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偕行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人教育发展巡礼

2019-12-04 11:08李国斌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教育

李国斌 李 胜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成人教育1本文所称“成人教育”,使用的是1976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的内罗毕召开的第十九届会议上通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建议》中对成人教育所下定义,即“‘成人教育’一词是指整个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不论其内容、水平、方法如何,是正规还是非正规的,不论是延续或是取代在学校和大学进行的初步教育以及在企业的学徒培训,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社会成员被视为成年的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或专业资格,或使他们转向新的方向,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均衡而独立的发展两个方面,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是随着先进生产力发展而诞生的新教育形态,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结构基础和主要支柱,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通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现代化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1]

检索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文献,考察70年来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成人教育也经历了一个虽然坷坎崎岖但却充满辉煌的发展历程——她发轫于新中国建立后的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拓展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潮鼎盛阶段,停滞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期间,恢复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发展于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以来,并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跃上历史新起点,跨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扬起了奔向学习型社会的理想风帆,开始了直济沧海的新航程。

1949年,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压在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广大劳苦大众已经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被解放出来,翻身当家作了主人。但是,正如周恩来总理1950年在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指出的那样,“我们所接受的旧中国满目疮痍,是一个破烂摊子”。[2]在旧中国,广大劳苦大众始终处于社会最底层,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科学文化水平也处于最低状态。新中国建立之初的1949年,全国的文盲率仍在80%以上。“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3]“如果工人阶级不能摆脱没有文化的状况,如果它不能造就自己的知识分子,如果它不掌握科学,不善于根据科学的原则来管理经济,那它就不能真正成为国家主人”。[4]列宁和斯大林在总结了苏维埃共和国建国初期的革命经验后曾如是说。面对接管国家政权,建立工农联盟人民民主专政,并把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的领袖们早就擘画了新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大计,并及时提出了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工农大众和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新中国建设培养各类急需人才的主张。新中国成立的当天,毛泽东主席签署发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明确提出,要“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5]1949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对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中又提出,“西北各省及一切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培训学校,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6]12月15日,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发出《关于开展冬学工作的指示》中明确,冬学教育包括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政治教育主要是向农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伟大意义,解释人民政协的共同纲领,讨论克服困难发展本地生产问题,文化教育以扫盲识字为主,可能时还可适当加入卫生常识教育。[7]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则进一步贯彻了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提出了学校向工农开门,创办工农速成中学,大办工农补习教育,开展识字扫盲运动,并要求把成人识字教育和基本政治、文化、科学教育转到较高的科学技术和政治教育上来。1950年5月1日,毛泽东在为《人民教育》创刊号题词中重申,“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8]6月1日,新中国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出席会议,周总理在讲话中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9]“我们一定要在若干年内从劳动人民中培养出大批新型的知识分子”。[10]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出《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明确开展工农业余教育是提高广大工人、职员和人民群众政治、文化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1951年8月,周恩来总理在一些专业会议代表及政府各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强调指出,“成年人的教育,包括工农的教育、失业人员的教育、老知识分子的教育、老干部的再教育,都需要在我们的学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11]在政务院讨论《关于学制改革》时强调,“成人的工农业余教育不是可有可无,不是处于次要地位,而是与其他各种教育占同样重要的地位”。[12]共和国的领袖们和中央政府这些指示精神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成人教育的指导方针、任务和发展目标,擘画了新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蓝图,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成人教育发展和进步指明了方向。在这些精神指引下,1950年前后以工农兵和干部为主要培养对象的各类成人教育迅速开展起来。冬学运动、扫盲运动、干部职工业余教育等成人教育需求在全国的迅速扩大,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工人政治业余学校、全国煤矿总工会的秦皇岛中国煤矿工人学校、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的函授师范学院等一些成人业余学校、学院相继破土而出,脱产干部借读班、干部专修班、马列主义夜大学等办学形式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相继诞生,中国人民大学函授教育也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批示于1952年开始招生。这些都标志着共和国领袖们在考虑新中国建国方针时就把成人教育设计在了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并从发展战略高度把握了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指导和推动了成人教育在建国之初就迅速展开。各类成人教育院校的创立和多种办学形式的出现,也为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政治、文化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三年恢复时期国家的经济建设,不断彰显成人教育自身功能、作用和意义作出了重要贡献。至此,新中国成人教育办学形式架构初具雏形,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成人教育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在为新中国建设事业贡献服务的同时,也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认识和实践基础,并在新中国成人教育发展史上竖起了第一个里程碑。

1953年,新中国胜利度过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和国家工业化的推进,标志着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即将到来。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时期对文化、科技、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和“向现代科学文化进军”[13]的伟大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扫除文盲、学文化、学科学的热情,也推动了教育、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各类成人教育也成了当时“学制改革”的重点。“积极地有系统地举办业余高等学校、夜大学和函授学校”[2]作为当时成人教育发展重点,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和各教育主管部门也多次召开会议、发布指示,及时明确了成人教育办学方针、任务和目标,指导了这一时期成人教育的不断发展。到1956年,全国成人初等学校在校生5662.1万人,全年扫除文盲743.3万人,中等学校在校生已达279.9万人,各类职工业余高校已达156所,在校学生达6.383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习的职工502.2人,占职工总数的28.1%。一些高等学校的干部专修科、厂矿企业干部特别班及各高校开办的函授和夜大学等也有了许多新发展。成人教育结构体系雏形基本形成。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目标的提前实现,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的欣欣向荣,教育、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高潮迅速兴起。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成人教育事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关于教育方针的明确,刘少奇两种教育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设想的提出,邓小平建设一支强大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加强从工人农民中培养知识分子工作意见的明确,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的发出以及教育部等关于成人教育各项工作的部署、指导等,都极大地推动了成人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成人教育制度、体制、机制、机构的基础建设。不仅推动了第三次全国扫盲运动进入高潮,而且促进了职工到农民、科技到文化、初等到高等成人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到1959年,我国成人教育体制、体系初步建立,结构框架基本构建完成。

1960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和国际风云变换,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极大困难。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情况,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针。这一方针“是一个既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又为长远打算的积极的方针”。[14]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成人教育也开始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蜕变过程。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不仅重新明确了教育要“两条腿走路”的指导方针,成立了业余教育委员会作为全国业余教育工作的领导机关,而且发布了众多指示,指导了全国成人教育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教育部等各主管部委也分别召开会议,贯彻中央精神,动员、部署、落实成人教育的各项调整工作,使成人教育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引下,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完善了体系结构,提高了教育质量,稳固了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并实现了新的发展。1960年我国第一所电视大学——北京电视大学的开办就是这些新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被永久地载入了我国成人教育历史史册。

1963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克服了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到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5]时,我国的成人教育已完成“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主要任务,进入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丰富完善自身形态体系,加强自身现代化建设和稳步发展的新阶段。截止到1965年,全国成人初等学校在校生823.7万人,全年扫盲12,2万人;成人中等学校在校生854万人;各级各类职工业余学校在校生170万人;开办业余成人高等教育院校1061所,在校生达43.4万人。其中开办函授教育的高校126所,在校生14.9万人;夜大学924所,学员24万人;广播电视大学11所,学员4.4万人。当年毕业生16万余人。成人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和各类在职成年人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急需人才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其培养造就的一些很有影响的科技、管理骨干也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崭露头角,进入成人教育学校、学院学习几乎成了各类在职人员普遍追求的时尚,成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正如当时的高教部长蒋南翔在同年召开的高等函授教育会议上讲话中所说,“我们现在的业余、函授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16]

1966年,已经具备良好发展基础的成人教育因“文革”开始而被迫处于停滞状态。少数得以保存下来的办学形式也被“七二一”大学和“五七大学”所代替。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成人教育才恢复了新的生机。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宣布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同年8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17]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1978年起各普通高校迅速恢复了函授、夜大学、干部专修科等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活动,职工大学、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广播电视大学等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和一些成人中等学校也相继恢复招生。198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在北京、上海、天津试点。至此,基本得到恢复的成人教育主动承担了“文革”中被耽误了十年的社会成员从中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教育补偿”任务,成功地开发了我国成年人人力资源宝藏,为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了大批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知识的适用型专业人才。同时,她也开始迈入了巩固基础、提高质量、完善结构、推进规范化建设的新里程。

1985年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翻开了历史新篇章。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对“当班”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正如是年5月15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强调指出的那样,“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与质量”。[18]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则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9]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乃以至下一个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20]与这一新形势、新要求相呼应,各级政府和各办学院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的精神,进一步提高了发展成人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重要意义的认识,稳步推动着成人教育迈出了新步伐,实现了新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成人教育在中央各项指示精神指引下,重新明确了自身定位、任务、发展方向和指导思想,主动调整了与其他教育形态的关系,健全了管理机构,改革了管理体制,理顺了管理运行机制,完善了相应的制度建设,从而确保了其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快步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职业转换频率的增加和职业转换能力问题的凸显,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等等都极大地推动了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的“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1]的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22]和“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生教育”[23]的法律规定,各级政府先后整合了成人教育管理机构,调整了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和布局,发展了高等成人教育、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推进了成人教育教学体系、管理制度和教学手段及方法改革,试行了教育质量评价、监督机制,促进了教育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结构体系不断完善,推动着成人教育在主动适应我国社会进步的发展中以全新的姿态越上了新高度,开始了新起点,直面迎接了21世纪的新曙光。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大潮的不断冲击,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因此,大力振兴教育事业,完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新挑战就成了世纪之交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时代潮流冲击之下,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那种传统的“象牙塔”式的教育和“学了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以及一次性学校教育可受用终身的观念已经或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思维认知领域,代之而来的则是开放式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人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体制中是‘火车头’”[24]“是促成整个过程趋于成熟的决定性因素”[25]“未来的教育就其整体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来看将取决于成人教育的发展”。[26]保罗·朗格朗在著名的《终身教育引论》中如是说。面对世纪之交的新形势、新挑战,我国的成人教育在稳步发展中勇立时代潮头,积极发挥了“火车头”的引领作用,引导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更新。在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大力发展多样化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建立“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教育立交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精神指引下,成人教育重新明确了自身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功能和作用,科学调整了发展战略,在推动原有各类办学形式沿着现代化、信息化方向不断发展提高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了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扩大了社区教育、开发了老年教育,加快了现代化、信息化发展进程。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办学形式的拓展、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跃上新起点的同时,开始了夯实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基础,助力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长征。

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初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方位”,[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8]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关系的变化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成人教育也在主动适应这种需求变化中迈进了新时代,开始了新发展。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成人教育认真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深刻把握社会需求变化前沿动态,全力推进了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内涵发展,使成人教育在体系结构布局、体制机制调整、办学机构设置、资源的优化与重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结构优化、培养目标重塑、教学计划修订、教学手段方法变革、管理方式转变、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学习成果认定机制探索、科学研究的深入等诸方面都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了新时代的到来,并在完成《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基础上,沿着“十三五”规划明确的方向路线实现了蹄疾步稳的不断前进。在巩固基础、完善体系、推进改革、提高质量和水平的内涵式发展中,为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培养具有新时代精神特点的各类人才,助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作着应有贡献。

回顾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历史,总结探索其发展规律,我们清楚地看到,一条主线贯穿于其发展全过程。这就是70年来我国的成人教育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紧扣着时代脉搏,在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着自身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同时也在70年来的风雨历程中锻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体系,鼎力支撑了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为我国乃至人类社会的教育发展、文明提高、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完全可以预期,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我国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精神的指引下,成人教育事业在今后岁月里的健康发展,必将会为我国国力的强盛、民族的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世界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