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泽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认为,经济生活中参与市场行为的人的一切行为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生产者在生产活动中希望将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采用种种方法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毒品犯罪的高收益相对应的是,毒品犯罪的成本较大,其中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毒品犯罪的显性成本包含获取毒品原材料、加工、储存、运输等的支出以及组织运营、购买设备、逃避打击等的支出,由于我国政府对于打击毒品“四禁”(1)《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四条: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方针的实施,使毒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其境内的生产规模难以扩大。毒品犯罪的隐性成本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因实施毒品犯罪而导致的合法利益损失。风险成本是指进行毒品犯罪而可能带来的,因被侦查、逮捕、审判、赔偿等所导致的物质损失与精神损失。由于刑罚相对稳定, 犯罪风险成本主要取决于查处率的高低以及惩罚的及时性。依照我国刑法三百四十七条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50克海洛因即可判处死刑,虽然毒品犯罪的惩罚相当严厉,但是其查处概率和惩罚的及时性相对较低,因此总体上毒品犯罪的风险成本远不及其所带来的收益,这使得犯罪分子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不惜铤而走险,实施毒品犯罪。
依据生产方式存在的差异和出现时间的先后,毒品可以分为第一代毒品、第二代毒品和第三代毒品。第一代毒品为海洛因、大麻等传统毒品;第二代毒品为冰毒、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氯胺酮(K粉)等合成类毒品;第三代毒品主要指新精神活性物质(NPS)。新型毒品在广义上指第二代毒品和第三代毒品。第二代毒品和第三代毒品的出现时间较晚,具有原料易于从化学制剂中获得、生产加工步骤简单、销售方式和吸食过程更为隐蔽等特点,使得其区分于传统第一代毒品。鉴于毒品的巨大社会危害性,近年来我国禁毒部门联合公安、海关等部门频繁开展打击毒品的专项行动,毒品犯罪数量呈下降趋势。合成毒品仍是毒品市场的主力,同时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爆发式增长给现阶段禁毒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近年来毒品的种类趋于多样化,对毒品范围的界定呈急剧扩大的态势,毒品市场上出现了诸多新精神活性物质。据联合国的报告显示,新精神活性物质2009年有166种,2012年上升到251种,2014年达388种,2015年陡增至602种, 一年之内增长幅度达55%(2)游彦,邓毅,赵敏.第三代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NPS)发展趋势评估、管制瓶颈与应对策略[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7,29(01):97-102.。例如,2019年4月1日我国多部门将芬太尼类物质列入《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并于5月1日进行全类列管,而在此之前我国仅列管了25种芬太尼类物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换代更新极为迅速,近年来被认定为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物质种类呈爆发式增长,特别是衍生的阿片类药物在市场上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近年毒品犯罪数量持续下降(见图1)。导致毒品犯罪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禁毒部门开展“禁毒2018两打两控(3)“两打两控”是国家禁毒委和公安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的以打击制毒犯罪、打击贩毒犯罪和管控制毒物品、管控吸毒人员为重点的专项行动。”专项行动等,对毒品犯罪采取严厉打击,有效地铲除了产毒、贩毒组织,使得毒品供应链出现断裂,使得一部分毒品消费无以为继;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新型毒品使毒品消费形式越来越隐蔽,使得查处难度加大。
图1 2008年——2018年破获毒品犯罪案件数量(4)数据来源:国家禁毒委发布的《2018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
究其本质,毒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特性,最显著的特性就是毒品缺乏需求弹性,这是毒品犯罪难以根除的根本性原因,旺盛的市场需求使得毒品生产者在高压下仍铤而走险进行毒品生产活动。
毒品需求是毒品需求者主观需求和客观能力实现的统一(5)任克勤.毒品犯罪现象中的供需关系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5):56-60.。在一般类型的商品交易中,消费者对于一般商品的需求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但毒品消费的实际情况与一般需求法则不符,这是由于畸形的毒品市场所导致的。毒品能够使吸毒人员产生镇静、兴奋、幻觉等快感,同时年轻人群由于对毒品危害的认识不清、追求刺激和快感,常常在歌厅、夜店等娱乐场所隐蔽地聚众吸毒;一些新型毒品更换包装和名称伪装成诸如“神仙水”、“娜塔沙”等新花样,迷惑年轻人吸食;还有一些年轻人轻信流传的“毒品吸食一次不会立刻上瘾”、“吸毒具有减肥、提神的功效”等谣言,导致他们初次沾上毒品,最终掉入毒品的深渊。吸食毒品会逐渐形成强烈的毒瘾,使吸毒人员不能基于毒品价格变化来理性选择毒品的消费量,最终沦为吸毒成瘾者。吸毒成瘾者在生理上对毒品形成严重的依赖,吸毒的剂量和频率会不断增长,吸毒行为完全取决于其生理反应程度。至此,吸毒成瘾者已经不能够看作是一个普通市场环境下理性的消费者,他们已沦落为这种毒品畸形市场下的“消费奴隶”,毫无经济理性可言。吸毒成瘾者的毒品需求具有“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在消费习惯、对商品的身心依赖、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下,消费水平并不会随着价格上升而必然下降,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逆性,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因此,毒品的需求量不会随着其价格的上涨而产生相同程度的下降。对于一般商品,基数效用论认为,边际效用是商品数量的减函数,即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逐步减少的(6)周军.微观经济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51.,这种现象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经济学的效用理论是基于“理性人”假说的,在毒品消费中,吸毒成瘾者在毒瘾的作用下完全不具备经济理性,其对于毒品的需求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符。吸毒成瘾者对于毒品的满足程度取决于生理反应和心理依赖程度,每次毒品的摄入量往往随着吸毒次数和毒瘾的增长而增长。正是由于这种“不知满足”,致使吸毒成瘾者在吸毒过程中无法自拔,以至于严重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我国毒品的来源分为境外输入和国内制造两种。境外输入主要源自与我国边境毗连的“金三角”、“金新月”地区,这为我国打击走私毒品行动带来严峻挑战。境外毒品流入我国境内的主要通道仍为云南省。据《2018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2018年全国共缴获“金三角”各类毒品29.6吨,同比上升17.6%;全国查获各类毒品67.9吨,同比下降23.9%,这说明“金三角”毒品渗透情况加剧,而国内制度能力大幅削弱。与此同时,“互联网+物流”成为贩毒活动的主要方式,海上大宗毒品走私活动加剧,大量毒品以我国为中转站过境流入世界毒品市场,并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与传统毒品不同的是,新型毒品并非提炼萃取获得,而是通过化工合成的方法制得的,其制造技术简单,生产原料本就是化工产品,这类原料易于获取、成本低廉且生产周期短,因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新型毒品的成本。新型毒品运输方便、原料也较为常见,不易被甄别用于非法用途,大大降低了其风险成本。传统毒品一般都是采用注射式或吸烟式等方法,新型毒品则是采用鼻吸式或口服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7)韦绍斌.浅谈我国新型毒品犯罪的特点及其犯罪的原因[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3(04):30-31.。同时新型毒品常见于KTV、夜总会等环境复杂、人员聚集的娱乐场所,使得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取证困难,降低了新型毒品犯罪的风险成本。
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对毒品以及相关成瘾性药物进行严格管控。不仅对毒品犯罪开展专项行动、处以严厉的刑罚,而且还积极地开展国际合作,在“金三角”实施替代种植措施,消除毒品产生的经济土壤,同时对吸毒人员积极地开展以生理戒毒、心理戒瘾、复归社会三个步骤为指导的戒毒行动,减少毒品的市场需求。在政府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的高压态势下,我国的毒品市场很难在供给上取得大的增长。同时由于毒品生产者数量有限,毒品市场容易形成寡头垄断市场,几个寡头可以在不大幅增加产量供给的情况下,协议共同抬高毒品价格以获取丰厚利润,因此毒品的供给弹性很小,即毒品供给量对毒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低。
吸食毒品对吸食者带来极大的身心健康损害,导致心理依赖和躯体依赖。强迫重复使用该物质的心理渴求称为心理依赖/精神依赖,避免戒断的躯体不适症状称为躯体依赖/身体依赖(8)海洛因戒断者相关线索诱发作用下的镜像神经活动——基于具身视角的药物依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吸毒会导致严重的戒断反应,使人产生焦虑、狂躁、恶心等不良反应。戒断反应使吸毒人员承受巨大的生理痛苦,吸食者则继续维持吸毒的生活状态以缓解戒断反应所带来的痛苦,因此陷入了“越吸毒越痛苦,越痛苦越吸毒”的恶性循环中。除此之外,吸毒常导致吸毒人员营养不良和精神萎靡不振。吸毒过程的不卫生常导致其他疾病,注射方式吸毒常导致感染艾滋病和丙型肝炎。
传统毒品的价格非常昂贵,吸毒者为维持吸毒的刚性需求,常常以盗窃、抢劫等手段非法筹集毒资,从而衍生大量其他暴力型和侵财型的犯罪。新型毒品作用于神经中枢,使其产生兴奋或抑制,使吸毒人员表现出极其亢奋和易怒、是非观减弱且自控力下降的状态,容易由此导致激情犯罪;同时吸毒诱发吸毒人员进行淫乱或赌博等非法娱乐活动,从而带来巨大的附加开销,长此以往,吸食新型毒品的花费不可小觑,给吸毒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供求关系影响着价格的变动,价格的变动势必又反作用于需求,乃至最终影响供给。从宏观来看,毒品的供需关系深受毒品原材料产地、制毒技术、缉毒执法行动、毒品犯罪势力争斗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假设这类宏观外部因素在一段时期内是稳定的,仅从微观的单个毒品市场的角度对毒品犯罪进行供需分析。供给、需求和价格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商品而言,其影响变化的形式会有所不同。例如毒品原材料罂粟,从播种到开花大概需要4-6个月的时间,其生产周期相对漫长。蛛网理论是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论述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以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结果(9)周军.微观经济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45.。均衡状态是指某商品在市场上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状态,此时的价格和产品数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对于毒品而言,其均衡状态及当时的均衡价格为其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E0(如图2)。当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移至D1位置,这时的均衡状态为交点E1,均衡价格由P0增加到P1,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1。但实际情况中,毒品市场中几乎不可能存在均衡状态。根据蛛网理论,毒品供给对于毒品价格的反映相对滞后,其供给和价格的关系与发散式模型相符,即由于毒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即对于价格的变动生产者的反应程度比消费者大,因此毒品的供给和价格之间最终往往会偏离均衡位置,导致毒品市场中往往供不应求,形成了毒品的饥饿营销,维持了毒品犯罪的超高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毒品市场的畸形,消费者缺乏对毒品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毒品生产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努力使得毒品这种需求弹性极弱的商品的价格提升,以谋取暴利。
图2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价格弹性用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本身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10)周军.微观经济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2.。需求的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需求弹性系数的数值用来表示这种反应程度的大小,即:
假定需求函数为Q=f(P)(Q为商品的需求量,P为商品的价格;Q是P的函数),ΔQ和ΔP分别表示需求和价格的变动量,Ed表示需求弹性系数,则:
即ΔQ·P<ΔP·Q
此时商品的价格由P1上升为P2=P1+ΔP,需求量相应地由Q1减少为Q2=Q1﹣ΔQ,则收益的增量表现为:
ΔTR=TR2﹣TR1
=P2·Q2﹣P1·Q1
=(P1+ΔP)·(Q1﹣ΔQ)﹣P1·Q1
=ΔP·Q1﹣ΔQ·P1﹣ΔP·ΔQ>0
即TR2>TR1,总收益增加。因此可得出结论:对于Ed<1的缺乏弹性的商品而言,提高价格会使生产者的总收益增加。
毒品是一种上瘾商品。在经济学中, 上瘾商品是指消费欲望严重依赖于曾经消费的商品(11)袁忠民.对毒品的商品经济学认识[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44-47.。吸毒人员难以自主控制自身吸毒行为,他们对于毒品的需求弹性极低,他们对于毒品的需求量不再取决于毒品的价格,而是取决于其生理反应与心理依赖的需求,他们对于毒品的消费完全丧失了理性,因此在毒品消费行为不符合一般需求法则。鉴于此,毒品属于Ed<1的特殊商品。如果假定其他影响毒品犯罪收益的因素都不变,只考虑价格因素和供需关系,那么将导致因毒品犯罪被打击而使得毒品产量下降的幅度远远比毒品价格和毒品收益增加的幅度要小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毒品利润反而增加。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认为吸毒人员可以分为“瘾君子”与“非瘾君子”,二者对于毒品的需求与其对毒品价格、打击毒品的公共政策的反应是不同的。“公共政策提高毒品价格,好的效应是减少非瘾君子的毒品使用……不好的影响是显著增加了瘾君子的毒品指支出(12)[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第六版.史晋川,董雪兵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512.。”毒品成瘾者对毒品的刚性需求使得毒贩收益随着毒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这就是出现“尽管我国公安机关禁毒部门每年会实施多项打击行动,但是毒品犯罪数量总体上反而呈现上升趋势,形势愈发严峻,于是便出现了毒品防控过程中所谓越打击越严重的怪象(13)郭朋,张学超.毒品犯罪防控对策的经济学分析——以供求定理为视角[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8,31(05):88-93.”的原因。
目前我国对毒品犯罪打击的重心仍然在于对毒品犯罪分子的打击,意图从源头上摧毁毒品生产的条件,从而减少毒品在市场上的泛滥。毒品的消费与需求,拉动了毒品的生产与供给。因此,要分析毒品犯罪的经济规律,为打击毒品犯罪提供经济学视角。对于毒品的防治,不仅要从供给角度切断毒品进入市场,还需要更多地关注从需求角度采取综合性措施,用毒品市场的需求萎缩倒逼毒品供给的萎缩。
目前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未能形成长效工作机制,禁毒宣传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在年轻人群体尤其是一些亚文化群体中形成牢固的拒绝毒品的认知。与之相反的是,吸毒人员和毒品犯罪人大肆制造并传播关于新型毒品的错误认识,谎称“偶尔吸不会上瘾”、“可以瘦身”等,大大降低了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对于新型毒品的戒备心,在其怂恿下很可能走上吸毒的道路;同时,吸毒明星艺人为了追求所谓“精神放松”、“激发创作灵感”而吸毒等负面新闻带来了负面宣传效应,使得人们忽视毒品的危害,对毒品“致命的诱惑”却充满好奇和向往。为有效应对关于毒品的负面信息,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宣传教育措施。一方面,首先要识别出可能吸毒的高危人群,例如有吸毒近亲属的人、滥用酒精的人等等,针对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组织、动员包括其家庭成员及同伴群体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和管理,加强社会控制,以防止其走上毒品的歧途;另一方面,对可能发生毒品交易和吸毒活动的高危场所进行宣传教育,在学校、社区等地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工作,形成曝光效应(14)曝光效应,又称简单暴露效应,是指个体对经常出现的熟悉事物容易产生认同和好感的心理学现象。,将禁毒知识更好地融入日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在夜店、KTV等娱乐场所明显位置张贴禁毒宣传海报,加强对娱乐场所经营管理者的教育工作等。禁毒宣传教育应利用发达的媒体,在电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传播媒介上进行禁毒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宣传的力度、广度与深度。
新精神活性物质(NPS)种类繁多、认知度低、受众广泛等特点使禁毒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危害已经毋庸置疑,但是公众对于它的认识仍然滞后。因此,当下禁毒宣传教育的内容应对新型活性物质进行重点介绍,内容包括新型活性物质的种类、辨别和危害等。
情境犯罪预防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式,主要是针对产生犯罪动机的人及已经犯罪的人,对他们可能作案或经常作案的区域和场所,进行预防犯罪的管理和设计,从而建立起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旨在减少犯罪的机会(15)郭朋,张学超.毒品犯罪防控对策的经济学分析——以供求定理为视角[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8,31(05):88-93.。毒贩和吸毒人员为了逃避打击,往往选择偏僻的地点或者人员成分复杂且环境嘈杂的地点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同时,由于在娱乐场所提供毒品可以吸引吸毒人员,为娱乐场所带来收益,因此,酒吧、KTV、夜店等娱乐场所经常成为吸毒的重灾区。因此,应当制定相应标准责令娱乐场所进行增加照明、避免形成外界不可观测的独立隐蔽空间的改造,加大巡查力度,进行私下走访排查,有吸毒的情况,则对娱乐场所进行停业整顿,对经营者作出重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强有力威慑,使娱乐场所不敢提供毒品、容留吸毒。激发社会大众对于打击毒品的积极性,如2018年8月26日公布并施行的《毒品违法犯罪举报奖励办法》,对举报毒品违法犯罪规定了详细的奖励措施,强化非正式监控,增加潜在吸毒人员的风险成本,使其不愿吸、不敢吸。
吸毒成瘾者对毒品产生严重的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躯体依赖导致严重的戒断反应。为治疗阿片类物质依赖者的戒断反应,可以采取生理脱毒治疗措施,其治疗原则是因人而异,只减不增。所采取的具体方式之一就是替代治疗。替代治疗药物为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其与吗啡有相似的药理作用,可与部分阿片受体结合,产生类似的激动作用。将其替代患者原使用的阿片类物质,在一定的时间内逐渐减少并停止使用替代药物,以减轻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16)邓临新,李崧.阿片类物质依赖的诊断及戒毒康复治疗方法[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9(01):37-42.。除利用医学理论外,也可以利用经济学原理寻找有效的替代性药物。目前我国对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的打击力度非常严厉,但是新精神活性物质管制的法律并没有更新。在严厉打击的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的现实情况下,毒品的价格被抬高、毒品的供应链往往会中断,吸毒人员被迫寻求毒品的替代品,而相对容易获得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往往成为这种替代品。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交叉弹性是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17)周军.微观经济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41.。根据定义有下面表达式(Qx为商品x的需求量,Py为商品y的价格,Exy为交叉弹性系数):
当Exy>0时,x和y互为替代品,当|Exy|越大时,两种商品的替代性的越强。
通过调查一段时期内各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或其他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传统毒品、新型毒品价格的变动率,并通过需求交叉弹性公式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合适的毒品替代品。目前常见的进行替代治疗的替代药物包括美沙酮、盐酸丁丙诺啡舌下含片、盐酸二氢埃托啡、纳洛酮等。综上所述,通过对现有种类繁多的不同替代药物的交叉弹性分析可以找出效用较高的替代品;同时,需求的交叉弹性分析可用于发现更多有效的替代药品种类。需求的交叉弹性分析从经济学视角为生理脱毒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社区戒毒模式,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对吸毒人员进行社区戒毒。2015年国家禁毒委启动“831”工程,开始建立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工作及组织制度,治疗模式更加科学,同时大力发展禁毒社工队伍和志愿者等,标志着我国针对吸毒人员戒毒的工作进一步专业化、职业化。到2018年全年,开展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达24.2万人次。通过社区戒毒,使公共资源在戒毒过程中得以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相较于我国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强制性戒毒模式,社区戒毒模式不会造成吸毒人员在集体中传播吸毒观念、沾染恶习,同时最大限度保障吸毒人员的人身自由,可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有助于其戒毒的心理康复和行为矫治。
社区戒毒应该更加注重吸毒人员的认知、价值观的矫正。大量研究表明,吸毒人员的心智成熟程度往往低于同龄人,他们经常缺乏自制力、同理心,容易情绪化,正如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结构中处于最下层的“本我”,吸毒人员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了追求享乐,显得自私自利。这往往与吸毒人员的成长经历有关,造成了其社会化不良。因此,可以借鉴治疗集体(Therapeutic Community,TC)模式。TC模式为吸毒人员创造一种集体居住的环境,借助其他的行为矫治手段,从而改变他们的认知,时期融入社会主流观念,学习社交技巧并掌握一定的社会生存技能,帮助其复归社会。
始见于198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社区毒品法庭是另一种在社区内戒毒的有效形式。根据美国犯罪和违法事务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n Crime and Delinquency,NCCD)的观点,治理药物滥用问题应该将其“作为一项与健康相关的基本问题,应该属于公共健康领域的工作重点”(18)[美]Curt R.Bartol,Anne M.Bartol:犯罪心理学.第11版.李玫瑾等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480.。社区毒品法庭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仅将吸毒作为一种刑事领域的违法犯罪问题,而更倾向于将其看作一种健康领域的问题。随着对吸毒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美国一些州立法机构对持有毒品或吸毒的行为的有关规定进行修改,强调为在押吸毒人员提供治疗服务,并实施奖励措施,比如若成功戒毒,将免除刑罚等处罚,以此激励吸毒人员积极参与社区毒品法庭。对吸毒人员进行非监禁、非强制性的戒毒措施已经成为矫治的趋势,我国可以学习社区毒品法庭的理念与经验,完善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与社区矫正有机结合,以此为依托实施“矫”与“治”并重的社区毒品法庭模式。
毒品在交易环境下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商品,符合微观经济学领域中的某些规律;同时毒品是一种上瘾商品,因此与普通商品相比,毒品的供给需求对市场的反应与普通商品相比有不同之处。通过微观经济学原理的手段,分析毒品犯罪与一般市场交易行为的“共性”与“个性”,深究毒品犯罪屡禁不绝的经济原因,为毒品犯罪的防治提供思路和有效措施。同时,由于合成毒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泛滥,毒品市场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为毒品防治工作带来新一轮挑战。当前我国对于毒品犯罪的打击仍然侧重于打击毒品供给,对于从减少毒品需求的角度出发的防治措施实践较少或者较为落后。因此,应当在充分分析毒品犯罪经济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毒品犯罪的新形势,在打击毒品供给的同时,学习国内外毒品犯罪防治和戒毒的成功经验,提出以需求为导向的防治措施。使需求反作用于供给,并采取综合性措施减少毒品需求,从而有效减少毒品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