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平 张丽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挝境内的汉语教学主要是在华人华侨兴办的华校里进行的。1929年,老挝华人兴办了第一所华校——百细公学[1]。之后,崇德公学、寮都公学、寮东公学、新华学校等一些华校陆续成立。直到1975年前,老挝的汉语教学依托这些华校得以快速开展。然而,老挝在1975—1986年间推行极左的经济、政治政策,大量的私有企业被没收,华校作为华人社团的私有资产也被政府没收,汉语教学被迫停止。1988年,老挝与中国的双边关系正常化后,一些华校陆续复校,汉语教学又得以继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老挝境内的汉语学习需求不断增加,仅靠华校培养人才,已经难以满足老挝与中国各个层面交流合作的需要。老挝的大学教育应势加入了汉语人才培养当中,如老挝国立大学1995年成立,1996年便开设汉语课程。随后,又有一些大学陆续开设汉语课程,甚至直接设立了中文系。不仅如此,老挝高校还积极与中国高校合作建设孔子学院。但总体来看,老挝高校汉语教学历史较短,很多高校都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才匆忙开设汉语课程以应国家对汉语人才的需求,难免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举措,作为沿线国家之一的老挝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如老挝国家主席本杨2017年5月11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明确指出:“我坚信‘一带一路’倡议会为包括老挝在内的各个参与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项目,老中铁路将为老挝实现基础设施、经贸、投资的互联互通以及民心相通,为老挝实现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作出重要贡献。”[2]老挝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就必将进一步加大国内汉语人才的需求,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老挝高校汉语教学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对策,以便利老挝高校培养出更多的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汉语人才。
老挝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规模较小。现有5所公立大学,即老挝国立大学、占巴塞大学、沙湾拿吉大学、苏发努冯大学和健康科学大学,23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10所师范学院和92个私立高等教育机构。[3]老挝高校开办汉语课程的历史普遍较短,除老挝国立大学在1996年开始开设汉语课程外,其他高校都是在进入21世纪后才陆续开设。目前开设汉语课程的高校还有苏发努冯大学、老挝苏州大学、国防学院、万象警察高等专科学校和巴巴萨职业技术学院。
老挝国立大学是老挝高校中汉语教学实力最强的高校。首先,它的汉语教学历史最长。该校成立的第二年(1996年)就开设了汉语培训课程;其次,办学层次最高,2003年该校成立了中文系,除进行短期汉语培训外,还开设了5年制汉语本科学历课程;再次,老挝国立大学中文系的教学规模较大,是该校语言学院除英语系之外的第二大系。[1]由此也可以看出,汉语已经在老挝最优秀的高校中成为除英语之外最受欢迎的外语;最后,办学形式多样,注重与中国的合作。1996年开设汉语课程伊始就与中国教育部合作,由中国派遣汉语教师给予支援,2010年又与中国广西民族大学合作共建了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相关课程和师资进入了该校。
苏发努冯大学原为老挝国立大学的南部分校,位于琅勃拉邦省,2007年独立建校。苏发努冯大学于2009年10月与昆明理工大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在汉语培训、学生互访、教师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于2013年12月1日合作成立了中文培训中心,开展汉语培训。2018年,两校合作共建了孔子学院,汉语培训规模大大提升,当年的10月15日在经济与旅游学院开设了汉语选修课程,共有4个班约200余名学生选修该课程(见国家汉办官网报道),高校学生汉语学习需求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苏发努冯大学依托孔子学院将汉语技能培训与经济技术等专业学历教育相结合,采用“语言+”的模式,更能契合“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
老挝苏州大学是苏州大学与老挝中资企业合作于2011年7月在老挝首都万象创办的。老挝苏州大学是经老、中两国政府批准的中国在海外创建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开创了中国高校赴国外办学之先河。老挝苏州大学目前开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中文四个专业,本科专业的教学目前采取“1+3”的培养模式,在老挝学习1年,到苏大留学3年。除通识教育课程按照老挝教育部的规定,必须使用老挝语授课外,其他的专业课程大多使用汉语授课。因而,老挝苏州大学的毕业生汉语水平普遍较高。除了开办本科专业,老挝苏州大学还大力开展全方位的汉语言培训,主要是面向社会大众,分为晚班和周末班。另外,老挝苏州大学还是汉办指定的HSK海外考点之一,每年都在当地组织两场考试,并开展相关辅导。
国防学院、万象警察高等专科学校和巴巴萨职业技术学院,这3所高等职业学校也都开设汉语课程。前两所学校开设的是专科层次的汉语专业学历教育,后一所学校开设的是汉语培训课程。国防学院是以招收军队学员为主的军事院校,2009年开始设立4年制汉语专业,采用“2+2”的培养模式,前两年在老挝学习,后两年到中国相关院校学习,学员毕业后获得汉语专业文凭(相当于中国的专科层次)。万象警察高等专科学校于2004年创办了3年制汉语专业,学员主要是在职的警察,毕业后获得汉语专业文凭。巴巴萨职业技术学院2008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设立了巴巴萨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中心,在云南民族大学的帮助下进行短期汉语培训。
结合媒体报道和老挝高校汉语教师的反馈,我们了解到,随着老挝国内汉语学习热潮的持续高涨,老挝高校的汉语育规模在不断增大,各高校开展汉语育的热情不断升高,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更多的高校看到了发展汉语教育事业的良好前景,积极寻求与中国高校合作,希望早日投入汉语教育事业,如占巴塞大学正与南宁师范大学洽谈共建中文系和孔子学院事宜,沙湾拿吉师范学院正与云南师范大学洽谈共建孔子学院事宜,等等。然而,由于老挝目前仍属于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教育投入有限,高校汉语育资金严重不足;又由于老挝高校汉语育普遍起步较晚,在汉语师资、教材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多问题。
老挝公立高校经费来源单一,90%以上运行经费来自财政拨款,对政府财政依赖的程度很大。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约为4%,[4]18然而,老挝财政每年的教育投资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91%(含国际支援的部分)。[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办学经费紧张,是制约老挝高校汉语人才培训能力和水平难以得到快速提升的主要因素。老挝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所有财政预算几乎都分配到了教师薪金、学生奖学金及补助金上,除国外援助以外,几乎没有用以维持丰富教学资源、更新设备和改善高校教学条件、课程改革和师资进修、实践教学等需要的投入,此外在教育创新上面的经费支持也非常有限。[6]
正是由于政府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设备更新换代和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老挝高校目前汉语教学的软件和硬件都跟不上。硬件方面,一是,除了老挝苏州大学和两所大学的孔子学院因教学设备主要由中国出资配备,教学条件相对较好以外,其他的学校只有少量的汉语教室拥有电脑多媒体等简单的教学设备,而这些设备大多也还是中国援助的;大多数教室里没有先进教学设备,无法开展多媒体教学。二是,因无经费支持等原因,尚未出版高校汉语教材。三是,教师办公条件落后,几乎没有用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先进设备。软件方面,一是,未建立汉语教学资源库,区域内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受限;二是,尚无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汉语教师开展科研。三是,教师进修很难得到本国经费支持,目前老挝本土汉语教师多是依靠申请中国提供的一些奖学金项目,或者是与中国相关高校签订的教师培养支持项目,得到进修机会。
老挝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的工资较低,客观上还造成了本土汉语教师师资资源匮乏。“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水平高的高学历毕业生在高工资行业工作机会大大增加,因而大多不愿意去当汉语教师。我们在广西某高校在读和近5年已毕业的老挝籍留学生(共30名)中做了调查,已毕业的无一人从事汉语教学,而在读的也无人有从事汉语教学的意向。追问原因,得到的答复,做老师没有从事其他行业工资高。
在“三教”(教师、教材和教法)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教师问题,因为好的教材是好的教师编写出来的,教学法也要靠教师来实践。换言之,没有合格的教师,就不会有优秀的教材和教学法。[7]老挝高校目前汉语教师不足,尤其是本土汉语教师严重不足,正是因为汉语教师短缺,目前老挝高校的汉语教学只能通过外援来完成。一方面,与中国高校合作办学,一是直接把学生派往中国的合作院校学习主要的汉语专业课程,如国防学院一直采用“2+2”的培养模式,前两年在本校学习,后两年就把学生派到中国合作院校学习大部分的汉语技能课程。从老挝苏州大学的官方网站公布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出,该校仅有一门汉语课程是在老挝境内教学的,其他的课程都是到苏州大学本部开课。二是直接邀请中国高校在本校设立汉语教育中心,由中国合作院校派遣师资授课,如巴巴萨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中心,师资主要是由云南民族大学派遣的。另一方面,寻求中国教育部的支援,由中国国家汉办选派教师志愿者到校授课,如老挝国立大学1996年开设汉语课程伊始到现在,都在不断地接受中国派遣的教师志愿者到校授课。
从目前情况来看,老挝高校这种靠外援来解决汉语师资短缺问题的做法,并不能满足本国汉语教学的需求,而且,也不是长久之计。采取合作办学,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的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毕竟大多数老挝国民的经济能力有限,很多人还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可以承担来中国学习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因而一部分有学习需求但无经济能力的学生被阻挡在汉语学习的门外。采用中国教师援助模式,存在的问题是:中国教师都是在老挝境内短期授课,教师志愿者一般只能服务2年,到了老挝还需要熟悉当地的国情、语情和学习者特点,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处于探索教学模式阶段,教学水平和效果势必受到影响。而当地的学生短时间内并不一定能够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方法,因而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梁宇制定了14 项具体指标对东南亚10国汉语教材的发展现状与潜力做了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将这10国大体分为3个层级,分别为汉语教材“成熟型”国家、汉语教材“探索型”国家、汉语教材“待发展”国家,其中老挝位于第三个层级,属于汉语教材“待发展”国家。所谓的“待发展”,是指有一定汉语教材使用基础,但汉语教学规模偏小、教学体系不健全、教材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缺乏教学资源、有待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国家。[8]
老挝高校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中国出版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一些教材仍然是以英语为注释语言,如老挝国立大学中文系主干课程采用的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程》,老挝苏州大学使用的《成功之路》。也有一些用老挝语注释的,如《跟我学汉语》《汉语会话 301 句》《体验汉语》等。另外,老挝国立大学的中国教师志愿者和本土教师合作编写了一些老挝语注释的教材,仅限于在本校使用,如《旅游汉语》《简明汉语语法》《中国文化》《商务汉语》等,但由于老挝的出版业不太发达,目前也尚未见到这些教材得以出版,只停留在复印装订供学生使用阶段。[9]
总体来看,老挝高校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引进的中国教材,一类是当地任教老师自编的教材。但这两类教材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引进的中国教材,针对性、本土化不够,因为这些教材并不是专门针对老挝学生编写的;当地任教老师自编的教材,缺乏对于科学性的论证。本土化的教材具有引进教材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老挝语母语注释,可提高学习效率;重视语言对比,针对性强;学习内容中包括相当一部分学习者所熟悉的本国社会文化内容,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有关教育体制接轨度高;特定市场占有率高。[10]对外汉语教材要想在针对性上有所突破,应该走“中外合编”的方式。[11]而“合作”应是语言对比及文化对比的全面合作。[12]这就需要由通晓两国的实际情况和语言文化的专家和教师联合编写,综合各自的经验,形成优势互补。[13]但是老挝自编的教材仅由当地教师和赴老挝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来编写,他们的素质是否达到标准我们不能确定,且没有中外专家的全面合作,因此老挝当地自编教材在针对性方面可能有所欠缺。
一套教材是否适用于教学对象,需要专家、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做出评估。教材评估就是对教材的使用效果进行评判。教材投入使用后,要根据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对教材价值进行评测。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材编写者或专家,还要在使用该教材的学生中做调查,分析他们对教材的满意度。最后,就需要专家介入,根据老师和学生反馈的情况为教材的修改提出建议。但老挝高校自编的教材并没有严格地遵循教材评估的相关要求进行评估,也没有教育专家、教学名师介入为修订给出建议,因此现有的这些本土教材的科学性有待考量。
另外,老挝本土教材相互之间不能配合,老挝国立大学自编的《旅游汉语》《简明汉语语法》《中国文化》《商务汉语》等教材都是单行本,没有形成一个系列,且没有配套的教师用书、练习册、教学光盘等。
老挝高等教育是集权管理模式,中央政府主要管理高等教育,地方政府主要以小学、中学及非学校的教育管理为主。[14]9自2001年老挝人民革命党“七大”提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老挝教育向现代化转变”的口号以来,老挝在教育管理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如在立法方面,2007 年和 2008 年分别对2000年颁布的老挝教育法进行了调整,主要内容包括整个教育体系的划分、教育事业的政策法令、教育准则、教育课程、教育管理。[14]16但由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发展时间较短等先天条件限制,老挝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教师思想管理、教育监督、教育法律方面,还是外部合作管理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14]47
教师思想管理方面,由于教师的工资比较低,教师的敬业精神受到了影响,工作中存在心神不定、热情不够的现象,脱离教师岗位参加其他工作的越来越多,教师流失现象严重,这样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教学管理。其次,教育管理者定期接受培训是增强其教育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老挝目前的教育投入还做不到对教育管理者定期进行培训,存在教育管理者盲目追求学生数量、不守教育规则等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教育监督方面,老挝高等教育监督落后,造成有些高校出现违反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假造证书、任意修改课程等不良行为。教育立法问题,尽管老挝的新教育法包含了高校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是还不够完善,目前老挝还没有专门针对高等教育的法律,仅仅利用政府或教育部的法令,中央教育部门和地方教育局的工作职责并不能划分得很清楚。外部合作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与国内企业合作不多、学生实习有限,与国外学术合作的效果不明显,只有部分大学的学生有国外交流的机会,师范高校和职业高校还较少。[14]47
充足的办学经费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保障,是高校运营发展的核心要素。一般高校的融资途径分为两种:一是内源筹资渠道,表现为办学主体自身开展相关业务得到的经费,例如学杂费、校办企业的收入、举办者的出资、政府按照法律规定给予的资助;二是外源筹资渠道,凡不属于高校自身投入的资金都可归为这一类,例如银行贷款、社会捐赠、政府给予的额外的专项性拨款。[15]14
内源性筹资方面,由于老挝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所以不能靠提高学生学杂费和扩大教育投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来融资办学。但可以通过吸纳校办企业的收入来为高校的汉语教学注入资金。校办企业是由各级学校举办的、以便于学生从事就业准备和进行生产劳动技术教育为目的的企业。[15]15校办企业的良性运作是提高老挝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老挝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开展了多项中老合作项目,如中老铁路建设、中老农业进出口贸易、中老合资银行建设等,这些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加大了对精通老挝语、汉语的双语人才的需求,老挝高校可抓住历史机遇,创办一些与“一带一路”项目相关的校企,比如中老翻译公司、中老文化交流公司等,这既可以为本校学习汉语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还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注资。除此以外,老挝高校还可以通过与开展“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公司签订订单,由这些公司预支学生的培养费,以解决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
在外源性筹资方面,社会捐资助学是一种传统的外源筹资渠道,但老挝各高校不能坐等社会捐赠,可通过扩大针对性的宣传,大力培育捐赠文化,扩大学校影响力来进一步吸引社会捐赠。如,可以大力宣传中老合作的“一带一路”项目为老挝带来的积极影响,社会捐资帮助高校培养更多的汉语人才对老挝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等。国际上很多大学都在积极突破靠捐资助学这种单一的经费筹措方式,寻找新兴的筹资渠道,创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收入渠道,为学校提供长期有效的收入来源。[16]29老挝高校也可以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收入渠道,比如像老挝苏州大学开启中老合作办学模式,由中国的优质大学赴老挝与老挝当地高校合作办学,双方共同承担办学经费,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老挝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压力。另外,还可以积极邀请中国高校到当地设立办学点,由中方高校负责提供师资、教材和软硬件设施,这样既能保证教学质量,也解决了办学经费的问题。积极邀请中国高校合作办学,还能为老挝当地的汉语教师带去专业的教学培训,这也可以提高老挝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
吴勇毅指出,老挝高校目前本土汉语教师数量有限,靠中国汉办选派的教师志愿者支持教学并不是长久之策,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外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只能暂时缓解汉语教师紧缺问题,无法从根本解决这一难题。因为这一症结主要在于本土汉语教师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培养合格的本土教师,才是解决这一症结的良药,也是一劳永逸的方法。[17]赵金铭也认为,应该培养大量的、合格的母语为非汉语的本土汉语教师,并逐渐代替外派汉语教师,让其成为国际汉语教师的主要力量。[18]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中国侨办从2001年起,开始逐步实现外派教师任务与功能的转变,将外派教师的一般性教学逐步调整为对当地华校教师开展示范性教学和为周边地区其他华校提供师资培训服务,以使之发挥其“工作母机”的作用。[19]中国国家汉办也提出要加强孔子学院的内涵建设,增加高水平汉语教师的派出力度,强化志愿者在服务国本土汉语师资培养中作用,与外国高校合作设立汉语师范专业,建设一批教师培训基地,重点培养培训各国本土汉语教师。在这种形势下,老挝高校在接受教师志愿者时,应与中国汉办、侨办加强沟通,更多地接受高水平的汉语师资培训专家进入老挝开展师资培训。
与此同时,老挝还要充分调动本国已有资源,加强本土师资的培养。可以在全国的汉语师资中遴选出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对汉语教学有较为深入研究的教师,组成教学指导专家组,积极研讨,共同提升汉语师资培养水平,负责本土教师的培训和教学资源建设。在课程建设、课件开发、培养模式等多方面建立标准和做出示范,并负责全国汉语师资培养质量的监督工作。将教学质量监督做到严格化和常态化。制定教学及管理的制度,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应遵守的相关规定和奖惩措施;不定期、不定时进入课堂听课,对教学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要求教师“每节课结束后撰写简略的教学日志,包括授课内容、学生课堂反应、留作业情况等”[20]。
为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本土汉语教师队伍,老挝高校应开展汉语专业的高学历教育。但限于老挝高校目前的汉语师资力量,还没有独立开展汉语专业高学历教育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老挝政府一方面要加大选派有潜质的汉语专业人才前往中国接受高学历教育的力度,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用以保障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后必须回到高校教学岗位上;另一方面,积极与国际上有实力的高校合作开展汉语专业高学历教育,放宽人才交流的相关政策,多渠道吸收汉语专业的专家学者赴老挝讲学。
汉语教材“本土化”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是提高各国汉语教材针对性的现实出路。[10]老挝要研发针对性的“本土化”教材,可通过“中国专家指导+老挝本土教师和志愿者合作”的路子。教材编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教材编写之前需要对使用者和使用国(地区)的国情、地情、学习者情况做大量的调研,以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语言研究者、教师、出版社及其他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以开发出具有科学性和吸引力的教材,教材开发还需配套书籍的开发与普及。[13]根据中国孔子学院总部提出的教材“三贴近”原则:贴近外国人习惯、贴近外国人思维、贴近外国人生活,由通晓两国的实际情况和语言文化的专家与教师联合编写,综合各自的经验和专长,形成优势互补。[13]因而,在编写老挝本土教材的过程中,中国汉语教育专家、老挝本土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通力合作,首先对老挝国情、地情、学习者情况等做充分的调查基础上进行教材的编写,然后联合老挝教育部门以及出版社共同协作出版配套的适合老挝汉语教学的本土化汉语教材,最后在一定范围内的试用,再聘请专家和教材编写者针对试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结果对教材进行修订,然后再全面投入使用。这方面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先研—后证—再教”。
未来的对外汉语教材开发会受到更多来自多媒体和网络的影响。也就是说,未来的教材将走立体化开发的道路。因而,在老挝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立体化的教材格局。不仅提供配套的教师用书、练习册、工具书、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等,还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光盘、辅助教师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同时,还应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供教师和学生可以实时和延时在线学习的、共享的网络学习和教学平台,并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建立汉语学习的终身学习机制,从而解决汉语学习延续性和拓展性等问题。[13]
针对老挝尚没有没有专门针对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高校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指导的现状,当务之急是每个层次的高校管理部门都要有自己的一套管理规则,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与此同时,老挝各高校要共同努力向政府献言进策,请政府针对高等教育立法,并严格执行。
加强教学管理,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使得教师具有为国家教育事业努力奉献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其次,通过立法的形式,确保教师一旦进入教学岗位必须恪尽职守,忠于职责,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戒。
加强教学管理,还要引入国际先进的、系统化的管理标准,完善教育管理监督体系,加强对教学管理团队的培训,使其遵则行事,完全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以制度来管人。
另外,还要提升高校的外部合作能力。老挝高校的外部合作,包括与国内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以及与国外相关高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相结合的国际背景下,很多中老合作项目需要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各高校除了加强与本国企业的合作以外,也应主动寻求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以获得与中老合作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本校的学生寻求更多的实习机会,提高本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如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孔子学院与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老挝南欧江发电有限公司及中铁八局中老铁路两家公司合作,为两家公司培训项目进行过程中所需的汉语—老挝语双语人才,双方在企业本土员工汉语培训、联合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和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开展了合作。
在国际合作方面,一是要加强与国际上汉语教学比较先进的高校合作,合作的方式可以有互派留学生到对方国家留学、专家互访、开展短期培训等。目前老挝与中国合作的院校大多位于中国南部的云南、广西等省份,这些院校大多并不是中国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因此老挝也应积极加强与中国其他发达地区综合实力更强的高校合作,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学生。二是要深化已有合作。目前老挝与泰国、越南、中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法国、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古巴、柬埔寨和蒙古等国的高校和教育机构都有一些合作,如老挝国立大学与世界上25 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14]49但是,现阶段合作交流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语言培训、高学历人才培养方面,且培养的人才种类和专业也较为受限,在科研合作、技术交流等学术研究方面的合作成果乏善可陈。[4]41因此,老挝高校要利用已有资源,在设立合作专业、科研交流、技术交流、学术研究等深层次的合作方面加大合作力度,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老挝高校的办学质量。
近些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老挝人民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但由于老挝经济较为落后,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汉语教学基础薄弱,目前在办学资金、师资、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老挝高校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根据老挝高校汉语教育实际,结合老挝政府对汉语教育的认知、政策和老挝社会对汉语教育的需求等现实情况,分析了老挝高校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立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校办企业、采取订单培养、扩大宣传以吸引社会捐资、发展老挝汉语专业学历化教育、中老优秀专家教师合作培养老挝本土化汉语教师、“中国专家指导+老挝本土教师和志愿者合作”开发针对性教材、完善老挝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引进国际先进的、系统化的管理标准、深化与国内外企业、高校的合作来提高教学管理能力等措施,希望能够有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助力老挝高素质汉语及其他专业精通汉语人才的培养,增进中老友谊,让老挝抓住“一带一路”大合作的历史机遇走上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