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词汇移动学习影响因素研究*

2019-12-06 06:33陈真真林旭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词汇学习移动学习

陈真真 林旭

摘   要:文章通过构建技术接受度模型,分析了进行课程整合时大学生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以及使用态度对移动词汇学习的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学习时间投入对使用意向有一定影响,英语水平、移动学习经验、使用时长对行为意向没有影响。本研究对开展基于移动学习的英语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移动学习;词汇学习;技术接受度;移动辅助语言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21-0032-03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大学英语四级要求达到4500以上的词汇量,大学英语六级要求达到6000词汇量,这意味着在高中基础上至少要增加1000词汇量才能达到四级水平,增加2500的词汇量才能达到六级要求。由于英语并非自己的专业,学生投入到英语学习的时间难以保证,加上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不足,词汇学习的效果不甚理想。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学习已成为大学生广为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移动学习的个人性、便捷性、泛在性在词汇学习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相关研究亦表明移动辅助方式对促进词汇学习有积极效果。[1]大多数移动词汇学习研究都是基于非正式学习情境而进行的,针对课程内容整合时的移动词汇研究的关注不多。本研究参照技术接受模型,考察影响大学生进行基于课程的移动词汇学习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基于课程整合的移动学习的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一、移动词汇学习的优势及其研究现状

心理学研究表明,间隔性学习(spaced learning),又称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对于记忆保持的效果显著优于一次性“填鸭式”学习的识记效果。将学习内容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复习,可以有效地防止遗忘、提高记忆保持的效果。移动学习具有便携性、情境性、个性化、协作性等特点。[2]对于词汇学习而言,移动学习的便携性可以随时随地复习单词,便于进行间隔重复学习;结合图像、声音的多媒体学习方式更有利于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手机单词测试可以提供即时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激发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

鉴于移动词汇学习的诸多优势,加之技术实现难度相对较低,移动词汇研究成为移动语言学习研究中成果最为丰富的领域。这些研究考察了通过手机短信息、email、手机Web、手机APP等不同形式进行单模态或多模态词汇学习的效果,且大多数研究均表明移动词汇学习能有效促进词汇学习。[3] 整体上,移动词汇学习研究虽然受到较多关注,但大多研究都是基于独立于课程外的非正式学习情境进行,移动学习辅助课程词汇学习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某理工院校的大学英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505名大学英语二年级学生参与了研究,分别来自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六个学院。学生使用我们基于Moodle二次开发的移动学习平台辅助进行课程的目标词汇学习。根据学习进度,每单元分别要掌握约50~70个目标词汇,全册书共计八个单元。词汇练习提前导入到学习平台中,每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要求完成移动平台中相应的单词学习任务。学生当中使用该平台学习时间不等,使用时间最短的一学期,最长的四学期。

2.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问卷分为不同部分。一部分是学生背景信息,包括学院、性别、英语四六级成绩、英语学习情况和其它移动学习软件的应用情况等。另一部分为技术接受度问卷,主要参照Davis[4]的技术接受度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问卷编制而成。技术接受模型是一个用于分析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的模型,有着良好的信度效度,自提出以来广泛地应用于商业、教育等领域。该模型有两个主要的核心变量,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简称PEU)和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简称PU),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对使用行为意向产生影响。(见图1)

3.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检验

在课程结束时对进行移动词汇学习的14个班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484份。最初的技术接受度问卷共设15个项目,经过两次因子分析和内容一致性分析,显示当问卷项目减为12个时,问卷有着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内部一致性检验表明,四个因子的Cronbach系数在0.892~0.948之间,问卷的总体Cronbach系数为0.963,表明问卷有着较好的信度。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KMO值=0.946,Bartlett值=6286.861,p<0.00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四个因子的累积解释方差达到87.890%,且与设计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使用意愿四个变量吻合,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回归分析结果

为了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需要建立三个回归方程。第一个回归方程以感知易用性为自变量,以感知有用性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验证假设H1(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个回归方程以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为自变量,使用态度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验证假设H2(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H3(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三个回归方程以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使用态度为自变量,使用意向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验证假设H4(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H5(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H6(使用态度对使用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回归分析显示,三个模型均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水平,说明回归方程有效。DW值均在2左右,残差项相互独立,不存在自相关。三个模型中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第一个回归方程为PU=0.685×PEU,可以解释因变量48.6%的变化,感知有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一条假设成立。第二个回归方程为ATU=0.244×PEU+0.653×PU,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66.8%的变化,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都对使用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比感知易用性更大,H2、H3假设得到验证。第三个回归方程为BI=0.063×PEU+0.369×PU+0.540×ATU,可以解释行为意向80.0%的变化,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使用态度对使用意向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使用态度,H4、H5、H6假设均得到验证。平台操作越便捷、感知效果越强,使用意向越强烈,这也与经典的技术接受模型结论相一致。

为验证第7条假设(英语水平会影响感知有用性),以四级成绩为自变量对感知有用性进行回归,回归模型不显著,回归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p=0.783>0.05);以四级成绩为自变量对使用意向进行回归,回归模型亦不显著,回归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p=0.498>0.05)。英语水平对感知有用性、使用意向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无论英语水平如何,对于移动词汇学习的接受度没有显著差异。移动词汇学习是一种适合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辅助方式,在实践中有着比较强的适用性。

2.方差分析结果

针对研究假设H9(移动学习经验会影响感知易用性)、H10(移动学习经验会影响感知有用性)、H11(移动学习经验会影响移动词汇学习的行为意向),One-way ANOVA结果显示,经常使用其它移动学习软件的学生和很少、从不使用的学生,对于移动词汇学习的感知易用性(F=0.674,p=0.610>0.05)、感知有用性(F=1.314,p=0.264>0.05)以及使用意向(F=0.901,p=0.463>0.05)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移动词汇学习经验对易用感知、有用感知、使用意向无显著影响,拒绝H9-H11假设。这说明课程词汇移动学习的接受度较少受到学生先前移动学习经验的影响,不论学生的移动学习经验是否丰富,对课程移动词汇学习的接受度没有显著差异。

针对研究假设H12(参与时长会影响感知易用性)、H13(参与时长会影响感知有用性)、H14(参与时长会影响移动词汇学习的行为意向),One-way ANOVA结果显示,不同参与时长的学生其移动词汇学习的感知易用性(F=1.666,p=0.173>0.05)、感知有用性(F=2.105,p=0.099>0.05)、行为意向(F=2.493,p=0.059>0.05)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参与时长对移动词汇学习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向没有影响,拒绝假设H12、H13、H14。一般认为随着参与时间变长,对于一项新技术的使用兴趣会随之降低,使用意愿也会降低。但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的移动学习意愿具有一定的持久度和稳定性,移动辅助词汇学习的形式无论采用一学期还是更多学期,学生的接受度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作为课程学习的一部分,学生主观上有学习单词的意愿,因此对移动词汇学习的接受度相对稳定。

针对研究假设H15(学习时间投入度会影响感知易用性)、H16(学习时间投入度影响感知有用性)、H17(学习时间投入度会影响移动词汇学习的行为意向)假设,One-way ANOVA结果显示,不同学习时间投入的学生其感知易用性(F=0.703,p=0.749>0.05)没有显著差异,感知有用性(F=4.790,p=0.001<0.05)、使用意向(F=4.862,p=0.001<0.05)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ost hoc检验结果表明,每周英语学习时间半小时以内的学生,其移动词汇学习的感知有用性与投入0.5~1小时、1~2小时的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行为意向与投入0.5~1小时、1~2小时、2~3小时的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与投入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间无显著性差异。拒绝H15假设,H16、H17假设成立。英语学习时间投入少的学生,相对英语学习的动机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移动词汇学习的有用性感知较低,使用态度也不积极,使用意愿不高;学习投入多的学生与投入少的学生正好相反,他们英语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也相应更多、更好地掌握了各种词汇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对移动辅助词汇学习的主观需求不强,因此在感知有用性、使用意愿方面与英语学习时间投入少的学生并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

四、利用移动学习辅助英语词汇学习的教学建议

1.选用易用性好的移动学习平台

我们的研究表明,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影响,可以解释感知有用性高达48.6%的变异。系统操作越方便、越简单易用,用户会感到对学习的帮助越大。反之,如果词汇学习系统的操作不方便,即便内容很有效,也会让学生感知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感知易用性对于使用意愿也有显著性影响。这说明在设计移动学习活动过程中,系统的易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进行移动词汇学习活动的设计时,要选用操作便捷、界面友好的平台辅助学习。尤其当前很多高校都在采购或开发自己的移动学习平台,动辄投入几十万元资金,如果易用性不良,会最终影响学生的使用意愿,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

2.重视词汇练习内容的質量设计

从标准化回归系数看出,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态度的影响要比感知易用性大。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意愿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它与平台易用性、使用态度可以共同解释使用意愿80%的变异。这说明在设计移动词汇学习项目时选用方便的学习平台固然重要,但更要重视内容的质量,要根据词汇习得理论以及外语词汇习得的相关研究结论,设计出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果的学习内容。在进行移动词汇学习活动时,要从词汇的选择、词汇练习形式的多样性、设计的科学性等多方面入手,对词汇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设计。

3.适应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我们的研究发现,移动词汇学习适用于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辅助课程词汇学习的方式。但学习时间投入不同的学生之间则表现出更多的差异性。学习投入时间半小时以内的学生其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向都显著低于投入时间较多的学生,但与投入英语学习最多的学生组则无显著性差异。这给予一线教师的教学启示是在开展移动词汇学习活动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宜采用不同的词汇教学策略。移动学习在人数众多的中等学习投入度的学生中接受度最高,是一种比较适宜的辅助课程词汇学习的学习方式。但对于英语学习时间投入高和投入低的学生群体,则需辅以其他策略提升使用效果。对于学习积极性低、英语学习投入少的学生,一方面要提高其对词汇学习的重视程度,另外还要辅以直接讲授等其他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提高词汇习得的目的。对于学习积极性高、英语学习投入多的学生,单纯的课程移动词汇学习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通过增加词汇难度,并结合听说读写等综合技能训练的形式提高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Mahdi,H.S.Effectiveness of Mobile Devices on Vocabulary Learn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18,56(1):134-154.

[2]黄荣怀,王晓晨,李玉顺.面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设计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09(1):3-7.

[3]Burston,J.Twenty years of MALL project implementation:A meta-analysis of learning outcomes[J].ReCALL,2015,27(1):4-20.

[4]Davis,D.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词汇学习移动学习
也谈I’m finished的意义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英语词汇移动学习可行性分析
智能手机APP支持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