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明
一、课堂教学中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3个要素构成的。如,日本的长谷川荣在《现代教育学基础》中提到,一般认为教学的要素有3个:教师、儿童、教材;我国学者李秉德在《对于教学论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提出,教学活动是由学生、目的、课程、方法、教师、环境、反馈等7个要素组成的。综上,笔者认为,教学的要素至少包含4个方面,即学生、教师、教材、环境。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关系即为教学“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能衍生出教材内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材与学生、教材与教师以及师生与环境、教材与环境之间等多种关系。
二、探究“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中的“关系”
本次活动“‘关系探究下的小学球类项目教学策略优化”主题的确定,正是基于对课堂教学“关系”问题的聚焦。结合大球类项目教学,旨在引导教师关注开放式运动技能教学中教材与学生、教材内部、教材与环境的关系。
1.教材与学生的关系。重点关注教学中的“人—球—人(同伴、对手)”关系,着眼学生能力(如,会在比赛中运用)培养,从而摒弃只关注“人”与“球”关系的纯技术学习、被动学习(如,教师灌输式、学生操练式的教学)、浅表学习(如,不能触发学生能力与思维发展的学习)。
2.对同一教材内容或同一类开放式技能教学内容内部在结构性、层次性、关联性方面逻辑关系的思考。引导教师重视教材内容内部关系的重组与学习内容的建构,进行合理地选择与组合。
3.教材内容要在真实情境中展现与学练。创设真实的运动环境与场景,目的在于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关系”的理解、把握和运用能力。
笔者认为,探究“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关系”是追求的价值目标,可指教材与学生的真实关系。如,从学生真实需求出发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可指教材内容内部关系,如,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呈现指向于实战或实际应用(结构化知识与技能的呈现);也可指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间的真实关系,如,真实的防守、对抗或配合的关系呈现;还可指师生与环境、教材与环境之间的真实关系,如,在教学中各种真实攻防场景的创设等。“有效关系”,是相对于“无效关系”“低效关系”而言的,如,可指向学生技能、技战术水平能否在适宜场景中得以有效展示与表现;可指向课堂良好人际关系的传递能否有效促进学生的运动学习;也可指课时教学目标达成与单元教学目标划分是否有效契合等。当然,“有效”价值是建立在“真实”价值目标达成的基础上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思考“如何创设真实的学练情境,发展学生会比赛的能力”(即教材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如何在‘方法是教学内容的理解下,提高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效性”“如何合理解构单元教学目标与内容”(教材内容内部结构关系)“如何有效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师生、生生关系)等问题,最终让学生在真情境、真内容、真关系下学习,促进真教学、深度学习的发生。
三、促使真教学发生的课堂中“关系”的处理策略
基于上述对课堂教学“关系”的理解与分析,以《篮球:移动+传接球练习方法》单元中的5课次为例,笔者认为:探究课堂教学“关系”下,促使真教学发生需要注重以下3方面“关系”的处理。
1.教学内容结构化关系的呈现
教学内容结构化关系的呈现首先是在进行单元目标与内容的划分时要树立单元视角进行整体考虑,做到合理处理各教学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移动+传接球练习方法”是从《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配套用书(水平三)“各种形式的移动及组合”单元内容中提取出的1个小单元,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移动及组合”单元里有纵横向等多个维度,如,“多种移动形式(滑步、侧向跑等)”维度、“移动的组合内容(运球、传球等)”维度。当然,按照《纲要》,还有技术(动作)方法、练习方法、运用方法等“教学内容类型区分”维度。在此基础上,确定“移动+传接球练习方法”单元定位于“移动+传接球练习方法”维度,以移动为核心技术,在多种移动内容和形式中划分具体课次内容,选择具体的教学策略。该单元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并熟练掌握多种移动步法,进行“移动+传接球”组合及其与其他技术衔接的练习,提高学生移动的意识与能力及该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教学内容结构化关系呈现则是按照《纲要》提出的“常态课的7个方面要求”中“教材三个一(即一项单一的身体练习、一项组合练习、一项游戏或比赛)”要求,将“移动与传接球组合”作为单一身体练习,在此基础上,再与运球、投篮、无球跑动、防守等技术组合,继而又通过条件设定(如,运用侧向跑、后退跑等移动技术等)、任务设置(如,传快传准传稳、传接次数多少、移动路线长短设置等)、环境创设与改变(如,防守有无、强弱等),以游戏或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篮球运动项目的不确定性、竞争性、协作性,提高运动技能,发展体能,增强技战术在比赛中的运用能力。
此外,应注重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时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递进性和层次性(教学策略从单一到综合)等关系。如,本单元中第5课时《持球变向突破+传接球练习方法》,教学内容就显得与之前4个课时内容衔接不够紧密,前4个课时教学内容设置强调学生在“移动”状态下的练习,而第5个课时“持球变向突破”状态仍倾向于“固定”状态下的技术练习。建议可将该内容改为“无球状态下摆脱防守+接球练习方法”或“综合活动练习方法”,将之前各种移动练习方法进行整合,在综合活动中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方式或在教师创设的更复杂、更接近实战运用的条件、环境和任务下进行进一步的学练与巩固。
2.“人—球—人”关系的把握
“人—球—人”关系是开放式运动技能教学中的核心关系,是着眼于学生视角、项目视角和能力视角的重要关系。
“人—球—人”关系是动态的。如,在“侧身跑+传接球”练习中,“关系”就体现在组合衔接点的教学上,即对传球与接球时机的判断、分析与处理上,而这种“关系”状态往往是动态、即时、可变、稍纵即逝而非固定不变的。所以,在此课时“2对1攻防练习”中,“人—球—人”关系的把握就表现为对传球时机引导的教学上,引导学生抓住可传、应传时机传(接)球,如,传球者应当时刻观察与分析同伴(接球者)是否正处于最佳的摆脱防守状态,然后迅速作出判断与传球动作,接球者也应当始终在移动路线上积极寻找摆脱防守的合理时机,而不是让学生一味地按照教师事先设置的诸如“教师哨声指令”或“看到同伴跑到固定点后再传球”或“接球者移动到固定点并给出要球信号后再传球”等进行“固定”的、预设的练习,这样的练习仍然是类似于静止状态下的固定组合练习。
“人—球—人”關系是教学策略选择的依据。开放式运动技能中动作间的衔接表现出具有可变性、不可提前预知性、多样性的特点,而可变性多源于教学中依据环境、任务、条件变化下“人—球—人”关系的动态变化,这也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策略选择具有可变性与丰富性。如,在《侧身跑+传接球》一课“2传1抢”练习中,根据传球者与同伴位置关系的判断与分析,如,距离远近、同伴所在区域防守强弱等变化,可以选择采用胸前传接、头上传接、击地传接等多种传球方式的学习策略。
3.真情境教学关系的设置
篮球是攻防转换的游戏,对抗环境(情境)是重要特征体现,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攻防情境,将教学过程引向比赛体验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无防守压力的练习下,能够展现出娴熟的技术动作,但一旦进入了真实的比赛环境,就会在处理球的问题上出现慌乱与仓促,或在心理上发生较大的波动与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日常学练与真实运用之间的脱节,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学练过程情境的创设显得不够真实。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常常会布置防守队员“消极防守”,何为“消极防守”?比如作固定障碍物式的防守,这样对学生真实对抗环境下的能力培养作用不大,所以,在日常的技战术学练中,一定要设定积极防守和逼抢的环境条件,当然,一开始环境条件的设置可以相对简单些,进行一些条件限制,如,防守者背手防,但在防守意识和行为上不能作消极引导和处理。
只有在教学关系真实、有效发生的条件下,才能为提高学生技术和战术运用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等提供可能,为学生会打篮球、会比赛奠定基础,教学也能指向于真教学。
参考文献:
[1]余立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