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学检测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的应用

2019-12-04 09:37:38阎光辉张杰卜庆丰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11期
关键词:缺氧性基底节脑水肿

阎光辉,张杰,卜庆丰

(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 CT-MRI室,广东 阳江 529600)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一种新生儿期的疾病,由于围生期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新生儿窒息,引起完全缺氧或者部分缺氧,脑血流减少或者暂停,对新生儿形成脑损伤。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主要表现为惊厥、原始反射异常、意识障碍等[1-2]。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新生儿在围生期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而且容易导致新生儿病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新生儿神经系统受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和判断脑损程度,及早进行治疗,对减少新生儿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新生儿的质量有重要意义。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主要方式是临床表现,同时配合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 CT) 检 查 、 脑 电 图等[3-4]。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 2017 年 12 月到 2018 年 12 月的 60 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患儿经过确诊,符合影像学、临床表现等标准;患儿的相关资料完备,并且保留有外周血血清样本;患儿家属明确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发育不全患儿;先天性遗传疾病;高胆红素血症;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重症感染患儿。60 例患儿中有男性35 例,女性25 例,年龄1~6 天,平均(3.6±0.5)天,其中有过期产儿10 例,早产儿12 例,足月儿38 例。

1.2 方法

所有患儿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使用磁共振扫描仪Siemens MAGNETOM ESSENZA 1.5T。检查时,分别使用功能成像弥散序列,以及常规序列。同时配合使用磁共振成像心电监控系统,监测患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患儿检查时均处于自然睡眠的状态。如果不能自然睡眠,从肛门灌入药物,使用10%水合氯醛0.5 ml/kg。所有患儿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血清学酶联免疫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HIF-1)。采集静脉血,处理后留取血清检测。使用酶联免疫试剂盒,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所有患儿的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以及HIF-1 蛋白水平的检查结果。对比分析使用常规序列和功能成像弥散序列的MRI 技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检出率。对比分析不同组别下患儿的HIF-1 蛋白水平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检查结果

根据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学特点,有26 例出现脑出血的患儿,采用常规序列检测,检出有13例,采用功能成像弥散序列检测,检出有26 例,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40 例出现脑水肿的患儿,采用常规序列检测,检出有25 例,采用功能成像弥散序列检测,检出有39 例,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HIF-1蛋白水平的检查结果

对所有患儿进行血清学检测,HIF-1 蛋白检测从低到高依次为单纯性脑水肿组、局灶性脑水肿伴基底节损伤组、广泛性脑水肿伴基底节损伤组、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组,见表2。

表1 磁共振成像检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结果 例(%)

表2 HIF-1 蛋白水平检查结果 (,pg/ml)

表2 HIF-1 蛋白水平检查结果 (,pg/ml)

组别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局灶性脑水肿伴基底节损伤广泛性脑水肿伴基底节损伤单纯性脑水肿例数26 16 13 11 HIF-1蛋白水平4.04±3.38 2.74±0.63 3.47±1.05 2.02±0.15

3 讨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新生儿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病理基础是脑缺氧,脑血流供给不足,脑组织缺氧会导致静脉压上升,或者静脉淤血增加,导致皮质静脉有不同程度的扩张,主要病因是围生期窒息,改变了神经细胞的通透性,导致神经元坏死、脑缺血、脑水肿,甚至脑实质损伤,出现脑出血[5]。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理变化包括局灶性损伤、颅内出血、基底神经节损伤等。早期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及早进行治疗,对提高患儿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过去没有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使用B 超、CT 检查等方式,结合临床症状。使用CT 检查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和范围等,但容易受骨伪影的影响,并且有放射性。磁共振成像的分辨率较高,对灰质、脑白质能够清晰分辨出来,可以准确分辨患儿脑部病变的范围、性质,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不需要变换体位,就可以进行多平面扫描,进行定性定位判断,相比CT 检查显示解剖结构更优[6]。磁共振成像没有X 线辐射,并且有无创的优势。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变程度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并且可以有效反应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演变过程,尤其是3.0 T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临床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及时治疗都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本次研究显示,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60 例患儿中检出阳性病例为58 例,阳性检出率为96.67%,并且有26 例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6 例局灶性脑水肿伴基底节损伤,13 例广泛性脑水肿伴基底节损伤,11 例单纯性脑水肿,采用功能成像弥散序列检测的检出率,比常规序列的检出率更高(P<0.05)。

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最重要的缺氧感受因子,在脑缺血缺氧的状态下,缺氧诱导因子-1会将上百种缺氧反应性基因表达激活。缺氧诱导因子-1 是一种转录调节因子,能够发挥调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神经元的能量代谢、微血管再生的作用。在脑组织内,广泛分布有缺氧诱导因子-1。缺氧诱导因子-1 参与脑缺血缺氧的过程,在参与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同时,也参与新的微血管的构建,对炎症损伤和迟发性神经元的死亡有介导作用。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大量缺氧诱导因子-1 生成,刺激炎性介质释放,可能出现瀑布级联反应。使用缺氧诱导因子-1 检测,对一些病理基础是缺血缺氧性损伤的疾病,诊断价值较高。缺氧诱导因子-1 可能是一些保护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重要靶点[7]。本次研究显示,HIF-1 蛋白水平检测的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局灶性脑水肿伴基底节损伤、广泛性脑水肿伴基底节损伤、单纯性脑水肿患儿,其HIF-1 蛋白水平有明显的差异。血清HIF-1 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使用HIF-1 还需要考虑发病时间。HIF-1 有一定的时相性。

随着分子生物学病理诊断技术的发展,对疾病诊断率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为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可以采用影像学检测和血清学标志物检测联合的方法。血清学标志物的出现,比组织学病变更早。在出现轻度病变,或者疾病的早期,通过血清标志物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危险信号,从而弥补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局限性[8]。有研究显示,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显示白质髓鞘发育情况,早期脑水肿病变,胼胝体发育情况,辨别脑脊液、慢性和亚急性脑出血,但在诊断轻度和中度病变中,有一定的局限性[9]。通过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学检测,能够有效显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病变程度,以及演变过程,联合检测可以明确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分型。在不同病变组之间,缺氧诱导因子-1 有明显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靶点[10]。在扫描时要确保患儿在安静的情况下,按照先主后次的顺序进行扫描。利用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学检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能够为临床用药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中,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学检测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进一步明确病变程度、分型等,提高诊断的效能。

猜你喜欢
缺氧性基底节脑水肿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黄芪百合颗粒对亚硝酸钠中毒致缺氧性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3:58
联用吡拉西坦与甘露醇对脑出血所致脑水肿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亚低温治疗中的价值
哈尔滨医药(2016年3期)2016-12-01 03:58:41
CT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观察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中外医疗(2015年18期)2016-01-04 06:51:53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IGF-1与缺血缺氧性脑病
西南军医(2015年1期)2015-01-22 0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