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文政
摘要:绘画作为商品并广泛流通,与20世纪市民阶层兴起有着密切联系。东北地区书画传播和流通是从京津唐向北扩张。在市井、在乡村均已张贴书画为尚。什么是市民阶层所喜好的,并为广大消费群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的艺术?梅兰竹菊题材的书画销路盛行,这已不是“清玩”“遣兴”所能表达清楚的了,某一种形态的绘画大行其道也是基于社会功利价值的勃兴。换言之,中国画价值的沉浮变革,显示了这一时期中国民族精神的趋向。
关键词:民国时期;地域性;美术文化;适时性
民国初年,在新文化运动“革王画的命”的大背景下,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美术文化发展既取得了一些成就,面貌有所改变,同时也暴露出其历史局限性。中国专制集权制度,集万千权利于一人,这种制度会使美术文化产生强烈的指向性特征。随着宫廷画院的解散,中国画画学传统亟需一个转折,宫廷画院随着清王朝政治体制的覆灭,民国强调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为中国传统绘画转向与勃兴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东北地区的绘画所崇尚的摹古、中西结合、金石入画等一系列的变革,实则是对清代主流绘画的一种事实回应。这种具体可考的方式方法便是中国传统美术在民国初年呈现出的一些重要特征。像奉天本地画家王承斌、王光烈等人作品呈现出的沉寂;于鸳寿、张之汉等人画面和表现方式所呈现出的内敛。“图画文字,相辅而行,俱足以传导知识”,(1)从绘画形式、描摹技巧、选用材料都已迥异于京津地区的崭新面貌,以东北地区绘画作品艺术思考和表现方法来看,王承斌的《竹石图》作品主题开始向关注现实人生,这与拘泥于山水、人物、花鸟题材的传统画派已经大不相同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其核心要义是儒学中的道德哲学,体现独特的人文精神,只不过以美术作品承载的途径和方式相对独立。美术传播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回转化为有助于克服民族及人类素质的贫弱化的因子。中国文化和美术作品所体现出的民族性、特殊性应被客观展示,美术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更不应该丢弃民族的文化精神与思想资源。故而,我们在美术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保持道德精神的超越性,相对独立性。美术文化流通和传播的比较,其根本意义在于有意识吸收民族文化中智慧的一面,从而促进美术文化的交流互动,在互动中逐渐体现了中国美术文化的广博性特征,彰显了中国美术文化的自主性。
据《兴城县志》所载“王承斌善书画,晚年客居大连,以书画自娱,长于水墨竹石,颇具水平。这需要画家或作画者不用回避觀念的影响,直抒心臆。王承斌之为王承斌,第一,他能够与热闹非凡的政界和画坛保持着空间距离;第二,他始终与科技发达的现代工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他能够在入仕和出世之间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空间。远离荣利,保持自己的心性,用书画娱己的同时批判现代,而中国画发展过程也需要这种批判。如王承斌所画的“竹石图”、“兰石图”、“三友图”都是直接将自己异化为画中的物,从而达到寄情抒怀的目的。他笔下的水墨竹石气象博大雄浑,不过从事实上,他对中国画内涵与外延的贡献更多在于多了一种可能性的尝试。他最高的成就是做官,尤其是戎马一生中将军之书画,更少见也更率性的作品,尤其是带有哲理趣味和哲思的书画。
这与中国画题材有着莫大的关系。画家托物言志的物,多是人格化的物。或者称之为“专门符号”这里寄托着无限的情调,如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生的本真状态,如松柏,“松柏长青”,无法用有限的知性和言辞加以表达,如渔隐、樵夫的题材,是属于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属性所限制的。
将王承斌放之奉天地区的画家中比较,其自身特点得以凸显。首先,他在自身画面的构成上能将“写心”提到了最高的位置。
王承斌画竹,敢于把文人画的竹、石,“符号”进行破坏,使线条的边缘线特征隐藏在笔墨交汇之处,绘画语言呈现出一种抽象性特征,全凭笔的顺逆结构和节奏来组建画面,不再依傍具体的物象,借助于线条和墨块本身所产生的韵律来表达情感。
王承斌生活的年代,恰恰是中国画从形式到内容亟具变革的时代。彼时间对中国画内容的批判、对中国画形式语言的揶揄不绝于耳。也可以说近百年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时高时低、时冷时热。究其根源,就是由于社会变革的冲击使然。笔者认为这种按照社会意识形态来进行艺术高低的评判是荒谬至极的。王承斌的书画不是文人士大夫的“清玩”,也不是市场上的“画家画”。在专家评判的视野里,似乎不足挂齿,而恰恰在受到各种质疑声中显得茁壮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9世纪末期,中国东北地区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发展、边境贸易和开通商埠的作用,东北地区一批由资本集聚而产生的新兴市镇得以迅速活跃起来。贸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区域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巨大动力。此时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外来移民群体的生产生活和贸易流通行为。同样外来移民群体也依赖东北地区的极其丰富物产资源和便捷的运输条件。移民群体和流人群体共同形成了东北地区复杂的文化。以美术文化为例:民国初期东北美术文化受到北京的画坛争鸣运动与京津画派的影响,这种传播路径由南向北呈现出发散传播路径,自沈阳——长春——哈尔滨。而近代华北与东北之间便捷的铁路交通运输能力大大促进了这种美术文化的传播。将彼时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的途径在现在来看,变革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对西方美术文化的引进与移植,而且在于思想层面的深度变革和艺术观念的更新乃至对社会的文化改造,对开启民智、普及美育、推动新美术运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对于当下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对社会原住民群体文化心理的研究,对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兴盛繁荣,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注释:
东北文化月报发刊词,《东北文化月报》大连满蒙文化协会1925年,第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