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菲律宾汉语师资问题探析

2019-12-04 14:08新加坡罗庆铭
关键词:华文师资队伍师资

[新加坡]罗庆铭 王 岩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尤其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为世界经济和全球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奉献,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正面形象。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政治、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汉语的国际地位也持续提升,应用价值也越来越高。目前,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攀升,据《光明日报》2017年10月28日报道,除了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1亿人。

东南亚是中国开展周边外交的重要舞台之一,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在东南亚11个国家中,菲律宾在地理位置上离中国较近,历史上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据点。菲律宾与中国的关系虽然曾经跌入过低谷,但转而向好。作为中国的友好近邻,菲律宾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菲律宾华文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代,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华文教育在菲律宾越来越受到官方的重视,政府已将华文教育正式纳入菲律宾国教育系统。2003年菲律宾高教委与中国国家汉办签署了《中菲高校汉语教学合作备忘录》,目前已有超过25所菲律宾高校开设了汉语专业或汉语课程。在华文课程发展发面,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已制定了菲律宾华校汉语教学大纲,使当地华文教育有了一套统一的课程标准。但与此同时,菲律宾的华文教育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师资问题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在梳理华文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汉语师资队伍的现状、问题,以及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措施,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菲之间早在公元三四世纪就有了联系。据《三国志》记载,东吴政权在三国时期就曾派遣使臣前往东南亚,并抵达了当时属于菲律宾领地的臣延、耽兰和杜薄等地。[1]根据考古发现,隋唐时期中国至菲律宾的海上贸易航线就已经开通,这条南海航路从泉州出发,经占城、渤泥到达菲律宾。宋元时期,也就是公元9世纪末期至14世纪前期,中菲两国的民间贸易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福建商人开辟了一条经由台湾海峡南端,穿越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抵达菲律宾吕宋岛的“陶瓷之路”。这条新航线大大缩短了中菲之间的航程,商旅们一年就可以来回一次。古代中菲交往与贸易的繁荣鼎盛阶段在14世纪后期至16世纪之间,在这期间,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跟随商船到菲律宾并且定居下来。[2]随着华侨人数的逐渐增加,华侨子弟的教育问题便凸显出来。为了解决华侨子弟的教育问题,1899年第一所华侨学校——大清中西学堂应运而生,这可以算是菲律宾正规华文教育的开端。以此为起点,菲律宾以华校为依托的华文教育至今已走过了120年的历史。在这一个多世纪里,菲律宾的华文教育以1973年为分水岭,分为华侨教育时期和华人教育时期两个阶段。[2]

1899—1973年是菲律宾华文教育历史上的华侨教育时期,这时期菲律宾华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既能适合中国社会,又能适应菲律宾社会的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中国公民。1902年,中西学堂率先开设了中文和英文课程,开启了菲律宾华校双语教学的先河。在随后的40年间,菲律宾华校迅速发展,截至1941年日军入侵菲律宾前,全菲华校已达126所,在校学生增至2.1万人。[3]1946年7月,菲律宾结束美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之后便与当时中国的国民政府签订了友好条约,条约中明确规定,允许中国人在菲律宾开设学校,自此华文学校在菲律宾拥有了合法的地位。菲律宾在1956年已有150所华文学校,在华校学习的学生有4.8万多人,教汉语的老师人数达到了1.6千余人。[4]到1973年,全菲华侨学校共计154所,学生6.8万人。[2]

1973年至今是被称为菲律宾华校的华人教育时期。这时期华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华文化素质的菲律宾公民。其中又分为两个阶段,即转变阶段和新生阶段。前一阶段从1973年到1991年,为期18年。1973年4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发布第176 号法令﹐强制菲化菲律宾国内所有的侨校,将华校的教学资源移交菲律宾教育部负责管理,并要求所有选择在菲律宾生活的华人加入菲律宾籍。菲化政策实施后,菲律宾政府对华校实行了严格的限制,只允许华校每周向学生教授10个小时的汉语,教学模式也与其他的私立学校没有什么两样。受此归化政策的影响,不少华文学校的招生人数日渐减少,有些被迫停办。截至1989年,菲律宾全国华校只剩下127所,学生人数下降到约5万人。[5]随着华校规模的缩减,学生的汉语水平也不断下降,许多华人的家庭用语也悄然发生变化。

1991年迄今是华文教育的新生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拯救菲律宾华文教育的颓势,华人社会各界开始着手对华文教育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对汉语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将教学内容从以文为主向以语为主转变。[6]此外,为了适应新形势,菲律宾侨界也开始培养一批新型的汉语教师。1991年,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在菲律宾华商联合总会和各华校教育人士的推动下正式成立。中心成立后,立即大刀阔斧地进行汉语教学改革。首先,根据菲律宾当时华人语言的实际状况,将菲律宾华校的汉语教学定性为第二语言教学,其次,在汉语教材、教学方法、师资培训以及考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努力探索适应菲律宾国情的汉语教学新路向。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促使菲律宾华文教育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有志于推动菲律宾华文教育人士的努力下,菲律宾华文学校的总数达到了近200所的历史新高,并且大部分学校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开设了华文课程。在校学生超过20万人,汉语教师数量接近万人,[7]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着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复兴,菲律宾政府对华校华文教育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1994年7月,菲律宾一位副部长表示,华文将被列入菲律宾学校课程,教育当局还同意华校从中国大陆和台湾聘请教师。[8]自2006年起,菲律宾已经陆续成立了4所孔子学院。2011年,菲律宾教育部宣布汉语正式作为外语课程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上述成绩充分显示,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在菲律宾和中国政府以及华社人士的支持和努力下,正在快步向前发展。

三、汉语师资队伍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汉语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教材和教学法是影响汉语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三教”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教师问题。因为好的教材是好的教师编写出来的,教学法也要靠教师来实践。换言之,没有合格的教师,就不会有优秀的教材和教学法。[9]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速推进,菲律宾“汉语热”持续升温,华校教师匮乏的问题越发凸显出来。目前在菲律宾华校任职的汉语教师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人员构成:

第一,本土教师。他们曾在菲律宾华文中学学习,毕业之后从事汉语教学,这类教师数量比较多,但大部分都是非专业人士,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对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不太了解。

第二,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新移民,这部分教师大多会说流利的汉语,汉语水平和语言本体知识功底不错,但是多数没有受过教学方面的专业培训,缺乏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而且,这些教师中的多数认为,在华文学校任教只是暂时的,如果有更好的、更满意的工作就会选择辞职,所以能够心无旁骛、安心工作的较少。

第三,中国汉办派遣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他们多数是中国各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接受过短时间的专业培训,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教学经验普遍不足。除此之外,有些华校也会聘请一部分具有很高专业水平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这些教师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数量较少。据统计,2015—2016 学年,菲律宾开设汉语课程的公立中学一共是72所,本土汉语教师总数为233位,学生总数为10 475 人,师生比为1∶59。[10]可见,菲律宾汉语师资力量薄弱。

除了数量不足之外,菲律宾汉语教师队伍还存在着其他的一些问题。

(二)汉语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

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教师队伍年龄老化。60岁以上的教师仍然耕耘在讲台上的现象比较常见,[11]19这些老师虽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年龄较大,体力和精力已大不如前,对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接受能力也比较低。近些年来,汉语教师年龄老化的状况并没有改善,反而还在不断恶化。二是师资性别结构不合理。在针对114名本土汉语教师的调查中,男女性别比例为29∶85,女教师的数量约为男教师数量的3倍,表明菲律宾本土汉语教师群体中女性居多,存在女多男少的问题。[12]华校男性教师较少,主要是因为菲律宾华校教师待遇不好、社会地位不高,男性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职业,而更愿意选择去经商。这样的师资构成是很不合理的,师资队伍这样的状况已经影响了华文教育层次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汉语教师非专业化严重

很多教师是从菲律宾华文中学毕业的,并非汉语教学的专业人士。例如,为了加快菲律宾汉语教师本土化的进程,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与菲律宾教育部于2011年签署合作协议,为公立中学培训本土汉语教师,在前5批受训的178名本土在职汉语教师中,通过汉语水平三级考试的只有45名。这些教师即使勉强通过培训,匆忙上岗,也很难完全胜任教学工作。总体来看,这些年轻的本土汉语教师普遍存在着汉语水平不够高,识字量有限,发音不够标准、不够规范的问题,有些只掌握简单的汉语日常用语就进入了工作岗位。[10]加上多数汉语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培训,对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不太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些汉语教师虽拥有大学本科文凭,但所学的也并非汉语专业。[13]因此,无论在专业知识、素养、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想要在短期内蜕变成为专业的汉语教师也并非易事。当前,菲律宾华校对汉语教师入职所设的门槛较低,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考评,教师既没有教学质量评估的压力,也就没有提升自己的动力,这也直接导致了汉语师资的专业能力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

(四)教师流动性较大

在大多数人看来,教师是一个稳定的职业。在中国,有些人选择做教师,就一辈子做教师。但菲律宾汉语教师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有一部分汉语教师之所以从事汉语教师的工作,是受合约所限。他们大学就读的是中正学院“1+2+1”的中文系合作项目课程,在大学期间签订了免费学习汉语,毕业后在华校担任3年汉语教师的条约。其中有些人本意并非要做教师,故3年期满后便辞职转入其他行业。也有不少年轻教师刚刚大学毕业,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便先临时到华校做教师,一边教汉语,一边寻找其他工作机会,一旦找到合适的工作便会跳槽。[11]18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中国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他们到菲律宾教汉语原本就是短期服务性质的,任期原则上不超过3年,之后就会回国,真正愿意留在菲律宾长期任教的凤毛麟角。师资队伍流动性大导致了师资队伍的不稳定,这给华校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对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素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四、当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工作

为了解决菲律宾汉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菲律宾华社(如菲律宾商联总会、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于1992年4月20日成立了下属常设机构——华文教师协会,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华文教师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开展有关汉语教师业务培训、教师联谊活动等,同时通过各种渠道,致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例如中心下属各地区华教协会每两年都要在本地区的不同城市轮流举办年会,汇集本地区华校的领导和汉语教师,交流办学经验,切磋教学心得,总结工作经验和制定未来工作计划等。除此以外,各华教协会还会定期举办汉语教师文化节,通过各种联谊活动,加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为了提升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华文教师协会还推出了各种汉语教师培训项目,如汉语师资队伍“输血计划”、“造血计划”、“督导方案”和“专业化方案”等。目前菲律宾华社为解决教师队伍问题主要做出了以下工作。

(一)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针对汉语教师队伍师资匮乏,尤其是具有专业水平的、接受过系统的师范培训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的问题。陆俭明先生在2005年就曾经指出:“提高教学质量的三大条件是: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有高质量的汉语教材,要有高效率的教学方法。”[14]在这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核心,有了高素质的教师,其他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国内外华文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对菲律宾汉语师资培训的问题一直以来就很关注,并且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菲律宾的师资培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邀请专家、学者到菲律宾进行讲学、任教,指导本地汉语老师。例如1991年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初,就从北京语言学院(现在的北京语言大学)和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聘请专家和优秀教师到菲律宾华文教育中心和侨中学院工作,教育专家和资深教师长期在菲律宾工作,通过举办讲座、开示范课等方式培养当地汉语教师。此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及规模较大的华校,每年还在暑假或圣诞节假期,举办各种有关课堂教学或汉语言文化方面的讲座。例如2018年8月20—29日,菲律宾华教中心与中国国务院侨办联合举办“华文教育名师巡讲”活动,邀请福建讲学团的专家和教师来菲讲学,从汉语教法、教材、教学管理、教育心理、师德修养等各个方面讲授汉语教学领域最为关注的课题,为本地汉语教师们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和感悟。

二是聘请有汉语教学经验的中国教师进入菲律宾华校“督导”。从1994年开始,菲律宾华校启动了“汉语教学师资队伍督导方案”,中国专家手把手地辅导本地汉语教师上课,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从课程安排、教案设计、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课堂教学以及测试等方面对汉语教师进行指导,这种专家入驻华校,面对面指导的方式,针对性较强,解决问题直截了当,受到汉语教师的普遍欢迎。

三是采用送出去的方式对汉语教师进行集中强化的暑期培训。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孔子学院等专业机构每年都会组织教师集中前往中国高校进行面授学习。目前暑期培训已成为菲律宾公立中学系统汉语师资培养的最主要方式。[10]

四是很多华校和华人社团采取减免学费、给予补贴的方式鼓励教师到中国的大学学习,通过浸濡的方式全方位了解中华文化、提升汉语表达能力和教学技巧。

五是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开设汉语师范专业,就地培养专业的汉语师资。2014年孔子学院总部与红溪礼示大学合作共建设立了当地主流大学第一个汉语师范教育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汉语教育,还有学习英语教育。汉语师范教育专业还有一个硬性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自己考取菲律宾的教师资格证书以及中国的《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才能从事教学工作。菲律宾汉语师范专业的最大特色就是双专业、双证书、定向生源和定向培养。[10]除了开设语言专业课程外,该专业还特别开设了中华文化课程,以培养汉语师范专业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

(二)引进汉语教师志愿者充实当地师资队伍

为了使汉语师资紧缺问题尽快得到解决,菲律宾华人社团除了采取措施强化本土教师的培训外,还积极与中国的“国家汉办”合作,从中国引进汉语教师志愿者填补师资队伍的空缺。从2003年起,“赴菲汉语教师志愿者活动”已成为了菲律宾华文教育的一项制度化活动。这些教师志愿者通常是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秀大学生或者教学经验丰富的在职教师。他们在中国经过了严格的选拔培训后,被派往菲律宾的华文学校工作至少一年,也有一部分志愿者会在菲律宾工作两三年。菲律宾的教师志愿者支援计划至今已经有16个年头。实践证明,这些拥有专业的汉语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经过系统化二语教学技能培训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为菲律宾华文学校教师团队注入了强有力的新鲜血液,也为菲律宾汉语师资的来源开辟了一条新渠道,对菲律宾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中菲联合培养汉语师资

菲律宾中正学院与福建师范大学早在2004年就已正式签订了交流与合作协议书,采用“2+2”模式联合培养汉语师资,学生两年在菲律宾学习,两年到福建师范大学学习,毕业后留在菲律宾工作。联合培养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接受全方位的专业训练,他们既能在本地接受专业教师的指导,了解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情况,又有机会到中国深造,学习中华文化,提升二语教学的技能。采用该模式培养汉语教师不但能更好满足教师本土化的需要,而且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除了合作培养专业教师外,中菲两国还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教师培养模式,为在职教师或有志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年轻人提供学习机会。其中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在2004年启动了汉语教学师资队伍的“造血计划”便是成功的案例。该计划采用双方资助的方式鼓励华文教师和学生到中国进修和学习。主要做法是,一方面,争取中国有关部门和大学的支持,为留学生和进修教师提供奖学金;另一方面,是促请菲律宾国内的华侨或华人社团为他们解决奖学金之外的其他费用。此外,为支持菲律宾本土汉语教师专业发展,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也设立“外国本土汉语教师来华研修项目”,资助菲律宾汉语教师来华研修,具体资助细节是本土汉语教师来华研修免交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等。菲方也提供相应的优惠条件,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华文教育事业。

五、关于汉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菲律宾华社如菲律宾商联总会、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等,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不懈地为汉语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努力工作,这些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菲律宾华文教师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但是菲律宾的师资队伍建设仍任重道远,一些影响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亟待解决。我们认为,今后应进一步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统一的教师管理机构

建立统一的教师管理机构,目的在于有效掌管菲律宾全国华文教师的遴选、培训和管理等行政事务。这个管理机构主要工作首先是制定符合菲律宾实际情况的专业教师标准,该标准应该是国内统一而又具权威性的;其次是制定一个长期的、具有前瞻性的教师培训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再次是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评估华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并以此为依据,为教师设定专业等级。例如可以效仿新加坡教育部的做法,建立教师评级制度,建立普通教师、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等三级职称体系,以鼓励汉语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地位;第四是组织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出国进修深造等。最后是建立华文教师常年考核制度,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实绩同教师的待遇结合起来。此外,管理机构还应该做好不同华校与教师之间的协调工作,把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做好,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

(二)进一步完善汉语教师培训系统

为了巩固和发展师资队伍,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应做到有重点、分层次。其一,是重点培养一批热爱华文教育事业的骨干教师,给予优厚的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并担负起培养年轻教师的重任。其二,是对绝大多数在职汉语教师进行定期的在职培训,培训方式可采用举办工作坊、同侪交流会、研讨会等形式,力求做到实用、有效。其三,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应进行岗前培训,根据他们的专业背景量身定制不同需要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尽快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汉语教学工作。为了减少新教师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对刚刚结束培训的教师,不能立刻放手,任其自由发展,而需要建立“导师制”,让有经验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在岗教学指导和评估,待他们的教学满意度达到标准后,才批准他们转正成为正式的汉语教师。

(三)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师资结构

菲律宾华校汉语师资队伍中男性教师奇少,许多年轻的小伙子不愿当汉语教师。主要原因是对教师的待遇不满。据了解,大马尼拉地区华文教师每月底薪大概在一万菲币左右,部分山顶州府的汉语教师每月收入只有五六千菲币。“工资低,社会地位低,成就感低”已成为阻碍菲律宾年轻人从事汉语教师职业的最大绊脚石。因此,提高汉语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福利是目前菲律宾华社必须优先解决的课题。只有教师待遇提升,教师这一职业才会更有吸引力,才会有更多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和男性教师愿意当汉语教师。也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教师在工作中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他们才会安心工作,专心教学。总之,提高教师待遇是稳定教师队伍最重要的基石。而只有师资队伍越来越稳定,教师人数才有可能慢慢增加,师资结构才能逐渐趋向合理。否则,如果教师待遇不能高于社会平均薪资,必然导致教师这一职业在争夺人才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进而造成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并最终影响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汉语教学的质量。然而,提高待遇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全解决的,需要菲律宾政府,侨社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例如,可以设立汉语教师基金,发动华侨各界积极捐资助教,来提高教师待遇。此外,也需要采用适当方式争取当地政府的补贴和中国政府的支持。提高教师待遇对于调整师资结构,扩大师资队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加大专业汉语师资培养力度

鼓励高校设立更多的汉语师范专业。虽然近年来中国政府每年都派遣大量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菲律宾汉语师资缺乏的燃眉之急,但这并不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最优选择。解决师资问题的根本是创建一支优秀的本土化教师队伍。而鼓励有实力的高校设立汉语师范专业是菲律宾华文教育最具发展眼光的一项举措。[10]那些经过系统学习和培养的汉语师范专业毕业生,汉语水平较高,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基础较扎实,对中华文化把握较准确。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未来菲律宾本土汉语师资建设都应加强汉语师范专业的建设。这些师范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将是菲律宾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五)引导教师加强网络学习与交流

在网络时代,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发生了变化。网络学习可以让在职教师不受地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能够快捷、方便地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在网络学习中,教师可以与同行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很多教师和专家可以提供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教师可以听到优秀的教师讲课,可以接触到优秀的教学成果。在网络学习和交流中,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和交流的自觉性,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汉语知识,积累汉语教学经验,提升汉语教学能力。

六、结语

菲律宾作为华文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虽过程坎坷,却始终朝着光明前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速推进,“汉语热”持续升温,菲律宾汉语教师需求缺口变大。菲律宾各社团已经针对汉语师资结构不合理、汉语教师非专业化严重、师资队伍流动性较大等问题做了很多努力,主要采取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引进汉语教师志愿者,中菲联合培养汉语师资等方式。为了进一步解决汉语师资存在的问题,应建立统一的教师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培训系统,提高教师待遇、调整师资结构以扩大师资队伍,高校加大汉语师范专业的建设,鼓励教师自觉进行网络学习与交流等。

猜你喜欢
华文师资队伍师资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义不容辞,争为华文教育的“播种人”——连线常州外派华文教师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