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丹丹
摘要:外来词也称为借字,是文化接触和与语言接触的产物。汉语吸收外来词历史悠久,本文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及不同类型的外来词的分析,总结出外来词在语言结构和语义方面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关键词:外来词;类型;影响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语言其本身不仅包含了意义本身,更重要的是还包含承载了该民族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乃至该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外来词,顾名思义就是音和义都是借自外民族的词,它是新词产生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
一、外来词的定义
外来词的定义在我国学术界历来是具有争议的。最早,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讲到:“译语有两种,一种是译音,一种是译意。”
迄今为止,史有为给外来词进行了详细而周全的定义,他认为外来词在某种意义上可同“借词”。在汉语中,外来词是指在词语的意义来自外族语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全部或者部分的语音形式,并且在汉语中被长时间使用的词语,才是真正的外来词。
二、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几个阶段
新词的产生是语言与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接触与交融也越来越多,自然民族间相互借用词语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汉语对外来词的借用出现过几次小高潮,分别是:两汉对西域语言的借用;魏晋对梵语的借用;近代对英语、日语的借用。
(一)先秦对西域语言的借用
随着张骞出使西域的成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众多西域的产物进入到我国,随之而来的便是西域词进入到汉民族的世界中来。如:
骆驼,初作“橐驼/橐他”,源词可能为匈奴语dada,后因语音讹变为“骆驼”;
师比,本为一种匈奴瑞兽名,源词可能是serbi;
狮子,初作“师子”,源词可能是古波斯语ser,或东伊兰语se/si。
这些西域词以外来词的身份进入到汉语中,并且从此扎根在汉语世界中,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而且还促进了我国与西域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
(二)魏晋对梵语的借用
汉语从众多语言中吸收过外来词,从总量来说,吸收的最多的是梵语。东汉中叶,梵语就随着佛教的传入进到了中国,在历经各朝代的提倡下,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佛教的哲理部分与儒道相结合,然后汇入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如:
佛/佛陀,最早名称为“浮屠”,源词为梵语Buddho;
弥勒佛,未来佛,源词为梵文Maitreya;
魔,佛教所指的恶魔,源词为梵文Mara;
刹那,佛教极短时间概念,约0.08秒,来自梵文Ksana;
由于梵语外来词进入中国的数量很多并且时间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因此有关这方面的文章论著较多,如朱庆之先生的《佛典与中古汉语研究》、董志翘先生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等等,都对梵语外来词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对研究梵语外来词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近代对英语的借用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列强的入侵,欧美各国的科学文化进入到中国来,同时把大量的外国词汇引入到汉语词汇中来,如:
坦克(tank)、沙发(sofa)、咖啡(coffee)、咖喱(curry)、马达(motor)
三、汉语外来词的类型
(一)纯音译词
纯音译词是指直接按照原语言词汇的发音转换成汉语语汇,它不仅借用全新的字形,更重要的是,这是最简单、最便捷的借字手段。
在纯音译词中,处于该词语组合中的每一个音节都没有独立的意义,它们之所以能组合起来,只是因为读音的缘故。如,沙发(sofa)、咖喱(curry)、因士彼立纯(inspiration)等等。
(二)音意双关
音意双关,又被称之为“音意兼译”,主要有:
黑客(hacker)、基因(gene)、苦力(coolie)等等。以“绷带”为例,原是音译于bandage,但其词义和英语原词的意义是相类似的,又符合中国人的汉字意识,所以“绑带”是一个典型的音意双关的例子。
(三)半音译半意译
有关半音译半意译的外来词很早便进入到汉语词汇中了,如“佛门、佛经、禅门”等。主要有两种构词形式:
(1)意译+音译:
冰激凌(ice cream)、作秀(make show)、奶昔(milk shake)
(2)音译+意译:
本票(bank cheque)、爵士乐(jazz music)、华尔街(Wall Street)
这种类型的外来词与外语原词的结构自然对应,方便人们记忆。并且,有些词缩短了词形,凸显出了词义。
(四)音译附加表意成分
该种类型的外来词也是汉语词汇中早已出现过的借词方式,这是汉化外来词的重要手段。其构词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音译成分+汉语成分
卡(car)+车→卡车;啤(beer)+酒→啤酒;
(2)汉语成分+音译成分
酒+吧(bar)→酒吧;蛋+挞(tart)→蛋挞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单音节音译成分无法单独作为一个成词语素,比如:吧(bar)、啤(beer)等。另外,该种类型的外来词所添加的语素通常起到说明词意的作用,如卡车、啤酒、比萨饼等。
(五)借形词
借形词是指,直接借用外民族语言的文字书写形式的词语。汉语中的借形词大多数是来自日语的,如取缔(取り締まる);积极(積極的である);发明(発明);劳动(労働);财团(財団);寒带(寒帯);化妆品(化粧品)等。
四、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一)语言结构方面
(1)外来词成为构词语素。纯音译外来词的构词成分本来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如今却有了新的变化,如外来词种的音译词的某一个语素能够单独成为一个构词语素。如由bus音译过来的巴士的“巴”,现在可以构成“大巴车、中巴车、小巴车、酒吧”等词。
(2)外来词的引入使得现代汉语的词语呈现出字母化的现象。如AA制、BP机、SOS儿童村、卡拉OK等。由于字母词有简洁方便的优势,因此这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3)弱化了汉语复合词的绝对主导地位。现代汉语词汇种主要是以复合词为主,采用词根构词法将各个语素联系在一起;而外来词特别是纯音译词,其语素之间是没有任何意义关联的,因此这为创造新词提供了可能。
(二)语义方面
(1)丰富了词语的语义色彩。外来词在进入到汉语世界时,也被附上了鲜明的语义色彩。如“托福”是对“TOEFL”的音译,本不带有任何褒贬色彩,但是汉化为“托福”就明显有了褒义的色彩。
(2)加速了汉语的国际化进程。鸦片战争后,大量科技术语从国外引入到国内,扩展了汉语词汇量并加速了汉语的国际化进程,使汉语更具发展潜能。
参考文献:
[1]萨丕尔.语言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22.
[2]张志公.语汇重要,語汇难[J].中国语文,1988(1).
[3]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卜祥忠.谈汉语外来词“汉化”现象[J].泰安师专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