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伟雄,张龙,陈幼娟
(梅州市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梅州医院)SICU,广东梅州 514031)
液体复苏是临床中常用的技术,研究表明该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有良好预后价值[1]。但是实际中却也有多项临床实践表明,实施液体复苏的对象如果合并心功能不全,常会因不必要的液体负荷引起患者心功能恶化,延长患者的监护时间,所以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在行液体复苏的术后,需要加强相关的监测工作[2]。本次研究中,探讨了采用被动抬腿实验(PLR)结合无创心排血量监测评估对实施液体复苏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科收治的52例有自主呼吸但却需要进行补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下面至少一项需补液的标准:(1)收缩压小于90 mmHg或需使用中剂量血管升压药物的患者;(2)心率大于100次/min;(3)组织低灌注,肾功能障碍在2 h以上或肝功能障碍;(4)皮肤花斑[3]。排除标准:无法进行PLR的患者。
1.2 方法
1.2.1 PLR与无创心排血量监测操作方法 PLR:分成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患者45°半卧位;第二阶段为患者仰卧位,并且下肢抬高45°进行PLR 5 min;第三阶段为患者45°半卧位;第四阶段是保持45°半卧位,并在30 min的时间内为患者静脉输注500 mL 6%的羟乙基淀粉扩容。
CO测量:使用美国Analogic公司生产的心阻抗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测量CO,测量频率为8 s/次,同步监测心率及血压等参数。检测床头CO的变化率,主要是辅助患者为平卧位,患者安静3 min后,监测平卧位时的CO指标,之后抬高床头到30°或者60°,测量CO;将体位改变后5 min的CO最大值作为基础,计算床头抬高时候CO变化率。△CO30=(CO30-平卧时CO)/平卧时CO。
1.2.2 分组 参照补液后SV的增加情况,将患者分成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两组,其中有反应组为同第一阶段比较,第四阶段补液后SV增加≥15%;无反应组SV增加<15%。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应用ROC曲线分析PLR所致△SV预测容量反应性的价值。P<0.05为差异明显。
2.1 基本资料 52例纳入研究的患者,结合SV情况,有反应组27例,无反应组2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流动力 有反应组在PLR各阶段△CO30、HR无明显变化,无反应组在PLR各阶段指标变化显著(P<0.05)。见表2。
液体复苏为行手术治疗的危重病患提供重要帮助,但是液体复苏也容易引起心功能损伤,影响患者预后,所以为了避免不良事件发生,针对行液体复苏的患者,需要加强对心脏损伤的监测[4,5]。
心脏反应情况的监测上,常用PLR与无创心排血量这两种方法,且常联合使用[6]。PLR可有效预测自主呼吸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指导临床液体治疗,但需注意的是PLR对应的CO、SV组借助热稀释法进行监测,这限制了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7,8]。而无创心排血量的出现,正好为PLR的使用提供一个载体,无创心排血量应用了连续心阻抗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可通过测量CO,计算出△CO30的具体数值,两者联合为液体复苏的容量反应性监测提供帮助。
本次研究结果中,探讨了PLR与无创心排血量联合检测评估容量反应性的价值,结果显示以SV为分组依据,有、无反应的两组在血流动力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提示对液体复苏心功能不全者的容量反应性具有一定的指示价值。
表1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血流动力学情况(Mean±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