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冬梅
摘 要: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还习惯从文本的特质以及自身的解读出发,而忽略了从学情视角展开教,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主体的角色定位。本文尝试从学情起点的考量、学习状态的激活以及学习成果的关注等维度展开教学,不断提升学生内在的语言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学起点;学习状态 ;学习成果 ;学情视角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9B-0102-02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主体,教学需要从学生本位出发,从具体学情的角度来教学考量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基本常识。
但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还习惯从文本的特质以及自身的解读出发,根本无视学生的学情基础。究竟什么是学情?如何才能获取真正的学情?学情视角下的阅读教学是该何去何从?笔者以《老王》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考量教學起点,为精妙教学设计提供认知支撑
我们不妨先从一位教师执教《老王》一文的设计入手,以设计来反推这一教学是否落在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上。
首先,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渲染情感,导入新课,教师相机提示:要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其次,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并在四人小组中研讨自己心中看到的老王是个怎样的人;教师根据学生所罗列的“善良淳朴、厚道老实、孤苦伶仃、穷苦卑微”等词语进行概括:老王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不幸者。教师提问:作者对老王保持着一种怎样的态度?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感受作者蕴藏其间的尊重、关心和同情。
从课堂呈现出来的情形看,这样的教学着力解决课文写了什么问题,其核心要点是评价老王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老王这个人物,进而理解课文的主题。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很快地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这节课的教学可以圆满地“鸣金收兵”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课文结尾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感慨,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学生就无法真正洞察作者的本意,更无法感知普通人对命运和人生的反省。有人认为,体察老王个性中的善良和穷苦从而学会关爱弱者,也应该是本文表达的主题。——这仍旧是一种认知层面的浅层平移,并没有能够触及课文的灵魂内涵。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过于肤浅,始终局限在人物形象的提炼和概括上;第二,学生基本学情的缺失,初中学生对于概括人物形象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完全可以自行解决。
鉴于此,如何基于学情视角确定“学习起点”?笔者以为需要把握文本内容与学生原始经验的契合点。以《老王》这篇课文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生会怎样从文本材料中理解老王;2.又是如何看待文中的“我”;3.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究竟有着怎样的用意?因此,在学生初步阅读并对人物形成了基本的认知体验之后,就可以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与理解作为起点,对人物个性形成的原因以及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深入理解,然后聚焦作者的写作方法,将学生的思维从感知人物向洞察作者写法转移,达成从显性到隐性的感知与理解,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激活学习状态,为高效推进课堂提供保驾平台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基本学情的视角来考量,就是要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状态和情感体验。这篇课文看似零散琐碎,但读起来却没有凌乱之感,这就体现了作者利用素材、架构素材的高超技巧。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概括课文描写了哪些事情?并在概括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构思和布局进行思考:为什么要先对老王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然后再描写“我”与老王的交往?其中哪一个语段描写得最详实,作者是出于怎样的用意?从而引领学生潜入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方法,为感知人物、探究人物蓄足气势。
既然作者对“送香油鸡蛋”的情节着力最多,教师可以将其作为精读语段展开教学,通过朗读感知、讨论辨析和实践改写的方式展开教学。其中有两个问题是万不可忽略的,首先,作者在描写老王外貌时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感知作者依据真实感受进行表达的写作方法,感受老王对我们一家发自肺腑的感念之情;其次,要能够紧扣文本表达的细节来揣摩老王的心理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将老王作为第一人称,对课文中“送香油鸡蛋”语段进行改写。这种角色置换的方式,就成为了老王紧贴地面行走的重要形式。
从学生改写的内容来看,基本能够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活动,但很多学生还存在一个认知上的共性缺陷。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孤苦之人用自己眼中的“厚礼”来感谢帮助过他的人,但得到的却是“以钱易物”,这对其不幸的一生是否更是一种打击呢?但很多学生未能真正把握人物内心的这份无奈与遗憾。
三、关注学习成果,为精准评价教学质量提供多元标准
一般来说,基于学情视角下的实践平台在言语形式上都会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分别通过口头、书面和行为的方式来呈现。语文学习作为核心的方式,我们就从书面呈现形式来进行阐述。
从作者的设计角度来看,首先要能够从学生内在感受的需要出发,其次是要从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出发。还是从《老王》这篇课文的具体情况出发,我们紧扣言语学习这个角度进行作业内容和类型的设计,就可以起到改进学习、引领学习、促进学习的效果。例如,笔者就从“探寻会话含义”的角度设置了带有品味和咀嚼性质的作业:
1.课文中有一句话“后来我做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里好多年了。”——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从这句话“我”和老王一问一答之间有着怎样的发现?其他人遇到类似的问题是怎么回答的?老王又为什么会这样来回答呢?
2.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们还有钱吗?”——老王作为一个车夫,这句话中的“哑着嗓子”除了表现人物的善良之外,你还能从中读出些什么呢?
3.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了?”他只说:“我不吃。”
4.他见我转身进屋去,连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第三、四两句言语不多,如果换做是其他人或者你,你会怎样回答?
纵观这四句话,我们不难对小说人物对话的内涵进行这样的解读:第一句和第三句其实就是答非所问,一句“住那里多年了”“我不吃”,其实老王在极力地掩饰自己一人独处、举家无亲的生活困境,也是对自己已经病入膏肓的绝望与无奈;而第二句其实单方面地转移话题,一句“你们还有钱吗”看似询问,其实是老王向“我”发出信号,我很了解你们目前的经济状况,你们这一类高级知识分子在“文革”期间其实也处于艰难的处境之中,由此不难看出老王虽然是一个行将就木的粗人,但也有着其精细和警觉之处;而第四句话就是一种晦涩难以言明的状态,老王在自己大限将近之际,表明了自己的内心活动:送东西是表明自己的感谢之情——并不是要钱的。但纵观整个场景,老王的言语吞吞吐吐,究竟是想要什么呢?恐怕只有自己才能说得清、道得明。
四、结束语
探寻会话的内在含义,显然是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和探究难度的。从当下语用学的理论来看,课文里双方在会话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合作性原则”。而事实上,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人物是常常超越与背离这种原则的,这就需要读者能够从文本的语境中,不断超越文本对话的表面含义,想方设法去领悟人物内在的语言内涵,不仅要懂得人物在说些什么,更需要从人物的心境出发明晰这些话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基于文本表达方式所开展的成果展现方式,就成为了学情视角下进行教学评价的关键性标准。
参考文献:
[1]朵文娟.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8,(11).
[2]袁碧蓉.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延伸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9,(2).
[3]周建平.让学生激情飞扬——浅论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情感激发[J].学周刊,2016,(32).
[4]王琴.九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9,(28).
[5]马铮.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