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霞
(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北京.1000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人高等学校在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需求方面,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推进普及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70年发展,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是共和国历史及中国高等教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校就是在多次发展和调整中逐步与普通高校一起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格局。在有关对成人高等教育及成人高校发展历史的研究文献中,有几种不同的阶段划分方法,笔者倾向于将成人高校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但中央政府仍然把工农教育摆上了重要议程,提出“应该积极地、系统地举办业余高等学校、夜大学和函授学校[1]。”1949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实施计划的决定》,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开办夜大学。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夜大学正式招生,这是新中国最早举办的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1950年6月政务院颁布《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关于职工教育的文件。1951年3月教育部颁布《职工业余教育暂行实施办法》,规定“职工业余教育以提高职工的文化、政治和技术水平,以加强国防和生产建设,并提高职工管理国家的能力为目的”。195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应该积极地、系统地举办业余高等学校、夜大学和函授学校”。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职工教育和成人高校发展的重视。
1956年5月高等教育部决定在若干所综合大学举办函授教育,复旦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厦门大学首批允许开设函授教育。在此背景下,北京市第一所区办成人高等学校——宣武红旗夜大学于1958年6月成立;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也于1960年3月开播,成为中国第一所广播电视大学。
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965年,全国已有各类成人高校964所,在校生412616人,成人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体系,并具备了一定规模。[2]
1966—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青年一代丧失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中国成人高等教育与其他领域一样,遭到了空前损失。据《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记载,1972年成人高校由1965年的964所减少到195所,减少近80%;在校生仅为1965年的4%。高等学校附设的夜校部和函授部全部停办。
1973年开始,工矿企业创办的“七二一”大学遍布全国。1975年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七二一”大学经验交流会,会后,“七二一”大学在全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中国教育年鉴》记载,截至1976年年底,全国共有“七二一”大学33374所,学生148.5万人,是同期普通高校学生数的3倍多。
1978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办好“七二一”大学的几点意见》指出,现有的“七二一”大学要加强领导,认真整顿,提高教育质量,有办学条件的,应积极发展。此后,全国“七二一”大学开始进行调整整顿。
1977年8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又提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1979年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同时宣告成立。其后先后出台《关于举办职工、农民高等院校审批程序的暂行规定》《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关于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建校审批工作及毕业生学历等若干问题的意见》《成人高等学校设置的暂行规定》等一批有关成人高等教育的政策文件。
1987年6月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对成人高校的发展具有里程碑作用。文件指出:“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它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1993年1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成为我国第一个全面指导成人高等教育的政策性文件。1995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1998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高等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国家支持采用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实施高等教育。”
这一时期,我国成人高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解决各行各业管理人员、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开展补知识、补学历的“双补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教育部1997年、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1997年成人高校本专科招生数已接近普通高校数量,达到100万人;1998年全国成人高等学校962所,本专科生招生100.14万人,在校生282.22万人。
1999年,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时开始扩招,当年各类成人高校在校生数已达305.49万人,招生数115.77万人。2002年各类高等教育招生620万人,其中成人教育招生22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提前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随着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和办学规模的持续增加,成人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办学条件不足的问题日趋凸显。1988年教育部曾下发《成人高等学校设置的暂行规定》,对成人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等进行了规定。1992年12月国家教委为进一步加强成人高校的建设,在《成人高等学校设置的暂行规定》中对师资队伍、专业规模、校舍面积等提出了量化要求。北京市也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具体政策、措施,如《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市属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达标的意见》《关于加强北京市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
2000年教育部在《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成人高等学校名单》中,对办学条件低于国家标准的108所学校进行了警示标注,另有91所学校被取消招生资格,北京市有9所学校连续两年办学条件低于国家规定要求被标注“**”予以警示。2001年教育部公布了办学条件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红”“黄”牌成人高等学校名单,其中“红”牌学校165所,“黄”牌学校49所。
随着“学历补偿”历史使命的逐渐完成,成人高校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随之而来的是成人高等学校数量的不断减少。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998年全国成人高校962所,1999年减少到871所,十年后的2008年减少到400所,是1998年的41.6%。此时成人高校开始进入调整转型时期。
1998年12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2000年4月教育部职成教司下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由此开始了全国社区教育实践,这也是成人高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开端。
在转型期,全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多种形式,在原成人高校的基础上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加快了成人高校转型发展的步伐。北京市在独立设置成人高校转型中,主要通过与普通高等学校合并、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合格成人高校和撤销四种形式进行推进。北京市8所区属独立设置成人高校,通过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大幅提高了办学条件,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同时,根据社会大众的学习需求变化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在1999年至2002年,先后组建成立了社区学院。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对“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两个概念运用的争议。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表述,首次在党的报告上只提及“继续教育”,没有使用“成人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沿袭了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表述,以“继续教育”代替了“成人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为继续教育及成人高校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继续教育单列一章,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形成更加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继续教育参与率明显提升,学习型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战略目标。《纲要》第一次从国家政策层面阐述了“继续教育”的概念,并对继续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提出了发展继续教育的具体措施和保障条件。对“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概念干预,促进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推广,对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伴随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恢复发展,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作为区属独立设置成人高校,也走过了38年的发展历程。为北京市,尤其是石景山区培养了大批优秀管理者、建设者,为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1980年年底,为“落实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方针的四项指示”,并“结合本地区实际需要与可能”,石景山区委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石景山区业余大学的决定》。1981年5月21日,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上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批成立石景山区业余大学的报告》,提出“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拟请批准后,立即开始招生”。1981年9月1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复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市工农教育办公室,经“白介夫同志批示”,同意建立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1982年6月17日,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备案。
开办之初,学校有教职工9人,其中专职教师3人,首任校长由石景山区主管教育的副区长孙克刚同志兼任。筹备建设的教学基地为原工交局筹建的“七二一”大学,但仅完成地基建设,楼体建设未能列入建设规划,所以学校暂时没有专用教学场所,故租借石景山区古城第四中学的6间教室、3间办公室及1间仓库。1981年首次开设中文和英语两个大专班、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补习班、商业经济及写作大学单科班、语文自学高考辅导班,次年开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和商业经济专业。4个大专班学生156人。
1982年9月由北京市工农教育办公室、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共同兴建教学楼,建筑面积1972.56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学生800人。年底学校有教职工26人,其中专职教师10人。
1993年成人高校开始向职业性、复合型教育转移,第二学历的学习开始兴起。1993年3月根据北京市成人教育局《北京成人高等学校举办第二专业学历教育的暂行规定》,学校开始进行二学历招生。2004年教育部取消二学历招生。
1994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地区业余大学要有计划地与地区电大工作站联合,发展成为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历教育、大学基础教育,社会文化和生活教育功能齐全的新型成人高等学校,满足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公民个人发展的需要。”[3]1994年9月,石景山区人民政府针对“石景山区地域狭小,生源有限,政府财力不足,成人教育办学条件较差”的实际,批准区成人教育局《关于我区业余大学、电大工作站实施联合办学的报告》,决定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与同在一个校园的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石景山工作站实施联合办学,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两校合并后,学校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14平方米,教职工49人。
1997年市教委、市财政局、市计划委员会根据《成人高等学校设置的暂行规定》等文件要求,开始对全市独立设置成人高等学校开展达标检查。当时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办学条件与《北京市独立设置成人高等学校达标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教师队伍、校舍场地、教学仪器设备、基建投资指标方面,仍有一些项目未符合要求,亟待进一步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条件,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
1999年,业余大学、电大分校两校的学历教育共计招生471人,在校生1077人。非学历教育开办管理干部岗位培训班、成人高考补习班、计算机和英语等培训班56个,培训人数2483人。截至1999年,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建校18年,共计录取学生2342人,毕业学生1954人。
1999年3月石景山区人民政府上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组建北京市石景山社区学院的请示》,申报组建北京市石景山社区学院。2000年1月21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复《关于同意进行建立石景山社区学院试点工作的函》,批准进行试点工作,石景山社区学院成为北京市第二家批准成立的社区学院。该函要求社区学院“要紧紧围绕石景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努力为石景山区培养各级各类实用人才,为逐步建立成人教育制度和终身教育体系积累地区办学经验,创建一个新世纪朝气蓬勃、富有生命力的社区教育模式”。
2000年5月9日,石景山区政府下发《关于组建北京市石景山社区学院的决定》,“以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为基础,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石景山分校、石景山区职工中专、石景山区师范学校、石景山区卫生学校并入区业余大学,组建成立新的石景山区业余大学”。组建后的业余大学设有三个校区、四个校园,分布于石景山区中部及东部、西部,占地面积27648平方米,建筑面积24449平方米。
2000年6月30日,石景山社区学院、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举行揭牌仪式。2001年1月,石景山区业余大学、电大分校与石景山区职工中专、职工学校先期实体合并。2001年7月13日,石景山社区学院暨新的石景山区业余大学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隆重召开,来自石景山区业余大学、电大分校、职工中专、职工学校、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卫生学校的200多名教职工齐聚一堂,标志着石景山社区学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教育教学统一运行的开端。
石景山社区学院组建之时,正值国家“十五”规划的第一年。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区主力军的社区学院“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坚持为本地区经济社会服务,为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服务,为满足本地区市民的文化需求服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显著提高。2000年学院成立时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仅有940人,2004年在校生突破了4000人,招收新生1883人,这一数字是社区学院建院时招生数的3倍多。2005年经过北京市专家组评估,石景山区进入北京市学习型城区建设先进区行列。
石景山区业余大学转型20年来,历经组建伊始科学定位、“十一五”自我变革、“十二五”改革创新及“十三五”传承发展四个阶段。学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创新,主动转型,坚持立足区域、服务百姓,把握学习型城区建设及区域转型发展历史机遇,践行“责任、温暖、光华”的价值观,在满足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和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愿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学校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四位一体”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已初步形成。截至2019年,共培养大专、本科毕业生17721人,其中业余大学7726人,开放大学9995人。每年招收学历教育学生1100余人,非学历教育培训每年有86000余人次。
20年来,学校通过“建设学习服务平台、加强实践指导、强化理论研究、开发课程资源,打造培育队伍”等五大工程,全面发挥区域学习型城区建设的龙头作用;通过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力拓展学历和非学历职工继续教育,推动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等学习型组织建设;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对接入职及在岗人员职业发展新要求,多渠道促进了区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通过“一月一主题”等市民学习项目的持续推进,提升了石景山区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绽放了生命的光华。
进入新时代,学校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方面快速发展。先后荣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9项北京市“终身学习品牌”,并建设了10个北京市、14个石景山区职工继续教育、市民终身学习基地。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我们要立足过去,审视当下,思考未来,准确寻求成人高校未来发展的最佳路径。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为成人高校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 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中提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明确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的任务清单,进一步强调了“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加快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深入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列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
成人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要以全国、全市教育大会为契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着眼于解决好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最后一部分”,不断转变运行机制,丰富办学功能,创新发展模式,在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伟大目标中,继续发挥成人高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8年底北京市《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行动计划(2019—2021年)》发布,2019年是打造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新时代呼唤新思路,要求新作为。要创新发展,树立新的教育责任,探索新的发展动力。“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北京市大力推进城教融合的重要举措,为石景山区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为石景山区业余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服务空间。
现在学校承担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办学功能,已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民终身学习需求、服务学习型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道路,其关键在于瞄准影响自身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转变观念、实践创新和制度变革,着力构建和完善深化内涵发展的科学体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学校主动而有效的服务才能承担其应尽的责任,在区域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转型的关键是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成人高校的办学定位,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北京市、服务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服务老百姓终身学习需求上来。紧密对接区域发展战略,深刻认识、快速适应新时代要求,开创成人高等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新局面。
内涵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是一种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形象的重要体现。因此,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内涵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成人高校管理者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用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品牌时代,唯有找准自己的学院定位,彰显学院的品牌特色,为学员和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选择,才能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教育的优质发展。随着学校的发展,打造与之相匹配的、有亮点的、成体系的学校文化,推进学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三年,经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已初步形成了“三石”文化的校园品牌体系。“责任、温暖、光华”的学校价值观,“社区的大学、社会的大景”的发展愿景,“实学实用、相知相伴”的办学理念,以及“求实有道、取景有方”的校训,得到了越来越多师生的认同与践行。未来学校要进一步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围绕“三石”文化的特色定位,构架起更为清晰完整的理念体系,向更多人传递“三石”文化的价值,以建立起石景山区业余大学自身品牌文化,进而建立起品牌信仰。通过品牌特色建设,使学院在新的时代能够有更多新的作为,获得更广阔的发展,进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及百姓终身学习服务等方面,贡献出自身应有的力量与价值。
在认真总结过去70年发展经验的时候,也要理性看待所面对的机遇挑战,以及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困难。要想成为政府和百姓“离不开”的成人高校,必须在认真总结过去、在查摆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全国、全市及石景山区教育大会精神,以文化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实干为根本,培育和塑造成人高校的教育品牌,夯实内涵建设的牢固基础。面对石景山区“三区”教育的发展目标,面对区域的转型发展,面对百姓终身学习的诉求,勇于担当,努力办好百姓身边的社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