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松梢风笔下的“市井中国”

2019-12-06 07:39吴霞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吴霞

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村松梢风数次来到中国游历,受益于前人来华的经验和自身喜爱冒险的个性,更加深入地进入了中国社会的“市井”层面。村松梢风以他者的眼光观察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大量细节,反照了自身在中日、中西文化之间寻求自身的文化地位。通过对村松梢风笔下中国形象的分析,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了解战争时期知识分子如何在自我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定位以及中日两国的民族交往和相互认知。

关键词:村松梢风;市井中国;文化定位

村松梢风是大正年间登上文坛的日本作家,他在35岁以后数次游历中国,写下的大量的关于中国之行的游记和相关小说。在我国对于村松梢风作品的介绍和翻译几近空白,直到2018年上半年才先后出版了《魔都》、《中国色彩》两部由上海复旦大学的徐静波教授翻译选编的部分作品。这也是自1924年《魔都》出版后在中国的首次问世。由于“形象是加入了文化的和情感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因素的个人的或集体的表现”,在不脱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范畴的情况下,村松梢风笔下的中国形象,从“市井”的这个横截面观察,有助于我们从他者的身上关照自身,重新认识百年前新旧之交下中国民族的文化和人文内涵,以及中日两个民族在新旧、中西文化的交汇下做出的文化选择和身份认同。

一、现代与传统——对市井生活的体察

(一)初见中国——上海的“魔都”形象

村松梢风十分喜爱上海,曾六次到达上海。1923年3月21日,村松梢风乘坐长崎丸出发,经一昼夜到达中国首站——上海。他对上海的第一印象是“一个临江而建的纯粹西洋风的大都市”。

上岸后,到处是西洋建筑,街市上巡逻的印度警察和中国传统的丧葬队伍照见了新旧之交下生动的上海日常画面。初次到达陌生的城市,村松梢风既兴奋又害怕。他开始了解在华丽、尽情享乐的城市背后是上海的黑暗面:在帝国主义的强权下,上海租界被划分为上海法租界和上海公共租界,两者的行政体系截然不同,互不干预,中国政府对租界没有权利进行管理。没有统一的领导导致了租界混乱不堪的治安管理、发生了各种骇人听闻的犯罪故事,加上作者幼时听过的关于中国人的怪异传说,都令村松梢风感到害怕。逐渐地,在认识了上海的本来面目后,作者不知不觉被这种充满了罪恶和秘密的美丽吸引。

(二)深入市井——娱乐化的城市文明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自开放为通商口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初步发展,引进了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促进了上海由传统向现代都市的转变。当时的上海是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际化的大都市,是全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在村松梢风到达时,上海的城市设施和设备基本完善,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了人们相应的精神需求的增长。上海城市娱乐形态开始酝酿新的突破,形成了以“戏院、游乐场、电影院和舞厅为代表的城市娱乐方式”,先后完成了活动空间和活动形式的变革。

村松梢风在上海的体验以娱乐为主。当时的上海,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众娱乐场所是“大世界”和“新世界”,村松梢风也经常涉足这些娱乐场所。村松梢风如此描述:“讲什么都包容在一个地方,极其通俗,极富大众气味而且是大规模的,这里既反映了全中国的传统,又体现了现代中国的众相世态,有美丽,有丑陋,有矛盾”。在村松梢风笔下,当时的娱乐场规模大、营业时间长、演艺种类齐全、地方色彩浓厚。大世界含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各种地方戏和现代的戏剧、电影等。当时流行的娱乐场所还有跑马场、跑狗场、跳舞场、赌场等。村松梢风流连期间,浪荡其中。都市的中心,把娱乐发展到极致,盛象之下掩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颓废不振的风气在社会上广泛蔓延。这些大众娱乐和下层民众的实际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三)探访传统——古旧风物的衰灭

除了上海,当时中国的其他城市也受到了现代文明和政局变动的冲击,传统文明在冲击中慢慢被侵蚀、改变。村松梢风游览了上海附近的名胜古迹,足迹遍布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相比于现代摩登的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更加丰富。从村松梢风的笔下可以看到,当时这些城市正在建设中,电力供应、道路建设等都不足。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传统的风物建筑不相适应,当时的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兼顾保护历史遗迹和城市发展建设两者的关系。在局势动荡的时期,很多古建筑日衰败、荒芜,无人修缮。当时的城市建设还存在着一味向西方学习,简单粗暴地拆除本国建筑,完全照搬西方建筑的问题。而村松梢风在看到这些现象时,不仅仅是对过去文明遗迹的惋惜,在缅怀过去辉煌的中国文明时,还对中国被列强侵略导致国家衰败怀着深深的同情。村松梢风对中国未来的复兴抱有真挚的希望。“我并不是徒然在怀恋昔日的文化,想到主要是由于外国的武力侵入和经济上的压迫导致了旧中国文明的没落,不免有痛心疾首之感。当中国的国民时代到来时,中华民族必将再致力于本国文明的重建了吧。我翘首期望着这一天的到来。”村松梢风对中国抱有温情的人道主义的立场。

“四·一二”政變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对古物建筑大加破坏,拆城墙、修道路,加上军队的入驻,革命气氛愈加浓厚。不仅如此,南京城内对娱乐行业的控制也非常严厉,从事相关行业需要由政府颁发的从业证书,禁止娼妓和赌博一定程度上肃清了南京当时艳靡的社会风气。中国企图破旧立新,但革命的信念过于狂热,不够理智,缺乏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在一味追求西方文明的进程中遗失了自己的民族身份。身为局外人的村松梢风对当时进行革命的中国人民也表露了关注和理解,以旁观的视角来提醒对传统文明的保护。南京政府当时耗巨资修建中山陵,极力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而与中山陵相隔不远的明陵却破败不堪,对于先祖过于怠慢忽视。结合当时中国实际的社会情况,也只有村松梢风这样的旁观者更能看到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

二、新旧之交——市井中的众相世态

(一)艳丽的中国地方色彩

村松梢风在《苏州游记》中曾说:“我喜欢中国肮脏的街道,胜过在漂亮的大街上行走。因为在这样的街巷中,一眼就可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的生活实相,这才有意思。”村松梢风来中国前并没有很深入的汉文化学习的经历,来到中国后惊讶之余怀抱着对中国单纯的喜欢之情。村松梢风在中国的游历非常深入,凭着浪荡子的阅历,对很多中国文化和传统进行了接触,与很多不同职业和阶层的中国人都有交往,对中国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多有了解,因此看到了很多其他作家看不到的中国色彩。

村松梢风在上海的大世界、新世界等娱乐场所已经见识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的评弹、相声、戏法、武术、各种地方戏,京剧、昆区、梆子等,还有他后来喜欢听的大鼓等,体会了很多民间趣味。

村松梢风好交友,在各种场合的聚会中品尝了各地的美食,也了解了南北的不同风味。村松梢风认为中国是彻头彻尾的需要用舌觉来品味的菜肴。村松梢风在中国游历的范围非常广阔,除了上海和江南一带,还到过东北一带、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南到中国台湾、广东、中国香港。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地域特色十分明显。以同样是给村松梢风留下深刻印象的广东和北京为例,作者体会到的是不同的风俗人情。他认为北京美丽、优雅,却毫无现代化设施,市民恭敬温良。广东的疍民在水上生活,颇有古民遗风。

(二)对中国国民性的解读

国民性指的是一个民族总体的民族特性,包括了国民的品质和个性。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学者就有意识的用近代西方文明的视野反观自己民族的特性,并希望通过改造自己民族的国民性来实现日本的现代化,其中日本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论》在本国影响深远,中国也从日本借鉴了对于国民性的批判和反思。村松梢风在中国的游历期间,从和中国人的交往中,思考并产生自己对中国人国民性的看法。

村松梢风到中国后,交了很多中国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还和底层社会群体有交往,近距离看中国的这些经历使他有在观察和了解中国国民性的时候,不是从哲学的高度概括,而是将融化于国人性格深处的优缺点用温情的笔触表现出来。在村松梢风的眼中,中国人善于忍耐、顺从,性格坚忍不拔;热爱和平,不喜武力,缺乏斗争和进取意识;个人主义,冷漠,自私,爱占小便宜;善良,善于交际,纪律性不强。

村松梢风看到的中国国民性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日本国民性的反思。中日两国的国民性格都是在都长久的封建皇权下形成的,但是日本人对自己的国民性多以自豪的态度自居,而中国的文人,如鲁迅等,却是以批判为主。

村松梢风看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艰苦的生活,当作者同情并走进底层人民的生活时,却发现了由于长久地压迫,他们性格也表现出与之相适应的特点。乞丐为了争食,变得善于狡辩,利用弱者的身份理所应当地向他人索取;仆佣在传统社会中没有工资,私下拿回扣成为一种常态;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冷漠的看客,对别人的苦难无动于衷等社会状况。

三、多元文化碰撞下的身份选择

村松梢风笔下的形象演变与他自身的思想、心态的变化紧密相连。在1932年上海事变之前,他对中国文化有着很深的认同。这一方面是由于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影响,长久形成的对中国的集体想象深深影响了作者;另一方面,当时日本面临着中西文明交融下如何定位自身地位的问题,村松梢风从他者的目光打量中国,企图寻求自身的文化定位。“一旦当我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时,我心头会立即强烈地涌起一阵从未有过的来到了梦寐向往的原乡之国的情感,说来也真令人有点不可思议。”

(一)对中国文化的浪漫想象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靠着学习西方的技术、政治、文化,国力迅速强大了起来,打败了积贫积弱清朝,使得日本的民族自信心迅速膨胀起来。日本在中国攫取很多特权,日本文人也得借此机会踏上中国的国土。大多数作家都难以接受现实中国与传统典籍中文明古国形象的严重不符,在很多作品中流露了对中国落后的失望,使得对传统中国的集体想象破灭。村松梢风不同,他从一开始并不是抱着对古文明的朝奉心情来中国的。村松梢风后来以第三人称撰写的自传《梢风物语——番外作家传》中说他是受了芥川中国之行的影响,但主要是他自己想去上海寻求自己人生的新的道路。当时日本国内也掀起了到中国旅游的热潮,国内也相继出版了大量以中国游历为题材的作品,村松梢风搭上这股风潮,作品先后多次出版。

这时的村松梢风对中国的社会现状和苦难都表现出人道主义的同情。但不可否认的是,村松梢风将中国当成了一个极度自由的、不需要负道德责任,任人游乐的大型游乐场所。他在烟馆、妓馆、茶馆尽情享乐,享受着侵略国一方的“最惠”待遇,继续压榨他所同情的下层的悲惨的人民。这时的村松梢风仅从个人立场表达了他对中国的喜爱,没有将中国的现状和日本国家利益对立起来。他作为一个异国文化的注视者,怀着平等的态度与中国文化对话、交流。

(二)被战争同化的自我身份

文学作品中的集体想象与历史有关。三十年代后,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气焰日益高涨,对外扩张政策实行的同时对知识分子的管控日益严厉。镇压无产阶级文学,扶持右翼文学团体,鼓吹战争的合法性。

1932年上半年,日本国内实行法西斯化,疯狂镇压工农运动和日本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对外,发动了一二八上海事变,在东北地区建立满洲国的傀儡政权。1932年下半年,村松梢风再次来到中国,这时他对中国的态度已经发生改变。在《热河风景》(1933年)中他写到曾短暂的到达山东济南,他去拜见了当时日本驻济南的西田总领事,并听日本官员讲述了济南事件。济南事件是日本1928年5月3日发动的对中国軍民的一次血腥屠杀,村松梢风对此事的态度完全站在了日本侵略者的民族主义立场上,丧失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放弃了之前的人道主义立场,并且显示了他被军国主义主义思想同化的事实。

四、结语

通过村松梢风笔下的“市井”中国形象的描绘,以个人的经历为基础,可以一定程度还原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真实细微的文化景观,并且通过异乡人的真实经历感受战争前后中、日当时普通民众的交往和民族意识的变化。村松梢风笔下的市井中国的形象是经过作者主观选择、赋予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结果,他笔下中国形象的演变和他对中国的态度与中日关系的变化有关。村松梢风展示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国度时期的形象,也展示了中西文化、中日文化下自我身份的确证过程。尽管由于知识分子独立意识发展不充分,后期被军国主义的“共同体意识”同化,但也展示了多元文化对人性的复杂影响。

参考文献:

[1][日]村松梢风.魔都[M].徐静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3.

[2][日]村松梢风.中国色彩[M].徐静波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4.

[3]20世纪日本文学史[M].叶渭渠,唐月梅.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1.

[4]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5]刘建辉.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M].甘慧杰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