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援疆是教育支援,教育扶贫,是党中央对新疆地区发展与稳定重要举措,更是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荣的重要措施。然而新疆作为“自治区”,有着很强的特殊性,因此,德育教育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迫切呼吁,援疆教师势必要以“德”作为教学出发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转化当地学生思想与行为上的偏差。由此,本文基于真实的学生案例叙述,分析转化过程中的难点与坚守的德育教育原则,并提出可行性的措施与反思,旨在发挥援疆教育的价值,为其他援疆同仁提供帮助。
关键词:援疆教育;初中班主任;德育思考
1案例叙述
小马(化名)是笔者在援疆德育教育过程中遇见最为特殊的维族孩子。相比于大城市,当地的离婚率也很高,班上离异家庭的孩子也并非他一个。但小马的特殊性在于父母都对她都不管不问,各自重新组建了温馨的家庭,把她视作累赘,将她拒在“家庭”之外。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本就敏感叛逆,家庭的破裂与父母的不闻不问,也让小马出现了厌学逃学、暴躁易怒、罕言寡语等多种不端思想与不良行。
2难点分析
小马的情况看似是离异家庭学生的德育教育,但对于像笔者这样的援疆教师,却有着诸多难点。
其一,小马父母的不管不顾。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但笔者几次尝试与小马父母沟通都以无果告终,而照顾小马生活起居的爷爷,作为维族老人普通话较差,沟通起来较为困难。小马这样的家庭情况,无疑是把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工作全部压在了班主任一个人的身上。
其二,小马的个人学情难掌握。与小马的几次谈话中发现,小马并非是罕言寡语,而是沉默不言,面对笔者的话语没有任何回应,这也让笔者在与他的谈话中,不能了解到她的真实情况。而在其他同学的了解中得知,她也并不和同学交流。了解学情是开展德育教育,实施转化的基本,不能有效了解到小马的情况,这也给德育工作增添了难度。
其三,班级同学对小马的冷漠。在小马长此以往不与同学交流的情况下,班级同学也把小马当成了“透明人”。在青少年阶段,同伴是孩子信息获取的特殊渠道、同伴是孩子情感的重要支撑。而小马的同伴对她却更多的是冷漠,这虽然有小马自身少言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整个班集体缺少温馨的环境,班上学生都欠缺团结、友爱的意识。
3遵守原则
3.1认同教育原则
认同教育即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同”教育。新疆地域与历史事件的特殊性,在教育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对初中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时强化“四个”认同,也是强化新疆地域民族关系、维护祖国和谐统一、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也让新疆当地的学生与其他地域的学生,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3.2感恩教育原则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感恩教育并非是让他们懂得简单的感谢。感恩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与自爱意识,是初中学生健全人格与高尚品质的重要表现。在学生拥有了感恩之情后,他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班级、同学、家乡与祖国,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充满了爱心。与此同时,感恩交友在加强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干预他们误入歧途等德育教育方面,也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校园、社会开展相应的感恩教育活动,更有助于初中学生道德情操的完善与个人修养、素质的提升。
3.3理想教育原则
理想是人类奋发向上内在动力,是人类积乐观的精神支柱,是人类永不停歇的追逐目标。初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理想目标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模样”。因此,教师在德育教育渗透中,要对初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信任,这也是“立德树人”的重任。
4德育措施
4.1让学生正确面对父母离异,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
积极向上的心态与乐观开朗的性格,会让学生“笑”着面对一切困难,进而把困难变成生活与学习的动力。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在父母离异之后,他们并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冷静面对,因而会执拗于父母的离异,形成心结,在心理留下阴影,会变得異常敏感、多疑。由此,教师要对离异家庭的学生进行转化,首先就要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认识到父母离异的事实,并且能够乐观面对,形成良好的性格。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或委婉说出,或当头棒喝,其目的是点醒,让学生能够正对面对父母的离异。同时,当教师对学情了解不充分时,就要以委婉的方式进行语言渗透,在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具体事实。以笔者与小马的一次对话来说:
笔者开门见山的问他:“你想你的父母吗?”,她仍是低头沉默。笔者又说道:“前几天老师去找了你的父母,从他们的话里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你的歉意。”小马有些动容,抬头看了看我,仍没有说话。笔者继续说道:“离婚是夫妻两人最坏的打算,如若不是出于无奈,谁都不会迈出这一步,既拥有了一段不美好的回忆,又伤害了孩子,他们也自己的苦衷。”小马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哭着说:“那他们也不能不要我!”小马的回答让我意识到,她已经默认了父母离异的事实,只是仍在执拗父母对他的不管不顾。于是我又说道:“虎毒尚且不会食子,父母怎么会不要你呢?只不过他们需要些时间,况且你的身边不还有爷爷、老师和同学么?积极乐观面对,你会发现你得到的,要永远比你失去的多的多。”小马虽在哽咽,但在她的目光中能够看出,今天的谈话会对他有所启迪。
4.2让学生积极融入班级体中,找到安全感与归属感
离异家庭的学生会变得既敏感,又多疑,会让他们沉默寡言,很难融入班集体中。这是因为家庭的破裂,让学生没有了安全感与归属感,出于本能的自身保护意识,进而让他们产生了这样的行径。与此同时,基于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生理(温饱)需求得到满足后,还需要安全感与归属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向更为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努力,才会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素养。由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班级环境,让学生能够找到“家”的感觉,让班级的人与事值得他去留恋与拥护。
一方面,班主任积极创设温馨的班集体环境。德育教育既是一种“人为”的活动,也是“为人”的活动,其终点与起点都是学生,而班集体就是初中德育教育体系构建的中心,也是学生践行德育教育内容的主要场所。由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融洽的班级环境,进而让德育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开展。以笔者所带的班级来说,整个班级缺少关爱、团结、共荣的温馨环境,同学不会主动、热情与小马交谈,这也致使小马同学不愿与他人交谈。长期以往,小马在家庭离异的阴影下,其思想就会越陷越深,其行径也会越来越偏。针对于此,笔者经常向全面学生灌输团结、关爱的德育教育内容,并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经过不懈的努力,班上学生都具有了关爱之心,不仅能够主动与小马说话、聊天,最主要的是能够以“集体共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也让笔者所带的班级氛围更为温馨、融洽,亲如一家。小马也在这样的温馨的班集体中找到了安全感,“话”逐渐多了起来。
另一方面,开展多样的班集体活动。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了很强个人的主体意识,但对于集体性的活动,还是有很强的参与欲望与表现欲望。同时,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更能够促进学生班集体荣誉感的自动生成,进而在班集体中找到强烈的归属感。由此,教师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切实的活动促进自身关爱与团结意识的树立。如笔者所带的班级,每逢中秋节、元旦等节日,都会让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维族当地的传统节日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巴拉特节等,笔者也会带领学生去查阅相关节日内容,与班上维族学生一同在活动中去度过,让学生能够理解“民族大团结”的真正含义。笔者还会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性的公益活动,如到社区、乡镇宣传垃圾分类;在传统节日去敬老院慰问老人,予他们一同度过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切实的情感体验,进而让他们的“关爱”之心得到强化。虽然缺少了家庭的温暖,但在班集体中的众多活动中,小马却找到了归属感,正逐渐摆脱家庭离异的阴影。
5德育反思
在对小马的转化中,缺少了小马情况的了解与家庭教育的协助,着实给笔者德育教育工作增添了许多难度,但对任何学生都应不抛弃、不放弃,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品质,更是援疆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用自己的真情去触动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关爱去感化学生的内心,真情浇灌他们,关爱呵护他们,这样,才会让他们开花,让他们成长。与此同时,虽然家庭教育失去了作用,但作为她的班主任,就应该化身为“父母”,用语言感化她,激励她,让她具有开朗的性格“笑对”人生,更应该为她创设温馨的班级环境,用班集体的力量去转化她,让她在班集体中找到缺失的安全感与归属感,让她快速融入到温馨的班集体中,能够让她摆脱阴影,解开心结,执拗于父母离异的心转化到学习导航,让她的成绩大有起色,飞快进步。
总而言之,作为援疆教师,不仅仅是支援当地的教育,弥补当地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更应该切实发挥教师的责任,为当地的教育做些实事,用自身的“师之情”去转化他们思想与行为的偏差,用自身的“师之德”去构建他们品德与素养的优良,让班集体形成温馨的环境、良好的风气,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实践德育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杨东升.于无声处待花开——对教育援疆工作的几点体会[J].河南教育:基教版(上),2017.
[2]高彬彬,侯果宏,王贝佳,etal.教育援疆对新疆的影响:成效,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金田,2015,(5):198-198,173.
[3]张延港.用激情点亮丝路之光——援疆随感[J].北京教育:德育,2016,(4):74-75.
[4]尹逊祥.德育教育在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滲透的思考与实践[J].好家长,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