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锡伯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目前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乌鲁木齐市,辽宁省沈阳市等地,生活在新疆的锡伯族是公元1764年从沈阳西迁至新疆的戍边民族。历史上锡伯族以狩猎和捕鱼为生,思想意识里崇尚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所以,在文化娱乐方面,注意观察山水草木的细微变化,模仿飞禽走兽的各种姿态,使之形象化,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舞蹈。伴随着锡伯族的大迁徙,锡伯族舞蹈在其原始形态的基础上,吸收了诸多边疆兄弟民族的音乐舞蹈元素,在交流、融合中不断丰富了本民族舞蹈形式。
锡伯族舞蹈形式丰富,种类多样,从现存的史料和文献来看,有贝伦舞、古典舞、蝴蝶舞、萨满舞等。其中贝伦舞集汉族、满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风格于一体,独树一帜,整体呈现出一体多元的文化特征。贝伦舞发展是一脉相承、兼收并蓄的文化历程。
“贝伦”在锡伯语中意为舞蹈,锡伯族对本民族民间渊源流长的舞蹈统称为“贝伦”。贝伦短小精悍,舞蹈形象鲜明生动,以即兴表演、自娱为主,多以独舞、男女对舞形式出现,伴以节奏欢快的乐曲。从舞蹈的规制上来看,贝伦舞并不是一个舞目,而是一个集合舞目类群,包含多个独立舞目,内容各不相同。但是从舞蹈的形态特征来看,具有一定的共性。这其中包括以肘部、膝部、腕部的曲折为核心的律动特征,传递与表达欢乐、愉悦的情绪性舞蹈。从舞蹈的风格上来看,贝伦舞大致可以分为硬性贝伦与软性贝伦两类,也可简称为硬贝伦与软贝伦。硬性贝伦的特点是动作粗犷、有力、刚健,表情豪放。软性贝伦的特点是动作柔软、优美、细腻、流畅,表情丰富。这两种风格的贝伦可由舞者选择表演,并按其理解和体会程度加以创新和发展。
贝伦舞步伐多变、踢踏旋转,有弓箭步、叉腿前点步、后点步等基本动作,还有大蹲、小蹲、叉腿、大跳、小跳、大跪、小跪等,“踢踏”和“三步一停”动作最为突出。上身动作有单手叉腰、双手叉腰、胯部摇摆、甩手、动肩、弹手腕等。在表演中舞蹈者也可以即兴发挥,使舞姿更加优美动人。
贝伦舞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节奏明快舒畅,具有广泛的自娱性、即兴性和群众性,多以东布尔、菲克特纳、口弦等为伴奏乐器。目前流传在民间的贝伦舞目共十余个,主要有:
多若罗贝伦,“多若罗”为汉语“行礼”的意思。舞蹈整体风格端庄稳重、彬彬有礼,大多在婚嫁或节日的喜庆场面和有贵客光临的时候表演。多若罗贝伦的动作十分简单,“三步一停”为典型步伐。“三步”,即随意向某方向走三步,动作时双臂随身体律动而自由摆动;“一停”时做行礼状。表演者要根据现场观众的民族构成,然后在舞蹈中插入与之相应民族的行礼动作,行礼动作必须由长及幼依次进行,其顺序不得擅自更改,以表示对贵客的欢迎和对长辈的尊重。由此可见,多若罗贝伦应该是锡伯族日常生活的缩影。
查伊付依不勒贝伦,“查伊付依不勒”在汉语中意为“烧茶”,主要由女子表演,是一个生活气息十分浓郁的舞蹈。主要表现的是锡伯族妇女晨起烧茶的情景。舞蹈整体的节奏相对缓慢、柔和,其动作均是对日常生活的模仿,无固定动作,多为即兴表演,有一定的情节。从清晨起床、梳洗、拾粪、招呼丈夫拾柴、劈柴、生火、挑水,到挤牛奶、烧奶茶、冲奶茶等,均为生活中的动作,并未经过艺术加工。动作舒缓,风格淳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锡伯族劳动场景的再现。
多木多昆玛克辛,锡伯族人称美丽淳朴的小姑娘为“多木多昆”,译成汉语就是蝴蝶的意思。舞蹈整体风格舒展秀雅、灵动活泼。基本动作有弹腕、走擦步、三步一停、捕蝶等,动作风格与满族传统舞蹈极为相似。该舞多用于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人们用动作模仿蝴蝶的形态并将其拟人化,通过对青年男女捕蝶、捉蝶的情景再现,来表达心中对美丽爱情的渴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阿克苏尔贝伦,表现的是马走路时的各种姿态,以及人骑在马背上的感觉和状态。具体动作为双脚交替踏地,同时有左右的重心移动。
乌兰克贝伦,乌兰克贝伦亦称仿形舞,仿形舞是一个模仿动物各种动作和神态的舞蹈。乌兰克贝伦多为即兴而舞,以模仿动物的各种动作和神态给人以美感。主要动作有“毒蛇出洞、母鸡展翅、踏步鸟叫等。整体风格朴拙无华,生动形象。乌兰克贝伦是锡伯族人早期狩猎生活的写照,也是锡伯族人渔猎文化的载体之一。
着若莫林贝伦,汉语译为走马舞,顾名思义,在古汉语里,“走”,即奔跑之意。多为男子表演,是贝伦舞中又一支模仿马的舞蹈,动作复杂和高难。有漫步、小跑和驰骋等动作。走马舞是“贝伦舞”中较具典范性的代表作之一,多为表现狩猎者驰骋草原的激烈场面,体现了锡伯族人民骁勇善战的民族特点,尽显草原民族的粗犷与豪放。
嘎拉沙什客拉热贝伦,嘎拉沙什客拉热贝伦意为拍手舞,主要由男子表演。上身动作为双手同时或交替拍击身体各个部位,如肩、胸、腿等,也有俯身拍地的动作;脚下可同时插入步伐,一般为典型的三步一停,并在第4拍时双手快速击掌两次。也有右脚踏地,接左脚踏地,剩余两拍右脚向前、旁、后各点地一次的动作。该舞的表演形式较为多变,可单人舞蹈、也可男女对舞、亦可以大家即兴而舞。整体风格活泼欢畅、热闹非凡。
赫赫呼啦热贝伦,在汉语中,赫赫呼啦热是招媳妇的意思,此舞汉语译为招媳妇舞。多在节日或者婚礼时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无固定的舞蹈动作,有一定的情节,表演性较强。有观众与表演者互动的情节,具有一定的群众性。多以男女对舞的形式出现。
梭克托火贝伦,梭克托火为汉语喝醉的意思,此舞可译为醉舞,多为男性表演。具体动作是模仿喝醉酒后,步伐踉踉跄跄,身体前仰后合的姿态和神态。类似今天武术中的醉拳,多为即兴表演。
除了上述舞蹈以外,锡伯族贝伦舞还包括:《耶尔克尔德克贝伦》(即兴舞)、《出依玛克辛》(铁锹舞)、《活恩玛克辛》(铃铛舞)、《休合腾尼勒玛克辛》(拾麦穗舞)、《伊穆秦玛克辛》(手鼓舞)、《德尔吉卓多勒玛克辛》(编席舞)、《发占腾尼勒玛克辛》(拾粪舞)、《莫尼玛克辛》(猴子舞)等20余种之多,这些舞蹈现大多仅存名目,具体内容与跳法已鲜为人知。其中有一部分舞蹈通过不断的发展与演进,成为了现存“贝伦舞”的一部分。
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舞蹈用自己特有的艺术呈现方式,实现了自身的艺术价值。锡伯族人民热爱生活、尊重传统,在舞蹈等艺术行为的表达中,处处都是幸福生活的写照。在舞蹈的规则中,仪式、信仰、自然崇拜,体现出舞蹈的本真和淳朴的情感需求。贝伦舞中的行礼舞、烧茶舞、走马舞等是在生产生活实践的总结,将反复的生活场景上升为舞蹈语言,体现出锡伯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锡伯族西迁至新疆戍守边关,与蒙古族、哈萨克族和谐相处,并相互交流、融合,从贝伦舞的基本动作,伴奏音乐、乐器中都可以找到其他民族的元素,舞蹈动作中的踢踏步又吸收了中亚民族舞蹈特点,充分反映出新疆一体多元的文化特征。
传统舞蹈作为舞蹈艺术中独树一帜的存在,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是诞生在民间也在民间发展起来,是广大群众对艺术对生活的一种感悟、一种认知的体现,贝伦舞作为锡伯族传统舞蹈艺术中的一部分,有着自身的发展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这些都离不开传承人的努力和坚守。
传统舞蹈是对艺术的感悟与追求,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特性,而这些特性本身又与所在的地域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不同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传统舞蹈特性,而这都需要通过传承人才能代代发扬。
月香,1936年9月出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农民,小学文化程度,自幼喜爱传统艺术,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家喻户晓的贝伦舞艺人。回顾月香老人的一生,贝伦舞的学习是无师自通、自成风格。从小看别人跳舞,仔细琢磨、反复练习,结婚以后爱人擅长弹奏东布尔,为月香熟练掌握贝伦舞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在农闲时,邻居们都会到月香家里聚会,唱汉都春、跳贝伦舞,年复一年,月香的水平逐渐提高。在聚会、婚礼、庆祝新年、庆祝西迁节时,月香的舞蹈总会带来群众的喝彩。
从1970年开始,月香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众多贝伦舞艺人中的佼佼者。常年的劳动,让月香更加熟悉生活,跳出的贝伦舞更加富有韵味,尤其是跳起烧茶舞,动作细腻温柔,别具一格。
月香是一位传统的锡伯族女性,讲锡伯语、着传统服饰,遵守传统的行为规范,对传统的热爱和遵循,使她在艺术道路上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弘扬,知道群众最喜爱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通过多年的实践,月香将锡伯族的贝伦舞与一些歌曲结合在一起,自创出一套别有风味的贝伦舞,同时把锡伯族的贝伦舞与锡伯族的田野歌、锡伯族的汗都春结合在一起。
她小学文化程度,没有手把手教授的师父,没有接受过专业舞蹈训练,技艺的习得和传承,全靠不断的实践和个人的悟性,加之性格活泼奔放,在整体舞蹈风格上既有热情、粗犷大气的特征,又有婉约、内秀的女性特征,月香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贝伦舞艺人。月香的贝伦舞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上肢动作为主。在舞蹈表演中,我们通常认为上肢动作主要就是用来表达人内心的情感与心情的,彰显舞者的活力与激情,也是蓬勃生命力的表现。上肢动作越丰富说明其生命力越加顽强,月香的贝伦舞在舞蹈风格上非常注重上肢动作的表达,以此来带动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在一跳、一动中体现出劳动人民顽强的生命力,舞蹈过程中下肢也一直不停止地运动,表现出了锡伯族传统舞蹈的豪爽大气。月香在跳贝伦舞时情绪非常欢快、热情,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虽然已是白发苍苍,跳起贝伦舞时如少女般灵动、欢快。
2.气韵生动。月香跳起贝伦舞时有着良好的形象和精神气质,舞蹈中的情感、形态、运气、发力都恰到好处,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的舞蹈氛围。作为戍边民族,精神特征是由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月香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折射出自由、坚定的豪迈气质。她起舞时双臂延伸动作展示出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是一位具有良好传统素养的舞者。
3.表现力强。月香在跳贝伦舞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随着伴奏音乐富有变化,同时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达情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婚礼、聚会、节日渲染了气氛,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作为肢体艺术的舞蹈,人是舞蹈的承载主体,一旦承载舞蹈的主体消亡,舞蹈也将会消亡,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彰显出舞蹈传承和培养传承人的重要性。月香一直活跃在民间,积极参加各类民俗活动,培养了许多徒弟,以月香为代表的察布查尔县爱新舍里镇民间贝伦舞文艺队,曾多次到乌鲁木齐、东北沈阳等地演出,受到观众的好评。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月香和许多艺人一样,认为把祖先留下的东西传承下去是他们永远的责任。传统的发扬,需要这样具有文化自觉的艺人,这份自觉是一个群体对给后代最好的馈赠。
贝伦舞被锡伯族人视为生命舞蹈,从内容上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形式上反映出从狩猎到游牧到农耕的变迁,从情感上表达出锡伯族人乐观、豁达的精神。西迁、戍边,壮举的背后是史诗般厚重的民族观、国家观。月香和无数锡伯族民众一样,热爱祖国边疆、热爱各民族文化传统,尊重、认同、包容、欣赏、融合,在生活中践行着她生命中的艺术使命,在舞蹈传承中守望着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