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采用微创介入治疗的效果及相关指标观察

2019-12-04 09:37赵学廉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微创神经功能脑梗死

赵学廉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0)

急性脑梗死为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该病多发于中年老人群,且有较高致残率、复发率[1]。目前多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但临床效果不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高,随着微创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其逐渐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微创介入治疗能积极有效疏通梗死相关血管,从而实现动脉灌注,并保护患者心功能[2]。本文主要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微创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8 月至2018 年 8 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 例,纳入标准:①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发现脑血管狭窄>50%;②在发病8 h内就诊,且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或CT 确诊为脑梗死;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②短暂性脑缺血、急性脑出血;③近2 周内服用过抗凝药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 例,观察组中男32 例,女28 例;年龄40~59 岁,平均(49.15±5.0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8 h,平均(5.10±0.54)h,对照组中男30 例,女 30 例;年龄 41~57 岁,平均 (49.12±5.1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7 h,平均(5.06±0.52)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溶栓保守治疗与常规治疗,含镇静、营养神经、脱水、纠正电解质紊乱、抗凝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依据血管造影确定血管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并选择合适大小的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支架长度超过血管长度2 cm 及以上,在支架到位后将球囊缓慢恒定充盈,术中严密监测血压、心电图与脑电图,术后3 d 予以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

1.3 观察指标

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 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②取治疗前后外周血4 ml,离心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 NT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水平;③记录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而BI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VEGF、NTF、NGF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VEGF、NTF、NGF 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3 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3/60,梗死灶出血2 例,穿刺部位出现血肿1 例)低于对照组的16.67%(10/60,消化道出血4 例,脑实质内出血2 例,尿潜血阳性3 例,感染1 例)(χ2=4.227,P<0.05)。

表1 两组NIHSS 评分、BI 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NIHSS 评分、BI 评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NIHSS评分BI评分治疗后81.20±8.17†73.12 ±7.45†5.661 0.000例数60 60治疗前20.34±2.15 19.89±2.07 1.168 0.245治疗后8.42±0.89†13.41±1.35†23.904 0.000治疗前59.75±6.13 60.10±6.24 0.310 0.757

表2 两组 VEGF、NTF、NGF 水平比较 (,pg/ml)

表2 两组 VEGF、NTF、NGF 水平比较 (,pg/ml)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NTF NGF治疗后114.23±12.58†89.34±9.26†12.342 0.000例数60 60 VEGF治疗前29.87±3.06 30.10±3.02 0.414 0.679治疗后89.74±9.13†68.71±6.94†14.204 0.000治疗前2.94±0.31 2.96±0.34 0.337 0.737治疗后5.43±0.57†3.87±0.42†17.067 0.000治疗前66.13±6.29 65.87±6.61 0.221 0.826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多因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形成血栓或出现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阻断血液供应所致,部分患者也会因异物沿循环系统进入脑动脉或颈动脉,而导致血液流通受阻,相应支配区的脑组织坏死,因此临床上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主要原则为改善患者急性期循环,在短时间内打开闭塞的血管,阻止血栓发展,最大程度限制脑梗死范围,并将脑水肿风险降至最低,减少死亡与致残风险[3]。采用尿激酶等溶栓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形成,但整体临床疗效仍不理想,而微创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出血量少与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是目前研究热点[4-5]。

在脑梗死患者脑功能恢复过程中,其神经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这部分依赖于脑自身可塑性,即脑部在结构与功能上进行重组和修饰以适应创伤后生理变化,一方面也取决于所采取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而BI 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杨杰等[6]的报道结果相似,表明微创介入治疗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同时提高生活质量。与传统静脉溶栓治疗相比,微创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尽快开通相关闭塞血管,实现动脉再灌注,同时较好保护患者心功能与神经功能,因而更能从整体上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7]。

有报道[8]显示,处于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EGF、NTF、NGF 水平呈下降趋势,VEGF 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继而生成新血管,使脑组织血液循环恢复,NTF 与NGF 则能促进神经元修复与再生,诱导突触生长及神经元轴突发育,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9]。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NTF、NGF 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VEGF、NTF、NGF 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王海波等[10]报道的微创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患者VEGF、NTF 与NGF 水平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高的结果一致,表明微创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能较好改善其血清VEGF、NTF、NGF 水平,微创介入治疗通过开通闭塞血管而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利于病情恢复。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3 个月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16.67%,表明微创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性较好,能有效减轻并发症风险,且安全性较高,可能与其微创特点有关,因此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有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微创介入治疗疗效较常规治疗效果更好,能积极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VEGF、NTF 与NGF 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且并发症风险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微创神经功能脑梗死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