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华,何玉峰,王洪保,何琪芳
(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外三科,广东河源 517000)
本院对收治的混合痔患者采取了内痔套扎术、外痔切除术联合治疗,结果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98例混合痔患者,纳入标准: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伴有肝门部坠痛与明显便血等表现,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合并传染疾病者;随机将患者分成A组、B组,各49例。A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均在29岁-70岁间,平均年龄(46.7±2.1)岁;病程0.5年-20年,平均病程(11.3±2.3)年;B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均在30岁-69岁间,平均年龄(47.1±2.2)岁;病程1年-21年,平均病程(11.0±2.1)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A组被给予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即:首先,对患者术区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处理,引导患者取左侧卧位,同时屈髋屈膝,局麻处理;然后用弯止血钳夹住外痔顶端,再用另一把弯止血钳夹住内痔基底部,于患者外痔做一放射状梭形切口至齿状线,接着将外痔曲张静脉丛与增生结缔组织彻底剥离切除,而后双重缝合内痔部分并采用8字结扎处理,并将结扎线上2/3痔核剪除[1];最后止血处理,待患者无活动性出血后,利用丝线间断性缝合伤口,并于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定时局部清洗、换药。B组给予内痔套扎术、外痔切除术联合治疗,即首先引导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处理,于肛门镜下暴露齿线与内痔痔核,确定套扎痔核位置与个数;然后于齿状线上方1.5 cm-3.0 cm处负压吸引套扎痔核、脱垂粘膜与黏膜下层组织,后在肛镜指引下把自动痔疮套扎器枪口对准需要套扎位置,关闭负压口,等到组织被吸入到枪管内后且负压值在-0.08 mPa-0.1 mPa范围内,再次确定套扎组织同齿状线距离,保护好齿状线,右手食指转动棘轮,将胶圈释放出,并松开负压口放出被套扎组织[2];采用同样方法处理其它痔核,但注意多个痔核套扎时,需考虑两痔核的距离;最后,套扎完成后,结合外痔个数,采取分段形式沿着肛管呈梭形切口其皮肤与皮下组织,将皮下曲张静脉团剥离,修复创面,并于术后在肛门内留置吲哚美辛栓、油纱与排气管,外部则用纱布呈塔形固定处理。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对比分析(Mean±SD)
表2 两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创面愈合时间、术后VAS疼痛评分。若患者便血、疼痛等临床表表现基本消失且创面及时愈合,则为治愈,若临床表现显著改善,但创面愈合出现延迟,则为有效,若临床表现无改善,或创面不愈合,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此外,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术后VAS疼痛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如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如表2所示,A组、B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88%、97.95%,比较无差异(P>0.05),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
在临床上,混合痔属于肛肠科多见病症,一般均需手术治疗,而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有着重要影响。故本次研究中B组患者被给予了内痔套扎。外痔切除术联合治疗,结果显示该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创面愈合时间、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接受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的A组患者;而且虽然两组治疗总有效比较无差异,但A组并发症发生率达20.41%,显著高于B组的6.12%。综上所述,针对临床混合痔患者,给予其内痔套扎、外痔切除术联合治疗,可明显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整体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