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针对传统的思政课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新的“三三四制”思政课考核体系,使思政课考核实现“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目标,即:学生文化知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和习惯养成素质[1],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让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解决个人意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个人思想素养和品行,适应社会的多元需要。
[关 键 词] 考核体系;思政课;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6-0044-02
我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考核评价模式日益不能适用我国社会的要求。教育部已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2],这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来的。由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考核应注重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及实践能力,而现行的考核体系则偏离了该目标。同时,高职院校思政课考核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满足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传统考核模式的分析
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对学生思政课的有关考核方式改革成果也不断推出。但大多改革仅停留在考核学生理论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或者实践教学上,对学生将理论变为品行,将知识变为行动,以及知与行统一上的考核还没有进一步系统化,以致思政课对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方面成效不明显,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和弊端。
(一)以期末卷面考试定成绩
这种方式以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单纯评定学生学习的好坏。自高考恢复以来,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化,但分数论的观念还依然存在。他们将衡量成绩好坏的标准认定为考试分数的高低,这样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只顾埋头读书,不闻窗外事。从而造成了有些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在考试时通过不正当手段,拿到一个自欺欺人的高分。这种评价方式完全背离了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标。
(二)以课堂考核与期末卷面考试结合定成绩
这种方式是按一定比例(课堂学习与期末卷面考试以4 ∶ 6或3 ∶ 7)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这种考核方式较第一种看似合理,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太多弊端。为了能拿到课堂考核的40分或30分,有的学生上课既没带书,也不听课;有的学生就带一部手机,老师上课他看微信或玩手机游戏;有的就上课开始时抬头点个“到”,老师讲课他就埋头睡觉。这些学生到综合考核时可能也会有一个不错的分数,但是他们不仅没掌握思想道德理论知识,更不可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同样偏离了“高职思政课的考核应注重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目标。
(三)课堂考核、实践考核、期末卷面考试综合定成绩
这种考核方式较之前两种方式更合理,这也是我们学校曾经采用过的模式,即:學生思政课成绩=课堂考核20%+实践考核30%+期末考试50%。课堂考核的确可以督促学生必须到堂学习,实践考核是让学生参加学校某一次公益活动并写出个人心得体会,这可以检验学生把理论知识变成为实践,但有的学生只是为了提高思政课程的分数,并没有把掌握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些考核方式应该是过去高校或长或短时采用的方法,我们学校过去都曾采用过。笔者通过几十年的思政课教学及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经验,摸索了自己认为较合理的模式。
二、改革考核模式的设想
改革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思政课实效性的提高。这是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学校曾多次进行过改革,在过去的评价机制基础上,加上个人的工作积累,尝试采用“三三四制”综合考核体系。
“三三四制”综合考核体系是一种把学生文化知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和习惯养成素质三个方面作为考核指标,按照“三三四”的比例,最后得出思政课综合考核成绩,即学生的理论文化成绩占30%,政治思想表现占30%,日常习惯养成占40%。
(一)理论考试成绩
思政课是我国所有高校的必修课,是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课程,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修养的课程,理论考查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惯用手段。为了发挥理论考查在巩固知识的认识和运用上的作用,在考查方式上可以灵活设计,如通过闭卷的笔试形式或者开卷的论文形式等来检查。当然,理论考试内容一定要体现政治理论的专业性,同时还要能体现教与学的关联性,更要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的能力。综合考查此部分内容考核成绩占总成绩比例约为30%(根据实际可微调)。
(二)思想表现成绩
学生通过思政理论课的学习,在实践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因此在考核体系的内容构成中,专门增加了一项思想表现成绩,制定好学生思想行为得分的衡量标准,确定学生思想行为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合理比例。这一过程在教研室统一指导下,由任课教师自行来进行量化考核,主要是运用制定的《思政课考核之学生思想表现考评表》来对学生的政治思想表现进行评价,由任课老师、辅导员、学习小组、班干部、学生本人组成考评组,在考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组合。这部分成绩的考核在操作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是整个考评体系改革的突破口。此项考核成绩占总成绩比例约为30%。
(三)习惯养成成绩
当前,高职院校对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越来越重视,而思政课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的必修课,更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对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辅导员能对大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行引导,任课教师的以身作则也能起到示范作用。[3]实践活动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可以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专题研讨会、知识竞赛、辩论赛、红色诗词朗诵会、调查实践成果汇报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考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取得的效果。校外实践则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社会发展问题调查、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要求学生写心得、写体会、写报告,考查学生的成果。从各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进行量化打分,运用已制定的《思政课考核之学生习惯养成评价表》,综合上述各项成绩得出习惯养成评分。本部分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也是约为40%。
三、改革模式的实施预期效果
(一)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凸显四个特色
“三三四制”考核体系更着眼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切实开展学生的政治思想实际考评、注重课程学习的过程性、加强理论教学的实践性、体现政治理论的专业性,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模式改革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在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注重了因材施教,注重共性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课堂内外多元途径的教育渠道使教学更贴近实用性。在教育过程方面,加强了从课堂教育向实践教育、信息网络化教育延伸,从学校教育向社区教育、社会教育拓展。教学内容的设计源于教材并适度高于教材,使教学内容由封闭、僵化变得开放、生动和更具现实包容性与新颖性。
(二)回应和满足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急迫需要
教育部于2013年4月12日下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视频会议上,已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据此,高职思政课的考核应注重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及实践能力,而现行的考核体系则偏离了该目标。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考核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满足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三)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构建科学的思政课考核体系的需要
当前用人单位在选人时,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都将敬业精神排在第一位,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是思政课要完成的任務。而当前思政课现有的考核模式单一,对高职学生的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重视不够,实效性不强。因此,探索基于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推行“三三四制”思政课考核体系,使思政课考核成绩综合体现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和习惯养成素质三位一体的考核目标[4],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考核体系接受度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较大提高,思政课到课率保持在95%以上,课堂上干其他事情的人数大为减少,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思想素养和良好的品行。同时,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实施多样化考核能让自己能力得到提高,课余生活也极大地丰富。
如2015年4月举办学院首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选送了113组学习成果参加了湖南省复赛,我院第29号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研究》被抽中代表学院参加复赛,成功出线入围八强参加湖南省决赛,最终学院荣获高职高专组季军,陶思琼等五名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二等奖,刘艳、韩玉玲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2015年10月举办学院首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竞赛,用微视频和微评论的方式拍摄身边“感动人心”和“发人深省”的瞬间,并选送30组优秀作品参加湖南省决赛,一项作品荣获湖南省“十佳微评论”。
总之,思政课考核体系改革突破了思维惯性,优化了思政课考核体系,促使学生思政课理论内化,推动学生知行统一,使思政课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1]刘淑春.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探索与实践[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6):145-147.
[2]刘燕.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6(1):70-72.
[3]刘道红.对高校的几点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1,9(3):78-81.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