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舞蹈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抒发和传递着当下人们对生活的情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带一路”理念的提出,舞蹈审美也从群众参与、专业评审、比赛观摩等多角度升级,从而推动舞蹈事业的不断发展。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理念以来,已整整过去五年时间,这个“经济带”中各国经济发展显著提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艺术领域,不断交流、交往、交融。习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是从发展的视角看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项目选择、实施、管理的方方面面。这个理念不仅能够加强国际发展合作,而且还能够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①
在“一带一路”中,新疆是祖国最西端的链接点,而在“一路”中占据有利的地理中间区域,也是此项目重要的枢纽通道。新疆文化中的舞蹈艺术也是其中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其饱含着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精华。这片迷人的土地上,蕴含着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艺术,并因为独特的生态环境从绿洲、草原、高原文化不断递进和交织,产生出富有生命力的舞蹈艺术形式。
新疆舞蹈《朱拉》剧照
舞蹈是人类运用肢体语言,表达、表述和创造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视觉、听觉刺激人们的感官,从而将具有内容、情感的肢体语言传递给观众,形成一种具有交流的艺术形式。
谈及美学,必须要谈到康德,康德美学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将艺术审美分成了四个层次,分别是:1.质的方面,美是主观的,无任何利害的快感。2.量的方面,审美判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3.从关系上看,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既无客观的也无主观的目的”,将它称之为“无目的和有目的”。4.是从方式上看,即审美对象对任何人都具有必然性,必然引起审美快感,两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舞蹈美学、舞蹈审美、舞蹈评论都需要这样的美学理念支撑,站在感性的高度,整理清楚什么是美?符合美的1、2、3条件,为什么美?这一工作任务是舞蹈研究者的使命和责任。舞蹈审美,第一,需要有内涵,舞蹈是身体的语言,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可以与观众沟通交流的。第二,需要有情感状态,舞蹈善于抒情拙于叙事,那么,最基本的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以此来与他人交流,故而产生舞蹈这一艺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舞蹈创作和舞蹈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从农耕文化到工业文化转型,民间舞蹈也从原来表演的动物模拟舞蹈、青苗麦西热甫、丰收舞蹈等等转变成为舞蹈节目,在审美过程中,也由于年轻一代缺失部分劳动生活和场景,不易理解和欣赏。舞蹈的动作语汇、风格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多样,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也是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舞蹈种类也不断增加,流行舞、街舞、爵士、现代舞,不断充斥在人们生活之中。舞蹈作品也急需与新时代尽快接轨,创作出反映当下生活的精神食粮。
我国古代文学家王夫之说过:“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即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新疆歌舞比较被大众接受,就是因为它独特的节奏韵律和丰富的舞蹈肢体表现能力。在表演过程中,舞者几乎是上半身负责丰富多姿的展现,下半身负责踩踏鲜明的节奏,面部表情展现欢快、热情的情绪。通过这一展现,将新疆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不同文化交织之中,形成的积极乐观的心态与情感抒发出来。
舞蹈审美,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主要通过舞者连续的动作和不断变化的舞蹈队形、画面,以及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手段来塑造的舞蹈艺术形式。②观众通过观看节目,产生一种精神活动,对舞蹈作品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过程,属于对舞蹈的认知活动,也是舞蹈审美的一部分。舞美的鉴赏,重点研究和体现的是观众对舞蹈作品进行舞蹈鉴赏活动中所应当具备的主客观因素、审美标准和时代性、美观性和凝聚性。民间舞蹈的审美要素,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文化、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也是本文就“一带一路经济带”理念提出以来,对新疆民间舞蹈的促进、开拓和影响的研究,综述这五年的发展脉络,为今后舞蹈创作铺垫新的基石。
新疆舞蹈的美,蕴含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精华。拥有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含着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艺术,并因为独特的生态环境从绿洲、草原、沙漠、高原文化不断递进和交织,产生出富有生命力的舞蹈艺术形式。按照地理文化和舞蹈形态的不同,新疆舞蹈美大致如下:
新疆绿洲文化是生活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的各族人民,在适应自然环境和气候之下,产生和创作出的以农耕、游牧为基础的生态型文化,同时也是中国多元文化中的一部分。③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新疆民间舞蹈文化积淀厚重,以下我们通过不同舞蹈节目作品来分析这一文化的呈现方式。
2014年8月12日,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在呼和浩特落幕,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两部作品分别斩获金奖和铜奖。新疆艺术剧院选送的群舞《摘葡萄》和独舞《玉龙河的姑娘》,编导、执行导演米克拉依·依不拉音,从49个演出单位的63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分别斩获金奖和铜奖。其中群舞《摘葡萄》作品,展现的是一群少女在葡萄园中采摘果实的场景,作品前半段以手鼓伴奏为主,主要是延续或是继承了自1959年国庆节献礼的歌舞片《百凤朝阳》中《摘葡萄》作品,由阿吉热合曼编导和舞蹈家阿依吐拉共同表演的经典作品。群舞中,一开始展现就是经典段落中的“摘葡萄”“尝葡萄”的动作,勾起上一代舞蹈人对民族舞蹈动作韵味的怀念与理解。在编创中,动作多以双人对跳的方式,舞蹈队形和结构上,多以三角形为主,体现坚固和稳定的布局。在高潮部分花环舞队形中,分了三个层次:独舞演员为中心,内环和外环,这三个层次可谓是编创的巧妙和灵动。内环和外环形成雏形时,内外呼应,两环前后相互交错如同少女们走在阴凉的葡萄架下,窃窃私语。手鼓快板时,编导巧妙地用内圆先移动,外圆保持不变的方式,既固定了外圆的形状,又具有行云流水般的变化。之后,内圆演员跪地旋转,外圆演员站立平转流动,洋溢着舞者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群舞《摘葡萄》
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作品《长长的辫子》剧照
2017年新疆军区文工团《长长的辫子》力压群芳,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为新疆摘得“最美荷花”。在民族舞蹈审美元素中,巧妙利用少女婀娜身材中的“长辫子”形象,展现新疆少女的美丽身姿。在作品高潮部分,十几名舞蹈演员分为四横排,背对观众,抖动自己的编着辫子的长发,展现了少女的灵动、俏皮和甜美的气质。之后演员们猛然回身,跪地手捧辫子,将辫子当做乐器热瓦普来弹奏,展现对新疆这片土地的用情至深。同时,艺术表达渲染了人民对音乐、舞蹈的热爱,能歌善舞的人民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着祖国、热爱着家园、热爱着歌舞文化的情愫。
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
2017年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教师哈斯德尔、崔珊珊、谢雯雯创作了《美丽毡房》舞蹈剧目,主要展现的“擀毡”劳作,以回忆、劳作、制毡、成毡的过程,体现哈萨克族人们热情豪放、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生活状态。剧目以少女穿着盛装,抱着羊毡的造型,身后是穿着劳动服装的女人们,向远处眺望。不一会,少女换了头饰,展现了回忆小时候和妈妈一起擀毡的场景。女人们劳作到最后,羊毡形成了长长的毡布,从舞台上场口铺到下场口,少女换回盛装,横穿舞台前侧,就像是表现了她成长的历程,这一走,就像是母亲遥望中的视野,越来越远。最后,走向婚姻的殿堂。《美丽毡房》表现了生活中难舍难分的母女情怀,在众人不断的遥望过程,其实就是追望远嫁的女儿,体现了母亲对子女难分难舍的情义。其中毡房象征着亲情、爱情,同时展现少女对待婚姻的期待,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哈斯德老师创作的《新骑士》,体现的是当下人们生活、工作场景的改变,新一代哈萨克人们在西装革履、电脑数字的时代中,在适应时代的同时,心中还有着草原的梦想和策马扬鞭的情感。前半段主要交代和贯穿的是一群帅小伙,以椅子为道具的一段非常流畅、帅气的现代舞蹈。之后,中间的演员将西装脱去,穿着哈萨克族服装,硬肩、硬腕、马步,展现心中对草原的向往和眷恋。随着他的带领,剩下的演员也不断被渲染,一起舞蹈起来。这个舞蹈剧目是现实题材,展现当下生活场景,反映了随着时代进步的社会现状,人们在现代生活节奏中,更怀念传统生活和劳作的精神状态。
刀郎舞蹈,主要表现刀郎人狩猎的过程。刀郎,泛指叶尔羌河塔里木河流域至罗布泊一带,舞蹈风格高亢、激昂,富有生命力。罗雄岩老师在舞蹈文化的分类上,将刀郎舞蹈归属于绿洲舞蹈,这也是对新疆人在舞蹈精神世界中积极乐观、向上理念的一种肯定。2015年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编排的《刀郎麦西莱甫》,将这种民间舞蹈形式搬上舞台。这属于一种再创作的舞蹈表演形式,编导有意将动作元素舒展、夸张、放大,例如经典动作,两手“大字型”打开,两腿大步横向打开,动作两拍一次,然后紧接着双手收回身体,双脚收紧。此动作,将之前一拍一次的变化,转变成为两拍一次,放慢动作的同时,将四肢撑到最长、最大化,展现动作的张力和狩猎的文化中的粗犷。《刀郎麦西莱甫》不仅丰富了新疆舞蹈的内容形式,而且表现了新疆人对艰苦环境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
舞蹈《美丽毡房》剧照
2007年新疆艺术学院编创的舞蹈作品《山鹰之邦》,荣获第七届全国舞蹈大赛文华创作优秀奖、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舞组铜奖。作品主要展现的是“鹰”的形象和情感,一开始,伴随着鹰笛的配乐,两人一组,三组人层次分明的造型,类似模仿“鹰”的形态,也像是展现高昂的慕士塔格山峰。在动作元素上,编导将原有的动作元素进行现代化的加工和提炼,把动作切碎、做成细小快速的展现,形成干脆、利落的动作形式。从而,“鹰”的形象更拟人化,更富有情感。在作品中,刻意保留了两人对舞的方式,民间舞蹈来自民间,人们在生活中,大多数都是对舞对跳形式,同时也印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019年8月,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文工团和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编创《花儿永远这样红》荣获第十二届荷花奖。舞蹈作品以塔吉克族舞蹈语汇为主,延续了经典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主题,军民一心的核心精神。一开始,就是经典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旋律中,两组人中,男女主人公出现,男主角一身军装,展现了他即将从军的画面,女主角拿着军帽,似乎准备为男主角送行。动作元素几乎还原“原生态”,没有刻意改动,融入更多的是人物情节和舞台调度。最后一幕,展现的是送行,两人依依不舍,但军令如山,画面定格在分别时刻。作品高度融合了军民情、爱情的主题旋律,将人们沉稳、热情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为观众、评委提供了了解新疆文化的有力依据。
“一带一路”倡议的视野下,为我们关照世界各民族舞蹈文化带来了积极的促进和影响,自然也会影响到我们认识世界舞蹈格局及其演变的观念。④“一带一路”理念自提出和实施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艺术领域,不断促进和合作,双方合作前景广泛,机遇也是双重的。此举在促进舞蹈文化的交往交融的同时,为观众带来舞蹈饕餮盛宴,提升观众的欣赏水平和认知能力。
2014年10月,原创舞剧《戈壁青春》在乌鲁木齐市上演,献礼兵团成立60周年。《戈壁青春》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通过一名满怀憧憬与热情的支边青年告别大城市舒适繁华的生活,踏上广袤荒凉的戈壁,挥洒汗水建设边疆的经历,展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所经历的磨难、失望、困惑、迷惘、挣扎。同时,讴歌了为新疆艰苦奋斗的老一辈建设者,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⑤该剧以个体在大时代中的人生际遇及真实情感,再现了三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扎根边疆的生活,体现了他们为祖国的安定团结和发展建设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戈壁青春》从舞蹈编排上主要以“风雪、遇难、交心”三个篇章,以“各民族大联欢”的手法体现民族团结核心。在舞美创排中,提升了舞台设计和空间,例如,一开始的火车车厢流动和后半段风沙场景的运用,都体现了新疆舞剧编创手段手法的提升。
其中新疆大剧院大型歌舞秀《千回西域》可谓重金打造,主要是聘请中、日、韩各国的服装设计师、舞台美术师、舞蹈编导等,节目形式包罗万象,从威亚到马跑步机、再到喷泉效果,可谓是节目新颖独特。从舞台呈现效果来说,“吸睛”,但是,从艺术展现来说,2015年第一版、第二版的《千回西域》比较注重商业炒作和商业表演,文化内涵较少,并不能够将新疆的综合艺术展现和推广出来,甚至有些设计师并不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在哈萨克族演出服饰中运用了蒙古族服饰的标志等等。后期几次改版之后,融入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但在宣扬中国文化、文旅深度融合方面,还有努力空间。
舞蹈《戈壁青春》剧照
舞蹈审美,离不开人们对舞蹈作品的感官感受,在舞蹈作品客观呈现的方式中去感悟。随着近年来的发展,观众舞蹈审美也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欣赏能力,我们可以尝试将不同舞种、风格的作品放置文化市场,丰富市场的同时,培养电子媒体、广播媒体等文艺评论员,为作品做解析或推广。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本土舞蹈从业者的专业能力,而且发掘培养了大批观众资源,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和追求。
在排演作品的过程中,编导注意作品的地域性、文化性、韵味性,丰富作品的内涵和审美特征,勇于为新疆舞蹈事业“代言”,成为“亮点”。
地域性。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区域,我们属于链接点和交融点,占有有利的地理资源,可以借鉴西方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使之与时代步伐相一致,创作出具有新疆文化内涵,体现新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化性。社会文化蕴涵着人们精神层面的内容与情感。如同饮食中饺子包含着团圆、祥和的内容,体现我们中华文明中对血脉、家族的深入认知。而舞蹈也是如此,年俗、婚俗中都离不开舞蹈表现形式的烘托和传情达意。我们文艺工作者应当运用好这一艺术形式,重视龟兹乐舞、高昌乐舞等古典舞蹈的研究、发掘、传承,创新舞蹈,应利用这种文化素材为新疆的舞蹈艺术发力,创作面貌一新的当代舞蹈。
韵味性。好的艺术作品耐人寻味,深刻入骨,高亢激昂。新疆民间舞蹈需要更多具有韵味的体现和表达,现有的素材需要进一步打磨,创作出具有时代风采的作品。
“一带一路”理念的提出已经五年,五年来,新疆民间舞蹈文化也在不断地交流交往交融,当下,已到了融合诸多内容之后蓄力勃发时刻。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在能够展现民间舞蹈传统的同时,思考当下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在创作舞台作品时,创作出具有时代性、文化性的优秀作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要有为中国代言的决心和使命。
注释:
①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Z],2019.4.26。
②隆荫培、徐尔充、欧阳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P26。
③徐文海:《草原文学论稿》[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P30。
④欧建平:《用舞蹈艺术架设民心相通的桥梁——“一带一路”下的舞蹈事业畅想》[J],2018.1.15。
⑤徐敏:《青春永不落幕——舞剧《戈壁青春》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综述》[N],兵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