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燕
摘 要: 当今世界,各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为了更好地发展教育,需要树立更正确、更完善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 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
发展问题是当今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任务。发展离不开教育,如果离开教育谈发展,就如一幢没有打好地基的房子。同样,教育也离不开发展,如果教育得不到发展,那么时代很难进步,甚至将停滞不前,更不必谈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1.封闭性。忽视教育教学应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学习,没有联系实际进行实践,教师围绕书本口头传授,整个教学环节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继而认为自己所教即是学生所学,自己精讲讲透了,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学会了、搞懂了,在客观上剥夺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的权利。
2.片面性。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内容固定老化。考核、评价学生以考试分数为准,更不重视学生德育和体育等的发展。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因本身差异而呈现的本真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3.机械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过于强调教学计划的统一、教学进度的统一和教学内容的统一,不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教学活动机械、呆板,教师强灌硬塞,而学生则死记硬背,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4.权威性。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形成教师的完全权威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二、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
孔子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一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颇具有远见性和深刻的传承性。
1.在德育教育方面。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他的道德教育的两大明显特征是:一是狠抓德育这个根本,在德、智、体、美等诸育中,德育被放在重要的地位并加以强调,他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而德育的基础教育便是他所谓的务本。德育的根本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完备的人格。二是重视方法与途径。孔子关于德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最大的仁爱之心、“泛爱众”和“拨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他的德育倡导:“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慎言敏行。”这种道德教育思想一直影响至今。
2.在教育心理方面。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孔子就意识到教育心理,对学生学习发展的重大作用。他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指出学习的内驱动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学习有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层次的最高境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怀着兴趣发现、探索、解决问题。在兴趣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望其项背,以他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其内涵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更丰富、更深刻。对于启发式教学法,他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虽只有八个字,却生动地体现了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法的完整过程,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孔子的教学,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时,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矛盾而又无法解释时,教师才点拨一下,然后让学生继续认真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悱”的心理状态时,教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启发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发现、探索,教师只是从旁点拨,起引导和促进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促进,并且指出“一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的统一。
三、承继传统,完善教育
在因材施教方面,现代教育一直在倡导,并且也一直努力地向它靠近。但是,在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比过去倡导的更富有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把自己的爱倾注于教育事业中。鲁迅说过这样的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在教学相长方面。教师必须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孔子的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者的影响,对现代教育观念的影响都是不可小觑的,这里仅提到两方面。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是密切联系、一脉相承的。在这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在一些不良风气弥漫的时代,我们有必要回到孔子时代,学习伦理道德思想,让教育更具有内涵,内容更丰满,使教育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文侃.比较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3]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