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文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卡拉瓦乔全称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他的一生醉人、危险而又充满了谜。1592年,卡拉瓦乔到达罗马,“衣不蔽体,极度贫困……居无定所,缺吃少穿……身无分文。”[1]几个月后,他开始为当时风头正健的朱塞佩·切萨里当枪手,在看起来像厂房的工作室“画鲜花和水果”。这一时期,卡拉瓦乔为人所知的作品包括小幅的《削水果男孩》,《抱水果篮的男孩》和《酒神巴克斯》以及他重病康复过程中画的一张自画像。这三幅作品都显示了物理学上的精确(卡拉瓦乔现实主义的一面),由此他开始成名。《生病的巴克斯》是卡拉瓦乔早重病期间创作的如谜一般的自画像作品。在画中,一名身着传统宽长袍的年轻男子,深色的卷发戴一顶藤蔓的花冠,手里拿着一串葡萄,正转身从他诱人的裸露着的肌肉发达的肩膀上方朝我们看来。他的身体姿势和心照不宣的冷嘲的笑容都暗示着挑逗性的意味,但同时巴克斯又看起来病恹恹的,眼睛空洞无神,心情烦躁,脸色泛绿。“他表现出了性与死亡结合,诱惑与排斥并存的感觉,他的表情深不可测。他是在邀请观者去亲吻他吗?或是在恳求人们带他去看医生?”[2]似乎卡拉瓦乔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发现了超现实主义,他自己不能抵制冲动去创作一些出人意料的奇怪作品,尽管他身处罗马最传统的画家的画室里。《抱水果篮的男孩》是可以说是上幅作品的邪恶姊妹作品,它描画了另一个裸露肩膀、黑卷发、拿着葡萄的年轻男孩子。巴克斯和抱水果篮子的男孩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因为抱水果篮的男孩就像他篮子里成熟的桃子一样,面色红润,长相甜美,充满健康的活力。透过男孩粉红的半张着的嘴唇,我们可以瞥见他的舌尖。他的头微微后倾,眼睛半睁,神情非常迷离暧昧,似乎想让观者渴望把他们之间最后的一道障碍—他手中的水果篮—拿走,然后去拥抱他。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得益于意大利红衣教主德尔蒙特的帮助和支持,卡拉瓦乔在罗马渡过了相对平稳的一段时期。《水果篮》《被蜥蜴咬伤的男孩》《美杜莎》《抹大拉的皈依》等作品相继问世。在罗马,他抓住一切机会—即使是不得当、不合适的—来批评他同时期的艺术家,来宣扬他自己关于艺术的真正目的的观点。《圣马太蒙召》是卡拉瓦乔在1599-1600年的一副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它取材于圣经故事,画的是税吏马太和他的同事们正在数钱,这时门突然被撞开,耶稣带着门徒西蒙彼得一起来到这里,耶稣伸手召唤马太跟他一起离开。《圣马太蒙召》并没有像丢勒一样让耶稣处于“神性”的光芒之中对马太进行蒙召而是让耶稣处于阴暗糟糕的环境里,就像是普通的地下小酒馆中发生的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此画遭到了教会的强烈谴责,他们认为卡拉瓦乔描绘了太多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而耶稣也应该处于光芒之中。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此画,却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受,仿佛身处当时的场景,卡拉瓦乔巧妙地设计了光的表现和运用,让身处黑暗中的耶稣与外面射入的光线形成鲜明对比,如此戏剧性的场景下,我们共同见证了马太由罪人变成圣徒,正是对光线的大胆运用,卡拉瓦乔想让我们看到的或许不仅仅是简单的讲述马太受蒙召的过程,而是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真实事件。他的作品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使颜料和油画精确地传达他想表达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平凡奇迹,而且“这些奇迹不仅发生在头顶光环、身穿长袍的圣人和圣徒身上,不仅发生在漂浮在天空的被轻柔云彩环绕的人物身上,还发生在面目熟悉的人以及我们一样有困惑、痛苦和恐惧的人身上。”[3]卡拉瓦乔通过他的画作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类,从而强调了基督、他的门徒、圣母的人性。在他后来的作品中,诱惑的眼神被痛苦的扭曲面部所替代;裸露的肩膀被行刑者肌肉发达的臀部和朝圣者的脏脚所替代。然而矛盾的是,后期绘画中的人物似乎对我们及我们的反应毫无兴趣,但他们对我们的吸引力却远远强于早期作品。1601年卡拉瓦乔完成了《圣彼得殉难》。在这幅作品中,彼得被描绘为绑在死亡刑具十字架上,正被抬起并倒钉在十字架上。三个行刑者都没有得到正面刻画,观者看不到他们的眼睛,而他们的身体语言似乎在说明:他们已经倾尽全力,但要抬起这样一个老人的身体,他们似乎已经不堪重负。再看最上方的行刑者,他虽然努力拉动绳子,但整个体态非常像是背负着十字架踯躅前行的罪人。这幅画的魅力关键之处在于画家用令人恐惧的自然手法描绘了彼得抬起身子和头的方式。这幅画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孤独,即使圣徒身处一群人的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他在试探我们对于残忍犯罪中无辜受害者的同情度。他所描绘的彼得:眉间有交叉的皱纹,肚子上有明显的褶皱,一个工人抱起他的小腿抬起十字架时根本没有意识到他触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一切增加了我们的同情心,当我们意识到马上就要执行死刑时,我们不得不转过身去,同时作品中彼得的形象就是普通生活中一个老者,这种世俗化的处理手法更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仿佛让观众亲眼目睹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更让观众不忍心再继续观看下去。
卡拉瓦乔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标志着他创作的顶峰的作品就是在1605-1606年间为罗马的圣玛利亚—德拉▪斯卡勒教堂所作的祭坛画—《圣母之死》。圣母玛利亚归天是一个传统题材,过去有不少艺术大师画过,但像卡拉瓦乔这样的圣母升天图的确谁也没有画过,可谓独树一帜。在他的画上既无飞翔的天使,也无诸神的赞颂,一切都是那么平凡,完全是人间的景象。他认为圣母的死应该和普通人的死一样。她活着的时候是贫困的,死也是贫困的。在一个破陋的农家茅舍里,死去的玛利亚躺在床上,一群农民式的人物在围着她哭泣。画中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可谓是欧洲17世纪现实主义艺术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之一。但是这幅画在完成时却被教堂拒收,神父们认为展示圣母肿胀赤裸的腿是多么无礼,圣母应该是头发整洁、衣着鲜亮的纯洁圣人形象,而卡拉瓦乔笔下的圣母更像是来自社会最底层肮脏不堪的妓女。他的这幅画似乎是对宗教的不恭,但实际上却是有深刻宗教精神的,神性是在普通的人和事中被揭示出来的,因此在他的诸画中,为圣者或圣母祈祷的人物就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甚至是更卑微的和不幸的人。卡拉瓦乔的画作再一次有了一个飞跃,比以前的作品更具悲剧性,更能引起共鸣,更通用也更有情感穿透力。全世界也再此向他表明,他的作品过于真实,所以没有人愿意去看它。《圣母之死》表达了卡拉瓦乔艺术观的本质。它既有艺术性,同时又忠实反映了感情强烈的宗教戏剧中的普通人,把圣经的故事中的传奇诠释为当代现实,更具有情感直观性,对观者的影响更大,这一点是他同时代画家所画出的完美甜蜜、升华灵魂的作品里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之后由于频繁的法律纠纷、与警察之间的冲突等,卡拉瓦乔逃离罗马去了西班牙管辖下的那不勒斯。在那里他又创作了《七仁慈》、《被鞭笞的耶稣》等作品,并在1607年夏天离开那不勒斯前往马耳他。在马耳他,卡拉瓦乔完成了巨幅祭坛画《遭砍头的施洗者圣约翰》,这幅作品的构图标志着作者大胆的尝试,并成为了他后来宗教画的特点--描绘奇迹发生之前或之后,地点似乎是在深渊。在大约一年后,卡拉瓦乔被封为“忠顺骑士”,其作品大受欢迎,地位尊贵且生活富足。但了解他的人都明白这种情况不能持久,在受封后不到三个月时间里,他的命运遭遇了灾难性转折。由于打架斗殴,他被监禁,随后出逃到了西西里,最终由于在罗马的罪名被赦免,卡拉瓦乔决定回归罗马,但却在返回的途中孤独而痛苦地死在了魅力的要塞城镇埃尔克莱港口的医里,年仅37岁。
特立独行、脾气暴躁、屡屡争斗,不断被起诉、拘禁……卡拉瓦乔每到一处都要用疯狂的行为为自己留下印记。他在罗马炙手可热,受人追捧且收入极高,却在决斗中杀人而被通缉,人生最后四年一直到处流亡,直至病逝。他的作品既充满斩首、拷打和死亡,又饱含对人世苦难的悲悯、对底层平民的关怀、对信仰与救赎的追求,就像他的行为令人瞠目一样,他留下的作品同样令人称奇,他用超乎时代的、大胆革新的艺术理念为他短暂、悲剧、混乱的一生增添了无限神秘且充满戏剧性的命运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