在98例可疑困难气道病例中的气道评估应用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拟在我科行全麻手术的患者98例,年龄21~68岁,其中男56例,女42例,ASA分级级。术前评估符合以下三方面任何一项者:Mallampati评估Ⅲ~Ⅳ级、甲颏距离<6cm、颞颌关节活动度差(下切牙不能前伸至超出上切牙),即为可疑困难气道者。排外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冠心病、肺部感染、气道高敏疾病及已经明确为困难气道者如困难气道病史、气道周围严重烧伤疤痕等。
二、方法:所有患者按常规术前准备要求禁食8h,禁饮4h,入室开放外周静脉输液,给予面罩吸氧,监测血压(BP),心电图(ECG),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气道评估采用丙泊酚靶控(TCI)镇静法,靶控血药初始浓度为0.3μg/mL,在与效应室浓度达平衡后 2min以0.3μg/mL递增,依靠OAA/S评分(标准:5分,对正常语调的呼名反应迅速;4分,对正常语调的呼名反应冷淡;3分,对大声或反复呼名有反应;2分,对轻度推摇肩膀或头部有反应;1分,对轻度推摇无反应)[8,9]将其维持在2~3分,此时行喉镜显露分级评估,若为Ⅰ-Ⅱ级(可看到部分或全部声门)则退出喉镜,面罩辅助吸氧,于静脉内给予依托咪酯0.25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mg/kg后5~10min行常规喉镜下气管插管;若喉镜显露分级评估为Ⅲ~Ⅳ级(仅可见会厌或会厌不可见),则停止丙泊酚泵入,待患者意识恢复后改用清醒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
结 果 在对98例可疑困难气道患者的评估中,所有患者耐受良好,均较好地配合完成了气道评估,未出现明显躁动及抵抗,喉镜暴露时肌松良好,麻醉镇静效果满意,诱导期间SpO2经吸氧或辅助呼吸后均能保持95%以上,未发生呛咳、喉痉挛、反流等,OAA/S评分在2~3分时呼吸明显抑制仅有8例。其中喉镜显露分级评估为Ⅰ-Ⅱ级的患者有81例,占82.7%,在给予静脉全麻药后均顺利行喉镜明视下气管插管,术后询问整个诱导过程知晓率为0;而喉镜显露分级评估为Ⅲ-Ⅳ级的患者为17例,占17.3%,在改为清醒方式后也均成功完成气管插管,术后询问丙泊酚靶控镇静气道评估过程的知晓率为0。
讨 论 困难气道是每一个麻醉医师都可能面对的紧急情况[10],假如对这类患者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和处理,则有可能造成气管插管失败甚至危及生命[11,12]。实际工作中发现,具有评估困难危险因素的可疑困难气道患者往往仅有少部分是真正的困难气道,假如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局部表麻和简单镇静下的清醒气管插管,那大部分患者将无辜经历这段不愉快的体验,在此情形下,最好方式是能将此类患者再次进行气道评估分类,将真正困难气道和非困难气道区分开来。本次研究应用丙泊酚靶控镇静技术对98例可疑困难气道患者进行再次评估发现,非困难气道患者有81例,占82.7%,这些患者均在充分镇静下舒适地进行喉镜暴露分级评估及之后的常规气管插管操作;而真正困难气道有17例,仅占17.3%,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并且在充分镇静的条件下进行了喉镜暴露分级评估,发现行常规喉镜插管是难以成功的,因此及时终止丙泊酚泵入,待患者苏醒后再行清醒气管插管,为麻醉医师赢得充足的准备时间,既使患者在进行气道评估的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镇静效果,也保证了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并且无相关麻醉不良事件的发生,大大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将丙泊酚靶控镇静技术应用于临床可疑困难气道的评估,既能使患者得到良好的镇静效果,将真正的困难气道和非困难气道再次评估分类,同时也为麻醉医师对真正困难气道患者赢得足够的准备时间,大大提高了气管插管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