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几年,在基础教学领域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微课程。很多人尤其是一线教师对它仍觉陌生,本文旨在界定微课程的概念,并且阐述微课程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及其作用,从而让微课程能更好地服务于初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历史教学;作用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处于快节奏的生活当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不断地接受新兴事物。从2009年的微博出现,到如今的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课程等等的“微系列”日益风靡,“微”字无处不在,它成为目前社会的潮流,同时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适应的一个趋势。“微”其实是一种效率的表现,也就是用最短的时间体现知识的精华。随着人们越来越倡导“微”,那么我们过去传统的45分钟初中历史课堂是否应该加以转变。能否利用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将知识更好地掌握,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 微课程的概念界定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最早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提出,即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因此微课程又被称为“一分钟的微视频”。近几年在中国,也涌现出了很多研究微课程的专家学者,如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广州大学的田秋华副教授、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他们对微课程有着自己的认识。其中,令笔者较为赞同的是黎加厚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很多人认为微课程就是微视频,其实不然,微课程的范围要比微视频广泛,微视频只是微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制作一个微课程,教师除了要制作微视频以外,还要制定与课程相关的学习任务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也就是微课程的组成部分包括:微视频、学习任务单、学习活动流程等。
二、 微课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一) 微课程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1. 立足学科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专家学者明确提出了七点教学建议,其中一条就是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求教师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并且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新课标突显了历史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指出了这一门人文学科如何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在让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是有趣的,也是极有意义的,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却不免单一,以至于我们根本达不到预设的目标。学生有时连最起码的历史知识都不能很好地掌握,更不用说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了。所以,微课程既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的教学方式,又能避免原有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某些弊端。
2. 以人为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师应转变自身固有的甚至是落伍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很多电影都改编自小说,这些小说原先无人问津,但被拍成电影后,观众们被影片的情节、画面、音乐所感动,于是情不自禁地想要再去看一遍小说,带着问题去看,也带着情感去看。我们的历史教学也是一样,先以生动形象的视频打动孩子,再让孩子接受已有的知识,提出存在的问题,带着他们的问题去学习、请教、释疑、提升,那么我们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3. 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能否顺应时代的潮流,跟上时代的节奏,决定了我们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历史知识虽不变,但呈现的方式要多样化。是用最老套的講述法进行口耳相传,还是用先进的微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显然是需要我们斟酌的。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不代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其实可以进行整合。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早已不再是几十年前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适应新事物的能力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他们的眼中,一切新事物都是充满色彩的,而旧的东西是那么的黯淡无光。历史学科本身所讲述的东西已经很古老了,如果再用古老的方式呈现,就真正地落伍了。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如何用新颖独特并且吸引学生眼球的方式呈现历史知识,是我们要突破的一个瓶颈,而微课程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 微课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1. 辅助教学
微课程包括了微视频、学习任务单、学习活动流程三个大的方面。微视频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声音诠释了某个知识点的结构和重难点。学习任务单则是根据学情进行制作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可以结合微视频、书本、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来完成,在学习任务单中,可以留有一个版块作为学生的提问环节,也就是让学生写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这样更有利于答疑解惑。而教师也就可以在收集学生的任务单时,不仅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知道学生的普遍问题是什么,在课堂中重点讲述学生通过预习发现的疑难之处,这样更好地突破难点。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笔者制作了微课程,分别对宋朝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了展现,目的是让学生预习且展示学习成果,想要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完成学习任务单,了解宋朝的衣食住行,以便课堂的小组展示。学生饶有兴趣地在线学习,完成了学习任务单,也写下了自己的疑惑。第二天,在看完他们的学习任务单之后,笔者很快地改变了展示宋朝衣食住行的决定,而是重点进行答疑解惑。因为,学生对宋朝的衣食住行的表象已经很熟悉了,不需要再进行展示与讲解,他们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北方人吃羊肉而不吃猪肉?为什么人们出行不骑马?所以,社会生活反映的是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学生能明白社会生活,却不能很好地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结合起来,我们教师应该去解决学生的疑难之处,而不是重复地去讲解学生的已有知识。
2. 培养能力
多问才能多思,多看才能多想。微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右脑分工明确。左脑控制逻辑、语言、抽象思维,而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很显然,右脑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可是我们现在普遍的学习内容与方式,更多的是适应左脑学习的素材,所以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微课程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声音和影像,直接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体验,对开发学生的右脑,推动学生以创新思维完成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微课程的学习任务单和学习活动流程的设置中可以有自主学习,也可以有合作探究,通过分组合作,共同探究来完成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比如,在制作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这一课的学习活动流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利用网络,讨论罗斯福新政的每一项内容以及作用,同时评价罗斯福。后来学生们向我展示了他们的聊天记录,比如其中一个小组是探讨罗斯福新政在工业方面的措施和作用。他们的聊天记录大致如下:
组长:同学们,我们组的任务是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工业方面的措施和作用。大家说一说措施是什么?
组员A:书上有一句话是,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组员B:我在微课程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罗斯福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我认为这是完整的表述。
组员C、D、E皆同意组员B的说法,此时组长将老师制作的微视频调到相应的位置进行截图,得出结论,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如组员B所说。
组长:既然提到了《国家工业复兴法》,我们找一找相关介绍。
组员C:我这有一段文字介绍,该法律是规定了很多工业方面的内容,包括工人的工作时间和工资都有所规定。
组员D:这就意味着国家对工业进行着宏观管理,不再是之前的自由放任。
组员E:从这点能看出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的特点便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组长: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不能得出这项措施的作用呢。
组员C:复兴工业,同时加强了国家对工业方面的指导。
其他每一个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最后由每一组的组长进行归纳,大家将本组的结论再拿到课堂上让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错误的观点删除,保留下来的正好就是预设的标准答案。提出正确观点的学生来纠正错误观点,指出错误的原因,摆出证据,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学习能力。
3. 提高效率
通过微课程,我们将原先一整课的内容进行分解,分解成只有一个知识点的微课程,若干个微课程又构成了一个体系。所以,它是点——线——面的结合。学生可以挑选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微课程进行学习,把不会的不熟练的知识点加以详细地学习。在课前,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疑惑。课堂上,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疑难点,有的放矢。课后,学生进行復习,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认识,多次学习自己不太熟练的知识点,直到掌握为止。因此,微课程是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它避免了简单重复,让师生把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知识点上。学生提前知道自己的疑惑,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然后学生再次进行查漏补缺,会的知识不再浪费时间,之前不会的知识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攻破难关。
三、 微课程对初中历史教师的要求和启示
微课程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也是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当今社会,我们要做的是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接受新的知识,随时迎接时代和社会给我们的挑战。在20世纪90年代,也许PPT课件对我们来说一个陌生的概念,当我们渐渐地熟悉它掌握它并发现它的弊端的时候,它也势必被其他形式的辅助教学手段所代替。在今天,微课程铺天盖地地袭来,我们当然要理性地看待它,但不能拒绝它。不了解微课程,当然就不能批评微课程,用了之后才有发言权。实践告诉我们,所有的辅助教学手段都只是辅助,教师是不可被替代的,所以,我们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不能纯粹地依赖辅助教学手段,而要将所有的技术都掌握地得心应手,挑选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手段进行应用,将它们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唐军,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概念的界定[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1).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李玉平,张瑞琪.微课程:让学习更有效[J].今日教育,2014(3).
作者简介:
许晔,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钟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