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图像识读能力培育的教学实践

2019-12-05 02:44卢兴
文教资料 2019年27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教学实践

摘    要: 图像识读能力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能促进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能力提高,是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能力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侧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实训能力,对图像识读能力的培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较为有效的教学指导策略。本文通过对作品进行文本性分析,使学生在理论经验上提高对技能技法的认识;在实践表现上更自信地寻求到经典对作品给予的参照,更重要的是在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逻辑,全面提高艺术素养。

关键词: 教学实践    图像识读    文本分析

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提升不仅使学生在新时代用美术的方式、跨学科的方式解决美术问题及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而且使学生在未来进入社会获得幸福感。换言之,美术教学强化核心素养的培育,实质指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和长远意义,对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发展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美术表现”能力即绘画技能技巧的培养,忽视其他方面素质的养成。尤其对于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因其和美术表现能力相比似乎不关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缺乏较为有效的指导策略,在侧重实训能力培养的职业院校的美术课堂中,图像识读能力被误解为一种理论修养而较少作为教学重点对待。

事实上五大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且紧密相关的,在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中,任何一项都必不可少。图像识读能力既受到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能力的制约,又促进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能力的提高;图像识读能力被认为是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思维基础,在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中获得切实的理论依据。只有重视图像识读能力培养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改变单一技能培养的现状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因此,改变课堂授课行为势在必行。

笔者承担的一项课改课题《线性素描在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试图让学生对绘画作品做文本性分析,进行图像识读及相关能力的培养。在课题计划课堂中,学生除必要的技能实训外,还要撰写一短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品分析,包括重点学习的艺术家和自己的作品。

为什么不是做课堂上的作品点评,而必须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主要考虑到三方面因素:首先,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较难形成严密条理的逻辑,无论任何形式的课堂点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口头表述均不及书面陈述来得深刻;其次,文本表述既能提高美术素养,又能提高文化素养。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文学基础较为薄弱,美术专业学生尤甚,文学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方面;再次,短篇文字的撰写是今后科研论文撰写的基础,这几乎是所有职业院校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弱项或忽视项,论文写作仅依靠毕业时的论文指导是不够的。

由于学生之前并未有这样的经验,甚至因文学水平不高而作文表达能力弱,并让学生改变网络复制粘贴的恶习,显然这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有些勉为其难。因此,设计一个可以借鉴的“模板”则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这个“模板”包含如下内容:(1)对艺术家做简要的介绍;(2)对所属艺术流派的简介,此两项可以通过文献摘抄,重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总结概括的能力;(3)作品风格特征。

对作品进行风格特征分析最主要的是使学生初步形成以艺术风格学方式理解绘画的图像研究的思路。对学生而言,作品的绘画语言如造型、色彩、构图、肌理等能够直接获得一些发现。要求在直观感受上再做较高一级的分析,如:形成此种风格的因素,艺术家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比较,同一艺术流派不同画家的作品的比较分析,同样题材在中西方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等都可以开拓学生通过风格特征识读作品的路径。例如:欣赏凡·高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除了对动态、色彩、笔法、构图等直观描述外,还可以考虑凡·高这样画人物是不是受了米勒的影响?他和米勒的人物具体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早期绘画中的人物和成熟时期的人物有什么关联?可以只利用作品的背景处理方式作比較。如能仔细进行技术分析,就一定收获很多,对判定一个画家的风格的形成和画家基本的艺术规范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样为美术表现能力的提高积累理论。

作品内蕴分析:作品的内蕴涉及个人情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政治因素、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也是较难从画面中直观获取的。探讨作品的内蕴可以借助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手段进行分析。例如用符号学的观点可以将图像解读为艺术家创作的带有隐喻性质的符号从而探讨其中体现的隐喻的思维:作品中的线条和图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受?画中的红色有着怎样一种象征意义?又如以社会学的观点探究画家创作这个作品时所处的文化气氛:画家为什么要画这样一幅画?是谁让他画这样的画?以身体学的观点理解画家创作作品时的感受和意识:作品是否反映了画家在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下创作的?画家创作状态反映出了什么样的自我意识?如此等等,都将对作品的识读引入更深层的内蕴理解中。但是对于文化和艺术修养缺乏积淀的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以这样专业的研究方式解读作品,确实有些过于勉强。如何理解作品的内蕴?其实对于学生而言有一个最好的角度:情感的角度。将重点放在对作品情感体验的描述,以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为切入点,较为深刻地探究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可行的方式。因为绘画本身就是感觉的世界,是画家对人生、对历史、对宇宙的最直接最内在的感受。对鉴赏者来说由情感体会情感,实现对生命本身的思考,恰恰契合审美态度的本质。

学习体会:重点谈学习后的收获,尤其是经过临摹大师的作品,比泛泛观察体会得更深入,对实践训练是极为有益的补充。一方面强化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成为下一步实践的经验指导。

学生作业案例:《对弗洛伊德素描头像的学习体会》17-25班秦雅萱

弗洛伊德全名卢西安·弗洛伊德。表现派画家,英国最伟大的当代画家之一,偏好人物画像与裸体画像,被泰特美术馆誉为“20世纪毕加索之外最伟大的艺术家”。祖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影响了中国大批画家,陈丹青、刘小东、朝戈、毛焰等都深受其影响,以刘小东为代表。对此,刘小东说:“能有弗洛伊德的影子,是我的荣幸。”

他的绘画风格是抽象的,以“丑”的形式展現出来。我选择的这幅画是弗洛伊德画的一个国外的男人。整幅画面主要刻画的是脸部,衣服的刻画较少。头发用弯曲的线条构成,有粗有细,有些头发和背景融为一体。眉毛在整幅脸上色调显得较为深,与脸部形成了对比。脸部用转折的短细线条构成,短细的线条给人感觉很紧密。眼睛非常有神,眉毛之间紧皱着,让人感觉他好像在看着什么东西在思考。又高又长的鼻梁使眼睛更深邃,让人感觉很坚定。嘴唇部分按照他唇的走向画,竖向的线条使整个脸都长长的,给人一种很严肃的感觉。耳朵部位是极大的,脖子位置的双下巴微微凸显。衣服的地方并没有太多刻画,用很少的线条把衣领画出来。背景是用交叉的短线条构成的。

在这次绘画中我能体会到卢西安·弗洛伊德先生画这幅画的认真程度,这次绘画对我的排线有很大提升。

点评:从这位同学的分析看,基本上能以提供的“模板”撰文,而且有一些值得肯定之处:艺术家基本信息虽然是通过网络查阅获得的,但对文献信息的筛选做得很不错,没有太多冗繁的介绍;对大师作品风格的分析能从线条元素的形态、排列、组织等方面做尽可能细致入微的描述;最值得称道的是能够从这样一张素描习作上揣摩出人物的情绪,可以看出在审美判断能力方面还是有基础的;文辞朴素,文章结构完整,最后一句话简略说出对自己绘画的帮助,证明学有所获。

从文中看到一些不足。如对作品的风格特征的评论仍处在较为浅显的层次,更高层次的形成性因素及比较性分析尚不能涉及,没有对作品内蕴的分析(当然与此幅作品仅是素描习作也有一定原因)。反映出学生在美术史、美学、心理学及文化综合素养上的欠缺;语言表述朴实可嘉,但文辞修饰能力尚觉稚嫩,对今后学习提出问题,也指明努力方向。

总之,通过这样的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是可行和必要的。对于现阶段学生而言,通过对作品作细致深入的文本解读,在理论经验上强化和丰富技能技法的认识;在实践表现上更自信地寻求到经典给予学习的参照。更长远的意义在于在这样的不断实践中,在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方面逐步形成理论逻辑,将图像识读能力从直观感受慢慢提升为理性思索,从而在今后专业道路和人生道路上都能有美的智慧相伴随。

参考文献:

[1]尹少纯.尹少纯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1.

[2]卢兴.绘画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线性素描在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GH-1716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教学实践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文本情感计算系统“小菲”的设计及其在教育领域文本分析中的应用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
《化学:概念与应用》专题作业设计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