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向红
215000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苏州
脑梗死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与致残率,动脉粥样硬化为其病理基础。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是血脂代谢异常,而血管内皮损伤会导致患者出现炎性反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脑梗死症状。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炎症蛋白,与脑梗死有着密切的关联[1]。瑞舒伐他汀属于新型降脂药物,比较其他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更强,能够抑制炎性反应本课题主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采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价分析,现报告如下。
2018年1-12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220 例。①纳入标准:均符合诊断标准,经磁共振成像确诊为脑梗死,病程1~3 d,体重>60 kg。②排除标准:肝功能、肾功能异常患者,药物过敏患者,急慢性炎症患者。经电脑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110 例。观察组男60 例,女50 例;年龄42~76 岁,平均60.38岁。对照组男58例,女52例;年龄41~78岁,平均61.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所有患者均需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稳定血压、改善脑微循环、维持血压以及控制颅内压。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规格为25 mg,给予0.1 g 药物。①对照组在此基础治疗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于晚餐后服用。②观察组在此基础晚餐后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20 mg,均治疗30 d。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食欲不振、转氨酶升高以及皮肤瘙痒,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越高,临床效果越差。②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以及白介素-6水平。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以及白介素-6比较: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以及白介素-6 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静脉溶栓为脑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但静脉溶栓对时间要求比较严格,存在一定的限制性。除静脉溶栓治疗外,还应通过科学方法给予药物治疗,改善患者脑梗死症状[2]。脂质过氧化作用、炎症及氧化应激贯穿于脑梗死症状中。作为一种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不仅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还能起到聚集血小板、稳定斑块、抗炎以及抗氧化的作用,目前,已成为改善脑梗死症状的主要治疗方式。瑞舒伐他汀具有强化降脂的作用,是一种二级预防药物,在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时,能充分突出其有效、安全的优势,在临床上已获得广泛应用[3]。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使炎性反应减轻等来阻止形成斑块[4]。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一种脂质沉积疾病,治疗过程长,炎症在其发生中起关键作用,标志性的脑梗死炎症因子是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对治疗动脉硬化具有指导作用。本次试验主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采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分析探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以及白介素-6 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降血脂、降低炎症方面瑞舒伐他汀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具有较强的降血脂与较好的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的作用。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表2 两组研究对象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以及白介素-6比较(±s)
表2 两组研究对象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以及白介素-6比较(±s)
组别 n 超敏C-反应蛋白(mg/L) 肿瘤坏死因子(pg/mL) 白介素-6(pg/mL)观察组 110 10.27±1.35 4.10±1.13 138.21±1.23对照组 110 12.76±1.42 5.79±1.25 162.37±1.42 t 13.328 10.518 134.880 P 0.000 0.000 0.000
总之,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瑞舒伐他汀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与炎性反应,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采取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能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获得改善,提高生活能力,临床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