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的难度相对较高,物理题目中经常会有干扰项出现。因此,学生们在做题时需要审好题,才能避免在考试过程中出现失误,掌握关键词和句子,挖掘隐藏条件,画出好的分析图,掌握物理过程的要点,学生在审问问题时的困惑来自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不足,不能找出关键点来突破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审题能力差,往往不能准确地捕捉问题的信息,导致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发展不足。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物理审题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教学策略,希望对今后物理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物理;审题能力;教学研究
一、 引言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在考试过程中,掌握关键词和句子,挖掘隐藏条件,画出好的分析图,掌握物理过程的要点,并且需要提高学生对有效信息的获取,使解题过程更为容易。学生在审问问题时的困惑来自对问题的思路没有理清。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审题能力差,往往不能准确地捕捉问题的信息,导致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发展不足。具体地说,物理试题的能力是通过阅读课文知识点,理解试题的意义,阐明试题所包含的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想象物理画面,以及澄清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二、 主题关键词的理解
在对物理主题的描述中,会将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放在题干中,而这些词语都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例如,我们在学习完物理速度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出一些试题让学生们练习,巩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可以在出题时,加入一些“平滑”“恰到好处”“匀速”“平衡”等,这些关键词隐含着大量的物理现象、模型和过程,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信息。例如,“刚好”和“恰好”这两个词经常会涉及一些关键问题;在做速度相关的题目中,会出现一些“加速、匀速、减速”的词汇,我们需要分析判断物体所做的运动,从而根据运动形式,结合相关物理速度公式,将其中的问题解答出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逐字思考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
三、 挖掘主题词干的隐含条件
在做物理题的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中没有明确给出,但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条件。例如,“物体在光滑的板上移动”,其中“光滑”表示不考虑摩擦力,所以我们在做题时,可以知道该物体运动的摩擦力为0。有些表示物体运动缓慢时,我们需要知道缓慢表示速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也就是说,没有加速度。平衡状态:“小球从某处自由下落”,其中“自由”的意思是小球不受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而只受重力的影响。所以当我们审清题意时,会发现问题中所表达的含义主要是求重力的答案。物理现象的出现是以具备一定条件为前提的。当我们知道哪些条件是可用的,哪些现象可能发生时,只要在标题中给出一些物理现象,我们就可以找出相应的隐式条件。例如,“两个接触物分离或不分离”的隐式条件是它们之间的弹性力和摩擦力为零;例如,“断绳与不断绳”的隐式条件是绳子的张力达到其最大值;又或者在做两个物体的追击问题时,当它们相遇而不相撞时,情况相同。当同时到达同一地点时,后者的速度不大于前者;当组合外力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组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当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时,系统的动能最小”等等都是常见的。内隐条件是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意识,但需要教师从旁指引,让学生慢慢加强对隐形条件的发现。
四、 认真审题,排除干扰因素
在高中物理题目的思考过程中,我们需要理清教师出题的意图,并筛选出题干中与问题无关的干扰因素。就可以准确地解决问题。然而,要正确的筛选出与问题无关的因素,就必须加强对物理理论知识和相关定律的理解。例如,“在同一个地方,有两个简单的单摆球:A和B。摆球的质量比是4∶1,摆球的长度比是1∶4。A和B的周期之比是多少?”只要知道单摆球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无关,就可以摆脱“摆球的质量比”的干扰条件。利用单摆球周期为1∶2的公式,很容易计算出周期比。例如,当我们在做重力、摩擦力的题目时,需要了解到这个物体的重力是多少,他对地面的摩擦力是多少,同时在不同方向受到物体的拉力是多少,都需要根据题干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最后题目只要求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时,这个不同方向受到物体的拉力数据就相对于干扰条件。物体和水平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以及这个力也受到干扰。消除干扰条件后,由动摩擦力公式,可以方便地计算出摩擦力。
五、 数形结合,充分利用图形辅助检查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和生活为基础的课程。许多物理实验和物理过程都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这些图像与实验的关系可以应用到试题的考查中,有效地挖掘出题目中隐藏的条件。因此,在高中物理考试中应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和物理图像。例如,如果一个人从路灯下走过,看到他脚下的投影,如果他以恒定的速度v移动,他的投影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什么?答:匀速直线运动。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用作图的方法来分析,用相似三角形来解决很简单。当然,要掌握数字与图形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学习和捕捉课题所包含的图形思想,在日常教学中引入更多解决图形问题的思想,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 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
考题除了要具备上述的实践技能外,还要求学生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因为考题过程是学生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和思维灵活性相结合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考题基础外,还需要具备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他们一看到一个很长的话题产生惊慌,不知道怎么读,也看不清这个话题的意思,这必然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审题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再加上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考试技能,必然会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也为更好地为建设高效的高中物理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七、 結论
综上所述,加强和提高审题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准确记忆物理概念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要善于理解关键词,挖掘隐藏条件,消除干扰因素,充分利用图形。并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提高,使他们的审题能力进一步加强,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明建国.高中生物理审题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下),2019(3).
[2]张洪军.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7:73.
[3]冯小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2018.
作者简介:
郑泽伟,湖北省襄阳市,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