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打造创新发展引擎

2019-12-03 04:57合肥市科学技术局
安徽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合肥市合肥科技成果

文/龚 雷(合肥市科学技术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合肥市坚决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以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与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大院大所”的合作,聚集创新资源,强化源头供给,优化要素保障,推动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化、松散化、单项化向长期化、系统化、实体化转变,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一、发展概况

合肥市按照“协同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全力推动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先后建设运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合肥能源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20余家。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引擎。

1.政策体系不断优化

合肥市不断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科技、产业、资金、人才政策,陆续出台了《合肥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合肥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一批重要文件。2018年9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实施意见》,聚焦“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力争在若干领域实现创新领跑,努力抢占新科技制高点,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构建内联外通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引领高水平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8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支持与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的若干政策》,支持鼓励大院大所在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大院大所在皖设立的研发机构争创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大院大所在皖设立的研发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等。合肥市为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正在谋划出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院大所合作相关政策,重点突出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努力打破创新资源条块壁垒、突破“孤岛”效应,构建并完善以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2.建设模式不断创新

2012年7月,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按照“省院合作、市校共建”的模式,合作共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为合肥市事业法人单位,实行市场化运作,不定级别,不核定事业编制,不纳入市财政预算,打破传统封闭的教育和研发模式,关注重大技术需求,聚焦重大成果转化,构建对接国际国内优质科教资源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在省院市校合作共建模式牵引下,合肥市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新型协同创新平台模式不断创新。以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为代表,实行股份制公司运营模式。合肥市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按照“市院共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原则,合资组建“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有限公司”,负责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的平台建设、成果孵化和产业化等工作;以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为代表,实行市校合作、县区承接模式。合肥市借助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集聚公共安全领域的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打造国际一流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经费和运营经费由合肥市与相关县区配套支持。

3.转化成果不断涌现

建设运营模式的创新为新型协同创新平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科技与教育融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融合、成果转化与金融投资融合。新型协同创新平台研发涵盖新材料与先进制造、微电子与光电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公共安全、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智能信息等诸多领域,已成为具有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等多功能的创新联合体。

截至2018年底,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累计建设联合实验室52家,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62项,合同金额1.74亿元;累计孵化企业233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6家;开发新产品240项,销售收入4.45亿元,利税3714.36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23亿元,拉动产业投资3.12亿元;累计汇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602人。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累计签订技术合同113项,合同金额超过4600万元;累计孵化企业61家,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超过6亿元;累计引入创业团队61个,各行业高端人才近百人。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2018年申请专利92项,其中发明专利60件、实用新型专利32件,获授权专利30件,申请软件著作权证书33件;科研成果已经在国内30多个城市和海外多个国家开展设计、实施和转化应用,产业应用产值达十几亿元;培训海外安全应急技术人员400多人次。

二、存在问题

新型协同创新平台虽然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培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其自身在投资融资、体制机制、能力建设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资金支持方式有待完善

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运营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场地、设备、人员等相关支出,来源主要依靠自筹和财政拨付,往往举步维艰。财政支持的产业化经费一般作为引导性基金,逐年分批投资于初创企业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回收周期相对较长。国有股权投资基金进行风险投资时,有着较为复杂的监管程序,无法较好地实现市场化运作,容易错过最佳的交易时机。社会化资本热衷于投资相对熟化的成果转化项目,对于处于小试、中试阶段的科研成果,由于大多具有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后续投融资往往面临较大困难。

2.考核激励机制有待革新

新型协同创新平台作为与大院大所合作的载体,管理考核工作主要依托相关高校院所自行开展,政府部门对其运营成效、项目管理等有关信息掌握不够全面,导致部分政策针对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主体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新型协同创新平台科研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高校院所,他们可通过股权或现金等方式,享受职务发明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一定比例的收益权,但却没有所有权,对于采取作价入股方式转化职务发明的科技成果,在获取、转让、退出国有股权时有较多限制。

3.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升

新型协同创新平台主动对接企业与市场需求的力度较弱,科技成果捕捉、发现、推广渠道不够畅通,缺乏既懂技术、又了解市场,并具备法律知识和商务谈判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导致无法实现对技术的有效保护和价值增值,更难以在商业谈判中创造最大的市场价值。部分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在项目上管理不够完善,在申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时,存在重申报、轻评审,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导致一些课题的鉴定结果虽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但真正具有市场潜力、能够落地转化的成果并不多。一些掌握“小、专、精”卡脖子技术的创新平台,由于市场空间较小,导致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同时由于技术研发人员或生产机构短缺,使得相关核心技术的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可能对国家关键设备或仪器的研发产生重大影响。

三、对策建议

新型协同创新平台面临的问题,需要通过内外结合、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方式加以解决。就平台自身而言,应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能力建设;就外部环境而言,应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引导作用,深化大院大所的渠道作用,强化市场的竞争推动作用。

1.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

在建设资金方面,由政府统筹、科学规划、顶层布局,通过专项等方式,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融资方面,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精准投入、精确调配,健全多元筹资、规范高效的投融资体制,集中力量满足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创新国有出资股权基金管理,改革投入、评估、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基金投资尽职免责和风险容忍制度,全力营造创新容错环境。探索设立前瞻性技术发展基金,实施概念验证资助计划,引导资本早期介入创新平台研发活动,支持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尚处预研阶段的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团队组建。探索建立新型协同创新平台“技术储备与成果转化池”,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引导基金,力争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2.创新夯实激励保障机制

进一步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机制,全面摸排新型协同创新平台科研项目,编制重点项目进度管理清单,协调解决项目存在的重难点问题。全力构建符合创新规律、以质量绩效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新型协同创新平台绩效考评体系。支持各高校、科研院所与创新平台间人才的自由流动,引导建立多元化选人、用人机制,实现全职与兼职相结合、长聘与短聘相结合。探索开展职务发明科技成果混合所有权改革,在科技成果研发阶段,允许创新平台、社会资本投资机构、研发团队协商,按财政资金投入、社会资本投入、研发团队人力智力资本投入,确定职务发明科技成果所有权份额。全面落实“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人才20条”“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12条”“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等。加快筹建国际人才城,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学校、医院、社区,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养人”热土。

3.拓展强化成果转化机制

加强对重大前沿原创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关键技术的跟踪,对潜在的颠覆性技术进行预测,对发现、寻找、捕捉重大科技成果在创新平台转化的人员给予奖励。聚焦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科技经纪人群体,加强科技型职业经理人和创业型科学家培养。引导创新平台针对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实行分类考核,重点突出应用技术研究成果的产业发展导向,不以论文为主要考核指标,推动创新平台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与考核管理制度。对于从事“小、专、精”科研项目的新型协同创新平台,政府与相关高校院所应当一事一议,精准施策,从学科建设、科研经费、工资薪酬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激发从事冷门技术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加快补齐国内技术短板,缩小与国际前沿技术的差距。

创新,是合肥市最亮丽的一张名片。合肥市将不断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进一步集聚优质科技资源,构建机制合理、运行高效、成效显著的管理体系,实现研发、人才、产业、资本的有机融合,全力推进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健康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合肥市合肥科技成果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生态合肥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