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对儒道精神的继承研究

2019-12-06 07:39朱冬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继承

朱冬

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官场沉浮,写下了大量经典的诗词,其中不乏对于儒道精神的继承,儒道精神是苏轼人生和文學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从苏轼的儒道精神渊源、苏轼词中儒道精神的继承表现、苏轼词中儒道精神的当下启示三方面探讨苏轼词中的儒道精神。

关键词:苏轼词;儒家精神;道家精神;继承

儒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儒道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苏轼一生伴随着官场沉浮变换,他的思想也逐渐成熟、开阔,将儒家的入世坚毅、老庄的豁达超越结合起来,表现在自己的词创作中,“兼济”和“独善”成为他的人生准则和文学理想。苏轼一生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开创了豪放词风,将其中表现出的儒道精神进行细细梳理,可以发现苏轼的思想脉络和精神追求,对当下了解苏轼及其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苏轼的儒道精神渊源

(一)苏轼的儒家精神渊源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家庭儒家思想浓厚,其父苏洵游历四方,苏轼在其母亲的教导下饱读古代圣贤之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熏陶。苏轼一生才华横溢,为民请命,他在幼年时期跟随父母学习儒家文化就已经埋下了种子,母亲程氏更是以儒家经典对苏轼进行教育,这使得苏轼能够深谙儒家经典道义,这也影响到了苏轼文学的艺术表现。在苏轼成名之前,宋代的有识之士已经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为文学发展开辟道路,尤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积极入世精神对苏轼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思想地位,它不仅影响中国人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也对个人的思想建设、行为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宋朝时期的君主实行中央集权,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苏轼作为封建士大夫,维护忠义、仁礼的社会秩序,被儒家文化深深浸润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使得苏轼在人生道路中维持内心的善念又胸怀天下。苏轼不善于迎合当权者,而是把人民的福祉放在第一位,没有谄媚殷勤,这也导致了后来苏轼仕途的坎坷。苏轼一直在用行动践行儒家思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苏轼的人格理想追求,他将儒家的精神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苏轼的道家精神渊源

宋朝是道家思想盛行的时代,宋朝的文人接受道家、学习道家,也反思道家,道家思想也成为士大夫心中重要的精神指引。苏轼的父亲苏洵就信封道教,对苏轼产生了幼年的熏陶,苏轼在读《庄子》时曾这样感叹:“吾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可见苏轼与道家思想的不谋而合,在苏轼成长过程中,他甚至认为可以将出世做官与修仙练道结合起来,这是当时士大夫的普遍心理,追求人生在世的长生不老。苏轼在晚年被贬之后,苦心学习道家思想,企图修仙完成自己的人生大志。

苏轼追求儒家的仁政之外,认为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让百姓安居乐业,同时苏轼性格豁达乐观,率真自在,与道家思想密不可分,苏轼将自己的思想表现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他多变的艺术风格,汪洋恣意的文学想象,说理辩驳的论述格调,以及聪颖自在的智慧展现,都离不开道家著述的浸染。

二、苏轼词中儒道精神的继承表现

(一)苏轼词对儒家精神的继承

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新法而被贬杭州做通判,这是苏轼一生曲折经历的开始,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苏轼此次遭贬,正是因为他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与王安石的观点相悖,这也间接说明了儒家思想对苏轼人生准则的影响。“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这首词表面上是为送别陈襄而作,实际上包含着作者身在野思庙堂的入世情感,苏轼虽被官场抛弃,却仍旧心系百姓,心系君主,此等忠心感人至深。“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浣溪沙·重九》)”这同样是一首送别词,既表达了对友人才器的赞美,又体现了苏轼的儒学思想,对君子形象的追求和塑造。

在苏轼的词中,不仅仅表现了对于百姓疾苦的关照,更是体现了对君王的期待,希望君主能早一天认识到自己的才能,即使处于江湖之远仍旧忧虑着庙堂之事,体现了苏轼的政治抱负。“投笔将军因笑我,迂儒,帕首腰刀是丈夫”(《南乡子·赠行》),在苏轼看来,只有建功立业,实现自我抱负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同时心念君主,希望君主能给自己建功立业成就大事的机会。

(二)苏轼词对道家精神的继承

苏轼一生词作丰富,对于道家精神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出世思想中,其中包含着诸多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对人生价值和生命追求的深刻反思,充满了悲剧性的人生体验,和试图摆脱的超越境界,融成了苏轼道家思想的精髓。同样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尽管全首词表现的大气磅礴,气势如虹,包含着强烈的积极入世壮志未酬的心态,但在结尾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上升到了人生的感慨,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超越世俗界限,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这种精神追求和生命的超脱意识正是道家思想的展现。

在苏轼的词中,随处可见他对《庄子》的引用,或是原句直引,或是灵活化用,可以从中看出苏轼对道家思想的喜爱。例如“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水调歌头》)中死亡“千里不留行”是取自《庄子·说剑》原句:“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又如“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化用《庄子·齐物论》中“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知其梦也”,都为苏轼对道家思想的继承提供了佐证。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拥有很多的神仙形象,这些神像形象的塑造正是人类对于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渴望,寄托了人们对于高尚人格和超脱生活境界的追求,同样地在苏轼的作品中也有大量的神仙形象和意象,寄托了苏轼超凡的精神向往,代表着他在困境中倔强自我认同的精神追求。“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浣溪沙》),品茶、饮酒、养生、路遇仙人,成为苏轼被贬后的生活慰藉,是道家思想造就了苏轼的超脱,在求而不得的人生境遇中如果没有道家思想暂时安慰着苏轼的内心,几经贬谪、背井离乡的生活就只剩了寂寥,道家的超脱和出世给了苏轼生活的出口和方向,也让他孕育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北宋文坛的巨匠。

三、苏轼词中儒道精神的当下启示

苏轼作为宋代词人的代表人物,写下了大量词作,在这些作品中集中展现了苏轼的文学、人生、哲学思想,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欣赏研究苏词,要学习苏轼的“闲与乐,”同时要积极追求,努力实现人生理想,学会自得其乐,闲适生活,不要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内心平静。人生在世旷达为先,乐观理性的看待自己所有,去追求人生理想的成功,才能在进退之间、在失败与成功之间找到自己的方向。尽管苏轼距离现代十分的遥远,他的人生经验也未必能为现实提供参考,但苏轼在顺境与逆境中的人生态度还是对当下人出世入世的道德人格有塑造作用,要学会抗争现实,拥抱生活,才能理解苏轼的乐与哀。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典型的士大夫形象,文如其人,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心系百姓、担忧君王的惆怅,又有对生命意义、生活态度的豪放纵情,苏轼的词作心态受到了儒道两家精神的影响,既有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又有道家追求生命价值的超脱,苏轼将两种思想很好地融入到自己的词作中,成为儒道精神的集大成者。

参考文献:

[1][宋]朋九万.乌台诗案[M].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

[2][清]王先谦注.庄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社,1987.

[3][清]查慎行.苏诗补注[M].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猜你喜欢
继承
试论甘温除热
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