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伴随着国家产生而一直存在的。它是国家治理的一种手段,所谓法治和德治,说的就是国家治理的两种手段。法治以其明确性、规范性、强制性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手段,德治则是以其说教、引导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虽然它不是基本手段,但却是国家治理不可缺少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能够伴随着人类阶级社会一直存在,这说明它是有价值的,也即有效的,否则人们不可能把它作为国家治理的手段。汉代董仲舒提出的性三品,实际上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寻找人性的根据,尽管他的性三品说未必能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据,但总还是有参考借鉴的价值。他认为,人性有三种情况:一是圣人之性,它不需要人教化,自己就可以做善事;斗筲之性是怎么也不能变好的人;只有中民之性通过教化可以变善。圣人是少数,斗筲之性的人是少数,而多数人是中民之性,可以通过教育引导成为有道德的人。教育能够引导人,具有引导人的功能;人能够接受教育引导,具有可塑性,教育才有意义。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然是有效果有价值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否则智慧的人类不会白费功夫。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只有把这个基本概念理清楚了,才能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秩序、促进发展,对民众进行的基础的、系统的、经常的(实际上是学生)社会知识、价值体系、规范体系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具有国家专有性,有了国家才有这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只有国家才能组织、才能决定,其他社会组织无权决定和组织这种活动,并且只要国家存在,这种实践活动就会存在。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1]习近平的讲话有两层含义,一是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是国家事权也即国家的权力;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体现国家意志,也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有的论著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有的说是“社会或社会群体”、有的说是“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笔者觉得这都不够准确有些模糊,没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专有性。实际上国家是阶级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而国家是有阶级性的,国家内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分,统治阶级主宰和决定着国家的命脉和走向,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国家的名义出现的。这既有策略性的原因,也有理想性的追求(政党同理)。社会有阶级社会和无阶级社会,用社会来标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够确切。社会群体和政治集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更为不妥,社会群体和政治集团无权独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只有经过国家允许才可以进行贯彻国家意志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果说社会群体和社会集团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那无疑为对抗国家意志的非法活动留下想象和可能的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就是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因为不掌握国家政权就不能进行以维护国家政权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不是为了夺取政权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国家共通性,而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实际上属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专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为引导和促进人们认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政治取向、政策主张而进行的宣传、动员、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及其科学理论。”[2]这里强调的是思想政治工作,既可以用在夺取政权之前的革命之中,又可以用在夺取政权之后的建设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务于国家的,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既可以服务于国家政权的巩固,也可以服务于夺取政权的革命宣传,这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而思想政治教育则自有国家之后就存在并且普遍存在于国家生活当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和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为了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人的发展而对民众进行的社会知识、价值体系、规范体系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个概念中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个目的不是别的,就是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人的发展,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论述高等教育的目的时,间接地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同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教育目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脱离了这个最大实际,高等教育就丢失了办学的根本,就很难办好。”[1]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它是高等教育的有机构成,在高等教育中是把握方向引领方向的;一方面这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论述高等教育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国家为了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巩固国家政权,难以想像有哪个国家要开展推翻自己政权的教育实践活动。现在没有,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紧密相连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现实中,我们有时用任务指代内容,有时用任务指代目标,这在实际上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在目的、任务和目标之间,目的是最上位的概念,这不会有争议,但在任务和目标之间到底谁是上位概念,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承担的使命责任,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则是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要达到的程度或者标准。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人的发展,无论是巩固政权,还是稳定秩序,都要通过人来实现,因而才有促进人的发展的追求。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中不仅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自然融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培育人。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时,有人追问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是为了国家政权的巩固,还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表面看来这二者是矛盾的,其实二者是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权,这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这是落实目的的任务。因为教育的对象就是人,离开了人就没有教育,要巩固国家政权,必须落实到培养人的上面。或者说,国家政权的巩固要通过人来实现,而人的教育则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说得更清楚些,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国家政权的巩固。怎样把培养人与政权巩固有机结合起来,只能是培养这个国家巩固政权所需要的人,培养服务于国家政权的人,锻造体现国家意志要求的人。习近平有三段重要论述把这个问题说的非常清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4]在服务国家政权巩固和人的发展之间,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追求什么?追求的是国家意志的实现,追求的是国家政权的巩固,而这要通过培养服务于巩固政权的人才来实现和保证。教育是培养人的,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实现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与目标之间的表述上,存在着界限不清的现象,这是我们在表述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和目标时采取统合表述造成的结果。比如,“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这里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则是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才要达到的标准,也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但是,过去我们以为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或者目标,把二者混同为一个问题。当然,这是整个教育的目标,其中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个问题可以撰文单论。以往,我们把邓小平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习近平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我们以为,这里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属于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个目标最现实最时代化的表述,就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相比于“四有”新人与“三有”的时代新人,我们认为“三有”的表述更具有时代性和超越性。有理想这是二者的共同点,无须给以更多的笔墨,而有本领相对于有文化而言,具有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有本领体现的不只是有文化,而且还包括有技术有能力,在新时代,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需要有本领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而有担当相对于有道德和有纪律而言,担当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精神,而担当的基础是有道德有纪律。总之,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则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表述。尽管我们可以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建设者接班人是教育目标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存在分歧,但就任务和目标的界别上是清楚的。而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占有教育目标和任务的角度看,也有充分的理由。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诸要素构成的,在诸多要素中有最基本的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也即基本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教育内容,有了教育内容才有了要教什么这个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总要有人去教,这个教的人就是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教育的对象,也就是要教给谁。这三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得以构成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至于教育环境、教育手段都是辅助性的,虽然不可缺少,但相比于三要素而言并不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国家事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是要传导和实现国家意志;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传递的就是国家的意志。意志是什么,意志就是一种愿望要求主张和期待,这种愿望要求主张期待实际上就是利益的别样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是围绕传递教育内容展开的,教育者要传递这种意志要求愿望主张,教育对象要接受这种意志要求愿望主张,从这样的角度看,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国家意志性,我们称国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担负的职责是把国家的意志要求愿望主张,通过自己的传导活动,传导给教育对象,并努力让教育对象接受并外化为行动。他自身的能力水平和修养程度乃至信念信仰,影响甚至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他是关键,这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如此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是选拔还是使用培养,都格外重视,其道理就在于此。不可否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主体,因为他具有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信仰自己所传导的价值理念,并且可以把这些内容和价值理念看成是自己意志利益要求的体现。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把自己所传导的内容和价值理念,看成尤其是不能说成是自己的意志愿望要求和主张期待,必须强调它的国家意志性。无论怎样的人物有怎样的位置,都不会说这个被传递的意志愿望要求,是属于自己的,只能说是国家的人民的意志。而一个人可以是国家构成的一员,是人民的一员,但却不能说自己就是国家、自己就是人民。更不能说,自己传导的内容就是自己意志的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他是一个主体,但的确是一个介体主体。作为介体主体,他的使命责任是要把国家的意志和愿望要求有效地传导给教育对象,我们评价教师的优劣,就是看他是怎样把国家意志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导给教育对象的。他要把国家的要求,通过自己的传导,变成对象的认识和行动。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评价他是好的教师。把教师定位于介体主体,并非是推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也不是降低他的地位功能,而是突出他的传导功能和职责。同时,也把国家的意志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决定权,与教育者及其实践做适度定位区分,这是客观的也是现实的。对于教育对象来说,他也是主体。现在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流行的说法是双主体,除说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主体外,也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是主体。我们不否认教育对象是主体,因为教育对象也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动性创造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决定教育的效果。无论你的传导活动多么好,你的传导过程多么吸引人,教育对象不接受、不认同、不内化、不转化,就不会有教育的效果。从这样的角度说,我们承认教育对象是主体,以至于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有时确实能够发挥教育别人甚至包括教师的作用,但教育对象如果确切定位,他还是教育过程的对象主体。这还包括社会角色扮演的定位问题,不只是偶然的超越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我们无法要求教育对象去负责任,我们也不会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去培育要求教育对象提高教育别人的能力水平,因为从角色和职责来说,他就是接受教育的,不是教育别人的。如果让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构成要素及其地位做个准确的概括性表述,可以说是“三体两本一键”。所谓“三体”,就是内容主体、介体主体、对象主体。所谓“两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本,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贯彻落实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之本,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要把教育对象塑造成国家所需要的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关键”,就是作为介体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键,他对教育内容把握的如何,自己的态度如何,能力水平如何,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元理论,它是思想政治理论界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没有形成共识的问题。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灌输论说、社会化说、掌握群众说、铸魂育人说、属性说、特点说,等等。这些代表性观点所以成为代表性观点,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以才会成为有代表性的观点。但是,笔者以为如上观点没能全面准确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目标甚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问题来揭示。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国家政权,而巩固国家政权就要把这个国家政权主张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传导到社会中去,让社会成员所接受认可认同,并按照这个要求去做。这个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是这个国家政权的意志愿望要求和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这个国家政权的精神支撑。也就是说,这些价值规范体系能够在现实中得到贯彻落实,国家政权的巩固就有了保障。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这是教育的功能也是使命责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毫无疑问,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培养人。习近平在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把其中的道理说的非常清楚,也即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怎样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就是要培养接受国家价值和规范体系按照国家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去做事的人,要培养这样的人,就要向他们传导国家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集中体现。无论是目的还是任务,最后都要体现到教育的目标上,而教育目标不过是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对人的要求的标志性规格。以国家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为核心承载的教育目的,与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教育任务,具体化地融合为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为一定的信息,这些信息承载的是教育目的、任务、目标的具体要求,它更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具体化,更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以国家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为核心的,但它必须以社会知识为基础,同时还要兼顾到教育对象的需要和困惑,并且要照顾对象、教育和社会问题。社会知识既是支撑也是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的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而教育对象的需要和困惑,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这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的,一个是以人为本的取向,一个是从教育的实际效果,而如果非要说谁是第一,我们坚持实际效果第一。问题导向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方针,问题呈现是为了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让人们增加责任担当意识,一方面是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案。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目标和内容,我们可以描绘一幅思想政治教育的图景,通过这个图景,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决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对教育内容要求有规定;思想政治教育者则承担着把国家的要求传导给教育对象的使命责任,教育对象面对和接受来自教师对国家要求的传导,教育对象接受认同内化外化来自教育者的传导内容,就达到了国家所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思想政治上的标准或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向教育对象传递国家要求的内容,在传递过程中他会借助社会知识,结合对象需要的满足和疑惑的解答,伴随着对问题及意义的认知,而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让教育对象认识理解国家的要求,即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递国家的要求是什么,而且要对传递的内容信息进行科学性合理性的论证,诸如价值规范共识性问题,要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维护政权的巩固与社会秩序的稳定,并且也会培养自己政权所需要的人;要讲维护政权巩固秩序稳定,就要有自己的价值规范体系,就要培养自己的政权所需要的人;要讲我们的政权的价值规范的正义性、人民性、方向性;要讲为政权巩固服务,尊奉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发展的美好前景。因而,我们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概括地得出结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国家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的传导活动。这个本质的规定,突出了国家这个主体,突出了国家意志体现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突出了传导的过程指向的对象,同时也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传导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在我们看来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其理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显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用来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有现实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主体,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传导国家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的责任,他传导的态度水平能力艺术,都会不同程度甚至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传导的效果。因而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如何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我们认为应该从根本的本科阶段的教育抓起。目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实际上没有本科生,这与专业的成熟度极为有关。尽管我们可以有自我圆说的理由,但实际上一个学科没有本科生的支撑,就显得基础不牢,同时这支队伍也缺少厚实的基础。我们现在有的本科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它是针对中小学政治课教师培养而开设的专业,学的是社会科学综合内容,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理论,并且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支队伍建国后就一直存在数量不足、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现在到了下大力气解决问题的时候了。有计划地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生,相应按照二级学科开设课程,是现实需要也是未来的趋势。同时,也是学科自信的体现,并且也是学科深度发展的需要。我们常常说自信,其实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生,是自信的一种体现。在顶层设计和计划好的前提下,可以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本科生,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队伍建设抓什么?我们认为首先是抓信仰和信念教育。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教师,首要一条是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坚定的信心。不信马克思主义的人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危害最大。当然是不是信仰马克思主义,不能仅仅看是不是党员,非党也可以信仰马克思主义。其次是要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不一定都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既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也要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事业。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招生,有助于培养学识渊博,信仰坚定的从教者。教学有教学的特点和内在要求,只有真心喜欢这项工作,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当然,这其中的爱,也包括教师的爱,也即教师对学生的爱。不爱教育事业,不爱学生的人,是很难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第三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在专业素养和从教能力上不断提升。专业功底不深,既会影响教学也会影响信仰。上面说到的本科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专业功底问题。实际上,一个人的大学本科专业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这是第一次进入大学学习的专业,而且是四五年的黄金光景。如果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既会为自己的信心信念奠定基础,也会为自己的专业信念信心打下基础。教师的专业基础,教学的方法艺术,包括对学生的把握,都属于教师能力素养的范畴。我们所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三要素,就是把方法艺术等归结在主体能力素养建设中。第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出自己的示范。无论是思想理论上的信念信仰,还是行为行动中,都要有示范意识。固然很多不愿意当教师的人是因为为人师表的缘故,但只要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就要面临很多的束缚约束。这一点,往往是人们指认你是否够格的一个根据。选择了教师,选择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人师表的约束会更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育人的实践活动,都要面临客观评价的问题。评价的目的一是课程的进程科学化,所谓过程性评价就追求这样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很多时候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所谓实效性说的就是这样的问题。但无论怎样,课程评价无论何种形式都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性是为了实效,追求实效不能离开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如何?这是需要有个客观标准才能进行有效评价的,如果没有标准,就说实效好还是不好,都不够准确科学。因而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标准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属学科建设的内容。如何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最为基础的还是把它作为课程本身去评价,而不能好高骛远。我们认为有两个值得思考的维度:其一是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讲了什么?其二是我们考核学生也即我们要求学生什么?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讲了什么,无论是四门课还是五门,我们认为有社会知识,这是基础内容,诸如社会运行、社会发展等;有我们的价值体系,也即我们的追求、我们的主张、我们的期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就属于这些,这是核心内容;有规范体系,规范体系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尤其是法律规范,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至于需要和问题,它不是教育的主导内容,因而也不是评价的主体内容。中小学的课程标准用知识、能力、价值观来标识,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实际上可以分为知识、规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用五观来标识或界定中小学或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有些欠科学,最低是抽象程度不高。具体评价如何操作,我们以为一方面是知识上的,课程教学的本质属性是知识传递,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不违背这个规律,把知识测度看成是评价的内容。价值观或者是规范,都无法脱离知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历史上,就有过这方面的争论。有的主张课程考试,就是考试,要考知识理论,而不能把平时的行动牵扯进来;有的主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强调要联系实际确定考试的成绩,有的甚至主张它就是思想品德评定。现在如何评价效果,我们以为还是根据课程属性进行评价为好。知识是走向价值观的必然之路,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也是以知识呈现的。因而课程评价还是要以知识评价为主。至于价值范畴如何评价,实际上在多数时候通过巧妙地设定考题,是可以测度价值观水平的,因而课程评价还是要评价价值观水平。至于学生的行为水平是否应该成为课程评价的内容,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学生的行为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有滞后性,一方面学生的行为不只是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社会环境影响也是其行为的影响因素。把人们的行为如何完全归结在课程教学上,有些难以胜任。因为社会报答力水平直接影响人们行为的动力,社会的现实导向对人们的行为影响是大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我们承认,课堂学到的知识,接受的价值和规范,需要在社会中得到强化才能变为现实。不是我们不追求学生的行为转化,而是课程教学是难以用日常表现来衡定的,因而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参数还是学生学到的知识规范和价值。而行为评价应该属于思想品德评价的范畴,当然,最为理想的评价机制是把课堂学习的效果和思想品德的水平实现有机统一。但就目前来看,追求这样的效果还是具有相当的距离。课堂学习和品德行为可以实现有效结合,对于多数人,可能会如此,但未必是所有人都会如此。因此,我们不能无视现实评价中的问题。我们相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通过课程学习可以使人们的行为按照课程要求的内容去实践,但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和艰难性是应该估计到的,可以想象,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让人们完全按照社会要求自觉去做事,那社会生活不是简单了吗!所以,还是要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评价为宜。概括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效果的评价,要坚持课程维度的评价,不能与行为有直接联系。评价内容是知识、价值、规范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与行为实践有关。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70年的历史。在这70年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加强从没有间断。改革开放40年,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改革开放,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不是为了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内容,而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和现实需要,进行改革创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又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也主要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中占有核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本是王。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次改革都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体现的。70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或者改革创新的趋势和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分散走向集中这也即系统化,马克思主义原理原来由分设集中为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由原来的分设集中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分设集中为一门课,更为明显的是原来的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整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主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主这也即中国化,建国初期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甚至马克思主义基础也是讲苏共党史,后来有了毛泽东思想课程的称谓,有了以毛泽东著作的内容逐渐走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以至于现在有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课程,并且逐渐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由注重理论原理阐释到越来越关注现实问题这也即现实化,这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的内容由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到逐渐关注现实问题,如我们有过社会主义教育课,有思想政治教育报告,有形势任务课,有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且在教学内容的权重上看,现实的内容往往多于历史的篇章。由只强调国家意志和要求到同时兼顾对象需要这也即人本化,这表现在课程设定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前身即思想品德课的开设,它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关注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注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在2004年中央的16号文件中,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强调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在解决问题关心学生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四化,是改革创新的体现,适应了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能否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中还存在不足。其一是由于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属性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知识属性。国家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首先是一种社会知识,社会知识既是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是进路,同时也是策略的要求,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知识属性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人们心理的科学定位;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多与精的选择上存在着难以取舍的问题,我们唯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多,唯恐遗漏什么内容造成不好的效果。事实上,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有很大空间和可把握的技巧;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呈现上文件性语言过多,缺少说理性,文件不是教材它是教材的指导,这一点我们在认识上还有差距;其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内容认知上还存在不足,有些实际进行的内容还没有进入我们认知的视野。我们现在的社会知识教育是客观存在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在其中占有核心地位,但是在现实问题和对象发展需要上我们的认识还不到位,对社会知识的认识也存在模糊现象。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际上也应该是五个方面:一是社会知识、二是价值体系,三是规范体系,四是发展需要,五是问题导向。而在以往的认知中流行的归向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这个归向不够科学也不够抽象,比如道德和法纪就属于规范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属于价值体系教育,而心理教育可以归为发展需要教育,但发展需要绝不仅仅是心理教育;问题导向,这里的问题导向一是社会存在的问题,二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对象自身存在的与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道德问题。
基于如上的思考,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一方面是在认知图式上进行创新,用社会知识、规范体系、价值体系、对象需要和问题导向来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在保证规范体系和价值核心地位的前提下,注意对社会知识、对象需要和问题导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权重给以适度提升。历史上的人伦日用和现实中的生活德育,或许对我们有所体悟。因而坚持瘦身、落地、融入战略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