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珊珊 张翊晨
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犹太人店铺的碎玻璃铺满了德国柏林的大街小巷,在月光下犹如碎裂的水晶。“水晶之夜”(Crystal Night)标志着德国纳粹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正式开始,数万犹太人千方百计逃离家园。遭遇其他途径多次拒绝后,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连夜向几乎走投无路的奥地利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生命签证”。法西斯阴影下,上海成为犹太人的“生命绿洲”。1939至1940年期间,两万多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上海避难。1941年上海沦陷后,犹太难民被日军强制生活在虹口区北部“指定区域”,和上海市民共同经历了艰难的战时岁月。1999年,在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和犹太人大屠杀问题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上海犹太人研究中心协办的“犹太人在上海”系列活动中,何凤山的义举被公之于世。
长期以来,这段历史不为国内外公众所熟悉。为了再现和纪念这段历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于2007年3月向国内外公众开放。纪念馆展出大量史料和文物,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有力促进了国外政要和民众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对中国包容、多元的文化价值观的认识。纪念馆通过向世界讲述这段中外交流的友谊故事,发挥了积极的公共外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一、博物馆、软实力和文化外交
博物馆作为公众教育场所具有塑造文化记忆、传递文化价值观的功能。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博物馆带来的国际交流愈趋频繁。一方面,国际旅游的发展为博物馆带来更多各国参观人员;另一方面博物馆通过国际展览、国际租借等方式接触到更多的国际公众。这些国际交流活动都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形式。博物馆日益成为公共外交的主体之一,在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政治上分歧较大、正式沟通渠道比较困难的局势下,博物馆在促进国家间关系方面可能发挥重要作用。①例如:2005年,中东和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大英博物馆举办了“遗忘的帝国:古代波斯的世界”特展,展出了借自伊朗博物馆的两个藏品,与伊朗政府通过展览保持了沟通。新加坡和法国的博物馆交流个案研究则显示,双方的主要合作动力来自社会和经济需求,而非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其客观结果仍显示博物馆在公共外交和外交事务中具有重要性。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大力推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向英国博物馆出借文物就是开展文化外交的一种重要形式。出借的文物往往获得英国媒体的高度关注,有助于塑造中国先进、文明、创新、和平、多元化的国家形象。③
二、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公共外交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当年犹太难民回到上海,希望参观旧居,对这段历史感兴趣而到上海旅游的犹太游客也在不断增加。1992年中以两国建交后,这段历史在文化和外交层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逐渐为我国政府所重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正式开放,并且着力开展“犹太难民在上海”等特色文化外宣活动,打造虹口“东方诺亚方舟”形象。
馆长陈俭曾对纪念馆宗旨进行阐述:“犹太人避难上海是世界民族流亡史和避难史上非常独特的事件,也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特殊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人道情怀。世界上有关犹太难民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很多,但没有一家是讲述这一事件的,所以我们必须自己讲好这段故事,传播这段历史。”④纪念馆的成立背景及馆长阐述显示出公共外交作用是纪念馆的重要定位。与国外纪念犹太人大屠杀历史的纪念馆不同,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主要纪念犹太难民在二战期间逃离欧洲、在上海得以幸存的历史,为全球性二战犹太人记忆提供了不同的视角。⑤通过馆内展览、外事接待、海外巡展等方式,纪念馆积极发挥文化外交作用,成为讲述中外交流故事的重要窗口。
(一)史料展览真实再现当年特殊岁月,引发国际游客强烈情感共鸣
纪念馆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摩西会堂旧址、两个主要展厅和名单墙。游客到纪念馆通常先到摩西会堂参观,了解历史上三次犹太人移民中国的浪潮。二号展示厅通过图片、物品、视频、音频等展品展现二战中犹太难民逃往上海、重获自由两大主题,使用多幕多媒体播放系统,通过视频短片生动再现了当时犹太难民移居上海的艰辛历程。三号厅主要呈现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重点讲解当时的上海时局、犹太难民在日军设置的犹太难民隔离区的生活情况,以及战争年代犹太难民与中国居民比邻而居、共度时艰的动人故事。
通过展览和讲解,纪念馆为参观者打开了认识这段特殊文化交流史的窗口,填补了他们对上海与犹太难民关系的认知空白,加深了他们对上海历史和城市文化的深层了解。纪念馆在国际游客中知名度较高,已连续三年入选全球最大旅游评论网站“猫途鹰”(TripAdvisor)的“年度旅行者之选:中国十大博物馆”榜单。在猫途鹰网站上,网友给纪念馆的评分为4.5星,其中五星评价“很棒”的占60%,四星评价“非常好”的占32%,显示出成立仅10年的犹太难民纪念馆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好评度。许多游客发表评论表示,纪念馆体现了非常特别的上海历史文化。美国游客Garlic评论道:“我以前不知道中国为犹太人提供如此多的帮助。”(I never knew China had helped the Jews so much.)比利时游客Jamie M认为,“纪念馆呈现了很多个体的故事,令人心碎但又吸引人的、关于包容和助人的故事,西方国家应该增进对此的了解。”(The museum also focuses on individual stories - heartbreaking, but also fascinating stories of tolerance and altruism that deserved to be better known in the West.)
二战中的犹太难民在国际上是一个广受关注的群体,各国各界对相关历史也不断进行反思。向世界讲述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与二战犹太难民这一全球性议题产生了對话,这也是纪念馆快速赢得国际关注度的原因之一。纪念馆通过展览再现历史,充分展示和构建了上海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形象。
(二)外事接待链接国际重要人士,提升对外文化交流的国际影响力
与关键人士建立关系是公共外交中的重要层面。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非常重视与外国政要和社会名流的沟通交流。自开馆以来,纪念馆多次接待国际重要人士,外事活动成为纪念馆发挥文化外交作用的重要渠道之一。
纪念馆在中以文化外交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中以建交后,第一位访华的以色列总统哈伊姆·赫尔佐克(Chaim Herzog)参观纪念馆时强调:“中国人民在犹太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帮助了我们,以色列人民不会忘记。”2013年5月7日,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参观时对多年前上海接纳饱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为其提供避风港的义举表示深为感动。2018年8月,以色列媒体代表团前来参观,团长亚隆·德克尔(Aaron Dekker)表示,纪念馆收藏了非常丰富的展品,展品背后大多饱含着感人的故事,非常珍贵。2016年11月,时任法国外长让-马克·艾罗(Jean-Marc Ayrault)参观了纪念馆并对上海在庇护欧洲难民方面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2017年,纪念馆先后接待了以色列驻沪总领事普若璞博士(Dr. Propper)、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Branstad)等多位政要。2018年11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期间,纪念馆接待了罗马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参会代表团。2019年,以色列创新局执行官阿哈隆(Aharon)、奥地利前总统海因茨·费舍尔(Heinz Fischer)等多国政要访问了纪念馆。纪念馆已成为上海在外事活动中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向舆论场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群体进行国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海外巡展推动走出国门,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人道主义故事
海外巡展、借展是博物馆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文化外交的重要形式之一,艺术展品对传递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潜力,对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⑦近年来,我国多家博物馆海外展览和借展频次大幅增加,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纪念馆的发展,馆长陈俭明确了要“走出去”的想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犹太民族与上海的这段故事,应该让所有人知道。”⑧从2010年起,纪念馆多次举办国际巡展,先后访问了德国、以色列、美国、匈牙利、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2018年,纪念馆在意大利都灵、德国杜塞尔多夫与当地孔子学院等機构合作举办了主题展览和讲座等文化活动。2019年,“犹太难民在上海”巡展在纽约举办,期间还深入布鲁克林社区与观众交流。海外巡展中,经常邀请原犹太难民及家人参与活动,他们真实的经历使故事内核的传达更加具象化,更能引起共鸣,更加有效地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历来所坚守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三、讨论与建议
作为主题纪念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二战犹太难民在上海避难历史的重要载体和再现者,也是我国博物馆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优秀案例之一。纪念馆从中国视角积极参与“二战犹太难民”这一全球议题的对话,有助于推动展示中国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的国际形象,应深度挖掘并充分发挥其公共外交作用。
(一)推动相关保障工程实施,加快促进纪念馆发展。之前,纪念馆主要靠门票收入运行,展馆空间、资金来源、人员配置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去年,上海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出台了系列保障政策,推进纪念馆扩建,加快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进程。纪念馆应借此契机,积极推动,不断优化各方面发展。
(二)加强对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史研究,为展陈提供丰富史料。在纪念馆现有史料的基础上,深化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通过更加深入、具体的史料学术研究,进一步挖掘这段历史的细节和深度,不断丰富馆藏,为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取得更多的国际信任和民众关注。
(三)创新展览技术和展示方式,全方位呈现纪念馆的收藏内容。纪念馆在上次改造后已增加使用了一些数字展示设备,例如:使用多媒体播放系统展示原犹太难民的口述采访,通过当事人口述实录的方式更直观、可信地呈现历史。因此,应进一步加快提高数字化展示技术,通过数字技术、VR技术等方式,跳出展馆物理空间的局限,实现更好的参观体验和传播效果。
(四)加强国际社交媒体传播,更快提升融媒体时代国际影响力。当前,社交媒体已成为博物馆接触更多国际公众、促进参与国际交流的重要方式。但目前,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社交媒体中并不活跃,在国际社交媒体上也没有开通账号,国内社交媒体也只有微信公众号正常更新,但仅用于发布重要活动信息。因此,建议纪念馆积极维护微信、微博等国内社交媒体官方账号,并适时在国际社交媒体开通、运营官方账号,定期发布信息,与外国民众积极互动,借助融媒体时代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作者供图)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融合媒体时代中国电视剧的海外新媒体传播与接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YJC860035)
「注释」
①Leanne Hoogwaerts, “Museums, exchang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Joseph Nyes concept of ‘soft power”. Museum & Society, Vol.14, No 2, 2016, pp.313-322.
②Yunci Cai, “The Art of Museum Diplomacy: The Singapore-France Cultural Collaboration in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Vol. 26, No. 2, 2013, pp.127-144.
③Da Kong. Imagining China: 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 through loan exhibitions to British museums.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2015.
④张晶晶:《286件上海犹太难民档案的“回归”》,上海档案信息网,http://www. archives.sh.cn/dajc/201605/t20160513_42675.html,2016年5月26日。
⑤杜捷欣:《“苦难”中的“幸”——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空间生产》,2015年,华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⑥Joseph Nye,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p.109.
⑦孔达:《试论博物馆对外展览建构国家形象的价值与路径》《,东南文化》,2018年第5期。
⑧周楠:《一位馆长和他守护的“上海记忆”》,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 a/20150623/44021658_0.shtml,2015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