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社会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发的严格。以往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所以高校要不断地挖掘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从而使学生在更好的学校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 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200—02
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进行学习成长,所以如何促进完善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是当下高校管理者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弊端和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改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策略,希望可以使高校学生管理方式集系统化、人性化以及弹性化于一体,为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高校中,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行有效的学生管理,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成长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校学生。[1]除此之外,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也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高校的学生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管理团队不完备
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中,管理人员比较缺乏,一般高校学生的管理者是高校的领导以及管理部门的相关教师。管理者负责的范围比较广,工作内容也比较多,很多教师是不愿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即使一些专门负责学生管理的辅导员也是在评上职称之后要求转岗。学生管理人员不能长期管理,使相关的管理工作得不到延续。相关的管理者不能认真细致地观察,就不能及时地发现校园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存在的问题,自然会使学校管理的效率受到很大的影响。此外,一些管理者,往往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管理工作,没有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使得管理体系僵化,不能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学生管理工作。
2.管理形式单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情况新形势都在不断涌现,所以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创新。若是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一直固守传统做法,不及时地改变和革新,会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管理制度硬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群体对象是非常有个性和思想的大学生,因此学生管理,要考虑学生群里的具体情况,使学生认可并接受管理。但是现今的高校学生管理一般都是强制性的,这种硬化的管理方式在新形势下已经越发地不合时宜了。僵硬化制度化的学生管理,缺乏温暖的人文关怀,使得学生不认可,管理工作很难开展。
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
1.增强管理力量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都是这个会议强调的。[2]其中所谓的全员育人就是说要求相关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求员工集体的参加,从而进行系统的管理,使得高校管理者的权利和责任得到很好的确认。一方面,学校学生管理者要将管理层次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校级的领导主要进行思想层面领导和管理,下达从上而下的政策指导;而中层的管理者,主要是在上级下达的相关思想和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监督;教职工和辅导员则主要负责落实相关的制度和规定。通过科学合理的层级划分,可以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系统化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学生也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角色,所以在进行高校学生管理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高校学生管理,例如學生会、社团等组织,既要给予一定的自由,也要进行监督管控。通过将校园的全部力量进行积极的调动,从而使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
2.创新管理模式
以往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一般都是制度化的,这种管理方式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问题和弊端。在新形势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管理模式是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当前的信息化技术不断的进步、发展和普及,多样管理者也要在基于信息化背景进行相应的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将信息技术灵活地融入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并通过民意调查和收集,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与时俱进,可以更好地符合学生以及相关老师的要求。
3.管理制度灵活化弹性化
要想使高校学生的管理被广泛地认可,并且可以顺利地践行落实,相关的管理工作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就是在校大学生,所以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兼职就业情况,情感状况等了解清楚,从而使相关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制度制定时,可以将这些因素考虑其中。在进行相关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定的时候,要尤为注重学生的学习以及就业情况,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成功率。一些实习工作的开展,学科考试,技能培训等活动,相关的管理政策可以更加契合学生的需求。[3]此外,还要构建完善人性化管理制度,使高校学生的管理制度更加具有弹性和人文关怀。使管理制度既可以约束管理学生的行为,又可以很好地促进激励学生,提高管理制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4.加强管理者的素质水平
高校学生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管理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管理者要非常敬业并且爱护学生。要热爱学生管理工作,要时刻围绕学生,细心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另一方面,相关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以及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务工作。除此之外,相关的管理人员还要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引导教育的能力,在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使学生可以更加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最后,最为重要的是,作为管理老师,要做到作风优良,爱国守法,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从而使管理方式更加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
总而言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结合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在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诉求之后,及时地转变更新管理模式,在不断创新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此外,在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使管理方法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和弹性。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赵雪萍,梁旭康.新形势下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路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195-196.
[2]田盼盼,张乔会,彭诚.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辅导员学生事务工作管理[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5):165-166.
[3]周国财,鲁卫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9-72.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