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婷 刘运尧
摘 要:各类教育机构是补习教育作为当代中国教育变革和发展中的重要教育内容和现象表征,对传统的教育体制产生着双重影响。补习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功利化的倾向是文章基于功能主义理论体系及教育功能观研究的前提和基本教育情境。对当代中国补习教育现象进行深入探析,辩证的分析了补习教育对传统教育的促进作用与阻碍作用,在功能主义视角下对补习教育进行了质疑和反思,提出正确引导、政府规范补习教育的发展是研究补习教育现象的重要语境和基本问题。
关键词:功能主义;补习教育;传统教育
目前,“新东方”、“学而思”等教育机构以规模各异、特色鲜明、功能性强、遍地开花的特点适合了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应试需求和家长期盼等多种层面教育目标的需求而迅猛发展,已然成为了当代中国补习教育的重要特色和基本表征。只要家中有学龄儿童,从0—22岁,几乎无不接受着各式各样——或单项技能才艺、或专项考试培训等极具针对性的补习教育样式的熏陶。而补习教育的师资结构也从以前的“单项聘任走教”制发展为机构“专业技能教师团队”制。应该说,补习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一定程度与我国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更新成正比例关系。但是,透过这纷繁复杂的补习教育现象背后,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其对正规教育、对素质教育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作用。我国的系统教育按文献记载可追溯到“痒”的设立。汉代以后,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下,儒家文化为我国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形式以私塾为主,清末引入了西方的近代教育。近代实际意义面向大众的补习教育萌生于欧美发达国家,作为在校教育的补充满足其社会各阶层对专业知识需求的补充。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补习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已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目前补习教育的现状为:任何年龄段的中国人都能在市场上找到需要的培训学校和相关课程。
作为重要的教育社会学学派的功能主义主要研究方向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宏观教育问题,以维持社会的均衡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文章试图立足于功能主义的视角,对补习教育现象进行深入探析,进而理性地认识补习教育现象的合理依据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补习教育在当代存在的合理性与缺陷
众所熟知的“新东方”是我国补习教育规模化的代表之一,它的成功一定意义上开启了补习教育发展的重大历程。然而,“新东方”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存在的现实背后则隐含和代表的是补习教育的重要教育现象和意义。补习教育是指各类教育对象在接受正规教育之外所参加的、针对其文化或艺术方面需求而进行的辅导、补习的系统的学习活动。因其学习内容仍然依托于学校教育、结构上依附于主流教育,所以也被称为“影子教育”。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以下三种:聘请专业家教老师;参加周末或假期集中学习;参加日常的补习班。最近几年补习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专业,并且其发展速度越来越迅猛。现阶段来看,针对性强、授课特征灵活的补习教育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校教育的不足,但其的快速普及及发展却又无形中挤压学生课余时间,学生自身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导致学生对在校学习产生疲劳、厌倦及抵触作用,从而影响传统教育持续发展的阻碍作用也不断暴露出来。
(一)适时适当的补习教育是对正规教育的促进和补充
补习教育对正规教育的促进和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补习教育对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发展和完善起到促进作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是素质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补习教育最为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在尊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自我学习的需求、独立的爱好特长等前提下采取必要措施的体现;
(2)补习教育能使学生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得到满足,是打破机械化教育、规格化培养、促进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发展的补充。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差距或不足,重塑学生的自信心;
(3)补习教育以各种规模、特殊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创造出了更为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教育情境和教学内容。
综上可见,补习教育一定程度上是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补充、延伸和拓展。补习教育的针对性、灵活性能够获得教学相长的目的,它们依据学生特长,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补习教育一定程度上对正规教育起到阻碍作用
补习教育对正规教育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补习教育的发展引发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冲突。就国内教师队伍建设而言,大量教师为增加收入而选择做兼职教师,进而转移教师用于正规教育教学的大量精力,从而影响在校教育的质量。
(2)补习教育会引起宏观教育的不公平性。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难以为学生提供充分补习教育资源,从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国家政策出现无法消弭地教育不公平性。如果对补习教育不加以约束和管理,任由市场经济进行調节,那些以牺牲学生课余时间和发展创造性思维为代价的补习学校必然会凭借其严格的填鸭式的教学风格和高分手段挤跨较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优质教学资源,从而助长了教学活动的功利主义意识,导致补习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的主阵地。
(3)补习教育对国内现有的教育政策产生了一定冲击,并存在教育理论研究的可能。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如何从整体范围内达到对教育投资的最佳利用状态。二是如何协调补习教育与正规教育的关系、提高正规教育的质量。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隐性教育投资吸纳到正规的教育投资渠道以使之发挥最大效益、减少由于补习教育和正规教育并存所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2]后者关键在于针对补习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冲突应采取哪些措施。
此外,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倡导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补习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的特点对这一教育改革的发展也会造成阻碍。因此,正确引导补习教育的发展,适时适度的规范其发展的方向是当下补习教育需要应对的首要问题。
二、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对教育功能的适用性是补习教育存在的理论基础
功能主义起源于19世纪英国社会理论家斯宾塞学说,发展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其代表理论为结构功能主义。美国社会学者帕森斯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功能就是社会化。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教育的功能是社会化和选择,即教育一方面提供社会化整合,一方面促进社会分化和分工。功能主义理论对教育功能的适用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知识的选择
在功能主义的视域中,教育具备通过专门课程设置来满足社会成员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其特殊才能的功用与价值。伴随社会的现代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接受各种教育、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而获得不断适应科技发达社会需要的各项技能,并真正参与到人类社会的活动中。从教育的功能性角度出发,教育的个人选择和社会选择功能使教育得以充分发展。
(二)促进社会的流动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应当认可“社会差异的存在和合理性”,这种认可建立在“学业成绩水平的差异”上的,通过学校的选择:一方面让所有社会成员获得相适应的社会角色,认可这种選择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流动”使社会成员“振奋起来”,让社会体系获得最优的成员。在学业方面成绩好的学生更适合于带有技术性的角色,从事具体的工作;在道德方面成绩好的学生适合于承担开放性、社会性、富于人情味的角色。所以,这种以成绩为标准的区分制度实际上承担了学习选择的功能。
(三)促进人的社会化
功能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将社会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进行传授,使得人们共同遵守某些规范、承担相应责任、付出智慧和劳动,以促成人的社会化。迪尔凯姆认为,教育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一代向尚未对社会生活有足够准备或准备欠缺者所施加的影响。
可见,功能主义一定程度上依赖并强调科学化,“我们在享受科学化带来的进步时,也需要时刻警惕科学化的弊端所带来的民族文化中人文价值的示威。”
三、基于功能主义理论的补习教育的发展探究
国内近20来随着补习教育的蓬勃发展,补习教育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前文从功能主义理论及其教育功能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其存在的优、缺点,下面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以期为补习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建议。
(一)发挥补习教育的多样灵活性,使之能够弥补正规教育的缺失
纵观各类补习教育,不难发现:补习教育比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由于不受到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等纲性限制,其可提供的补习项目灵活多样,相较于学习课堂教学而言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并且补习教育基本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及拓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补习教育是摒弃了以往教育形式单一化、模式化、僵硬化的模式,能较为充分地考虑学生生存和发展需要,依据其兴趣和爱好来设定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才能,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警惕补习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其成为正规教育的有益补充
功能主义同时也批评和警惕功利主义的思想及教育功利性的追求。教育本是一项关系到人类理想、价值的社会事业,其本质是超越功利的,然而补习教育却是功利主义的。补习教育的功利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事补习教育的受聘教师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接受补习教育的人的根本目的是为以后能升上较好的学校,学知识被看成是一种手段。在补习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关系。补习教育所具有的自由性、不均衡性、功利主义特征与功能主义的基本要旨存在背离的一面。因此,当代社会中的补习教育应加强监管和引导,趋利避害,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将其发展与正规教育相关联,使之成为正规教育的有益补充。
四、结语
“中国历代的教育传承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理念,使得中国与西方有所不同。”规模“新东方”、疯狂“学而思”等教育机构是补习教育作为当代中国教育变革和发展中的重要教育内容和现象表征,对传统的教育体制产生着双重影响。补习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功利化的倾向是补习教育在当代中国蓬勃发展起来存在较深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从教育学原理的角度出发,其发展轨迹反应现阶段国人对提升综合素质的需求量逐步扩大的要求。功能主义观点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补习教育存在进步性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补习教育一方面扩大了受教育者选择教育种类、能够充分满足对教育本身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这一点是良性的。但是,当前补习教育的无序性、排他性却又与功能主义的基本要求相背离,并且对现有的教育体系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并引起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分散受教育者的精力。所以笔者认为:应从教育原理的角度出发、结合现有的教育理论充分研究补习教育的基本特征,以文化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出台相关的监管策略和方案,对补习教育进行必要的监管。从而保证补习教育作为现有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完善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2007(06):18-24.
[2] 黄平,蒋平.冲突与和谐:补习教育发展的前瞻性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2):15-17.
[3] 赵长林.教育与社会秩序——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8):1-6.
[4] 吴婷婷.百年语文教科书选文文化分析——基于清末、民国时期、现代三套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18(07):119-126.
[5] 吴婷婷.近代国文教育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14.
基金项目:文章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陕西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解读及教学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GH17H246。
作者简介:吴婷婷(1979- ),女,陕西西安人,汉族,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刘运尧(1996- ),男,汉族,山东济南人,西安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系2015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