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火剂”新证❋
——以天回汉墓出土医简为证

2019-12-06 05:50琼,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扁鹊黄芩史记

罗 琼,顾 漫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火齐”(剂)是理解早期中医剂型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在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中亦有出现。然其究竟为何物,汉代以后学者已难知其详,说解也莫衷一是。然近期成都天回汉简的发现为破解这一千古悬疑提供了重要线索,使我们能够另辟蹊径,拓展思路重新认识这一问题。

1 先秦两汉古书中“火齐”的含义

梳理先秦两汉古书中所见的“火齐”(剂),大致包括以下3种含义。

1.1 火候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酒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兼之,毋有差贷”。郑玄注:火齐腥,孰之调也。孔颖达疏:“火齐必得”者,谓炊米和酒之时,用火齐,生孰必得中也[1]。《荀子·疆国》:工冶巧,火齐得。杨倞注:火齐得,谓生孰齐和得宜[2]。

1.2 火齐珠 《文选·张衡<西京赋>》

“翡翠火齐,络以美玉”。李善注:火齐,玫瑰珠也[3]。

1.3 火齐汤 《韓非子·喻老》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4]”相似内容见载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诊齐桓侯,另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仓公应用“火齐”(剂)的6个医案(具体见下文)。

第一种含义来自于《礼记·月令》总结的周代酿酒经验,讲究原料的选择,曲蘖的制作,操作的洁净,器具的精良和火候、温度的适宜。火齐释为“火候”无疑。第二种含义的“火齐”与翡翠并提,依李善注是玫瑰珠,当是由其赤色而光耀,故以火名之。章太炎据此提出“火齐即云母”之说[5],惜乎其论不详,故不为时人所信。

至于第三种含义则与医药关系密切。李今庸认为:“火齐汤则是今日之‘煎剂’也,是一种‘剂型’,不是‘方名’,亦非‘治则’。”[6]“火齐”即是“火剂”,为扁鹊、仓公所熟练使用,然其为何物前代注家却语焉未详。山田庆儿曾感叹:“习惯上称作‘火齐’的这一医学术语,实际上只见出于《韩非子·喻老篇》与《史记·仓公传》……后世已经遗忘了这一术语。但是,从战国末期到汉初一直被使用。”[7]古代医家多有推测其为黄连解毒汤或《金匮》泻心汤者。如金代医家张从正好用清热逐火之药,认为“火齐汤”就是“三黄汤(黄连、黄柏、黄芩)”[8];清·吴仪洛主为黄连解毒汤者(黄连、黄芩、黄柏、栀子)[9];张璐主为《金匮》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10];周魁主为“三黄汤”(黄连、黄柏、黄芩)[11]。俞慎初在《中国医学简史》中引周湛然《辨证指归》亦言:“火齐汤,即三黄汤。”[12]后世《华佗神医秘传》一书虽为伪书,却是一部既辑录有华佗遗著遗意,又编入历代验方的古医籍。书中引吴普注:“考意火齐汤,用附子、肉桂、大戟、大黄、汉防己、车前子、防风,此岂可常用,意何恃为绝技也哉?”[13]指出火剂是含有附子、肉桂、大戟、大黄等药物的方剂,然其说不知何出,查无实据,亦不足采信。

2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火齐”运用规律

提及“火齐”次数最多且关涉其医学内涵的古书,莫过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诊齐桓侯时论“针石汤药之所宜”云:“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柰之何。[14]”相同内容《韩非子·喻老》:“血脉”作“肌肤”“酒醪”作“火齐”,指出疾病在肌肤、血脉,适用于针石治疗;疾病在肠胃,适用于火齐、酒醪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与此相应。其言“中、外”之义,与血脉、肠胃之分正合。《素问》一书中未出现“火齐”,仅可见“必齐”与“毒药”或“汤液、醪酒”并提(凡2见)。孙诒让认为“必齐”是“火齐”之误,“火”“必”二字篆文形近,因而致误[15]。

《汉书·艺文志·经方序》所谓“经方”者:“量疾病之浅深……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16]”《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可知,古经方有“水火之齐”,为扁鹊所善用[17]。而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简称《史记·仓公传》)所载仓公之病案,“火齐”亦多所施用。由此可知,以“火齐”治疗疾病在里(肠胃)者,乃是扁、仓一脉之成法。

考《史记·仓公传》所载仓公25个病案中,“火齐”用例凡6见,引录如下:(1)治齐郎中令循病涌疝,令人不得前后溲。饮以火齐汤,一饮得前〔后〕溲,再饮大溲,三饮而疾愈;(2)治齐中御府长信热病,不可以见寒。为之液汤火齐逐热,一饮汗尽,再饮热去,三饮病已。即使服药,出入二十日,身无病者;(3)治齐王太后病风瘅客脬,难于大小溲,溺赤。饮以火齐汤,一饮即前后溲,再饮病已,溺如故;(4)治齐北宫司空命妇出于病气疝,客于膀胱,难于前后溲,而溺赤……即更为火齐汤以饮之,三日而疝气散,即愈;(5)治齐淳于司马病迵风,饮食下嗌辄后之。即为一火齐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6)治齐王故为阳虚侯时病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18]。分析上引各例可总结出仓公“火齐”运用的规律:6例中有3例出现“难于前后溲”的症状,1例见“饮食下嗌辄后之”,1例见“逆气不能食”,可见其适应证多属“病在肠胃”之里证者(病在膀胱者,亦有大便难症状);服药后患者多出现“前后溲”(2例)“气下”(1例)“疝气散”(1例)“热去”(1例)的反应,由其功效可知其应当为攻下逐热之剂;服药后多可收“一剂知,三剂已”之显效,单用“火齐”的疗程一般不超过6~8 d,此后有时还需服用他药以巩固疗效,可见其以攻病为目的,非能常服久服之剂,须中病即止;服药时多配合以液汤、米汁及粥等,可见其为药力峻猛之剂,恐病者难以耐受,故必要时需以粥、汤缓和其药力。再者以五谷配合药物服用,可能也有引药达肠胃病所的考虑。

3 天回医简《和齐汤法》中出现的“火齐”

2012~2013年成都天回镇西汉墓葬出土了一批竹简医书,为探索早期中医学术源流提供了新史料。经整理者研究,这批医简乃扁仓一脉相传之书,该医简所见之“敝昔”,在传世文献中因音义相通转写为扁鹊;天回医简的核心内容《脉书·上经》《脉书·下经》为仓公所传“黄帝扁鹊之脉书”;医简中所述之刺法,多与《史记》所载仓公之法相合;以题名简命名的《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恰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仓公所传书有《逆顺》《五色》相应[19]。值得注意的是天回医简《五色》“病不表,不【可以鑱】石。病不裹<裏>,不可以每(毒)藥。不表不【裏者】,死也”(简707),所言分“表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亦合乎扁鹊主张的治疗原则。天回医简中治60病之医方,整理者据其主旨以《史记》著录仓公所传之书“和齐汤法”命名为《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简称《和齐汤法》),该书为我们呈现了扁仓医学调剂用方的法度。

《素问·玉版论要篇》:“客(原作‘容’,据新校正引全元起本及《太素》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20]”此论详述汤液、必齐、醪酒其用不同,疗程长短不一,正合《汉书·艺文志》所云:“量疾病之浅深。”巧合的是,“汤液”“醪醴”这两种剂型在《和齐汤法》均有出现,而“火剂”“必齐”一语虽未直接出现,但有两处方中出现“药必”或“药力必”,可考其意。

治山(疝)〔一〕。少腹痛,引腰脾(髀)痛,前後浭<溲>難,如(癃)狀〔二〕。(屑)大黃二,黃芩、狀<伏-茯>{霝/土}(苓)、土婁根〔三〕、蜱蛸各一〔四〕,并合撓,温醇268□二升,取藥一合,入中撓,莫(暮)毋食,旦先食,酓(飲)之,侖再出〔五〕,酓(飲)〔六〕,藥力必而食。·禁鮮魚、彘肉、葷(简260、268)。

以上两方均提及服药后会有“仑(沦)再出”和“燧再出”的反应(“仑”“燧”隐指泻下之物),与服用“火剂”之后“得前后溲”相类。且《和齐汤法》所载“治山(疝),少腹痛,引腰脾(髀)痛,前后浭(便)难,如(癃)状”的主治病证,与《史记·仓公传》载仓公用“火齐”所治的“齐郎中令循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后溲”,以及“齐北宫司空命妇出于病气疝,客于膀胱,难于前后溲,而溺赤”两则病案,彼此症状表现非常接近。由此逆推,其方当属仓公“火齐”之类。再观两方之组成皆以大黄为主药,为《吴氏本草经》提供了一条颇为关键的证据:“大黄,一名火参。[21]”“火剂”“火参”皆以火为名,恐因互有关联而得之。由此推测,“火剂”当指以大黄为主药的泻下逐热剂。因其攻逐之力甚强,故方中特别强调服后需饮(即饮粥,、鬻字同)以缓和药性,这与仓公火齐与米汁、粥同服的用法亦相切合。《吴氏本草经》的作者吴普为华佗弟子,华佗则是东汉末期扁仓医学之传人,其学有渊源,故其说可据。

无独有偶,《武威汉代医简》中有一“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外方”,其组成、服法与上引天回两方相类——大黄、黄芩、芍药(各一兩)消石(二兩)桂(一尺)46 桑卑肖(十四枚)蟲(三枚)凡七物皆父且,漬以淳酒五升,卒時煮之三47。其中大黄、黄芩、桑螵蛸三药为此方与天回“治山(疝)方”所共享,而以醇酒温服之法则是三方皆同,且此方与天回“治心腹方”均先以醇酒渍药,恐非偶然相合,而是两者之间有传承关系的证据。据考古研究,出土医简的武威旱滩坡墓的年代当属东汉早期[22],可见扁仓“火齐”之法,至东汉时仍在承传递嬗。后世张仲景之方有“泻心汤”“大黄虫丸”,皆大黄、黄芩并用,与“火齐”最为近之。故张璐云:“伊尹三黄汤,仓公名火齐汤,《金匮》名泻心汤”,虽不知何出,洵非凿空之谈。

同时,以上两方中与“仑(沦)再出”和“燧再出”并见“药必”或“药力必”一语,则疑与《素问》所谓之“必齐”有关。《素问·玉版论要篇》:“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病深”即病已入里而尚可治,依扁鹊所云之传变次序当在肠胃之间,为“火齐”之所主;而所云“二十一日已”,恰与上方“服之廿日,已”的服药疗程相符。如前所述,《和齐汤法》中的两方当是《素问》所谓之“必剂”。而仓公用“液汤火齐”治齐中御府长信热病的病案中,“三饮病已”之后仍使服药“出入二十日”至“身无病者”,疗程亦近于“必齐”所主治者。

从主治功用、服用方法、服后效验综合比对可知,“火剂”与“必剂”当是同出而异名,均是以大黄为主的攻下之剂,可致“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的功效[23]。“火剂”因其主药大黄异名“火参”,且有逐热之功效而得名;“必剂”则因其药力迅猛、药效显著而得名。《内经》因此用“必剂”表示与毒药相提并论的峻猛之剂。“火剂”“必剂”两名皆不误,各有渊源,可并存之。另《灵枢·终始》还出现“至剂”一语:“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24]”“必”“至”二字均有“极”义。“必”字在《玉篇》中释为:“极也,果也,然也,敕也,专也。[25]”“至”字在《玉篇》中释为:“极也,通也,善也,达也,大也,到也。[26]”“药必”“药力必”两处“必”字与“至”义同,此处用如动词指药力起效。而在“必剂”和“至剂”中,“必”和“至”均用形容词,言其药效显著也。《汉书·艺文志》:“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27],亦用效验之义。可见,“至剂”亦同于“必剂”,或为“火剂”的又一异名。

4 结语

成都天回出土药方简《和齐汤法》与仓公渊源颇深。笔者发现,《史记》中仓公所用药方包括下气汤、药酒、消石齐、窜药、丸药等剂型以及用寒水法,在天回汉墓医方中皆有相应的实例出现。而如本文所论,通过分析《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火剂的应用规律,仓公所善用之“火齐汤”恰好与天回汉墓出土药方简《和齐汤法》中见“药必”或“药力必”的两方相符,故而为我们破解“火齐”(剂)这一千古谜团提供了新证据。本文的考证结论是运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二重证据法”的成果,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和齐汤法》为扁鹊仓公所传这一观点。

猜你喜欢
扁鹊黄芩史记
炒制温度及时间对黄芩主要成分含量的分析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黄芩主要化学成分对口腔疾病作用的研究综述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活性成份含量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讳疾忌医
扁鹊与牛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